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钧

作品数:1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理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篇天体
  • 5篇天体物理
  • 5篇核天体物理
  • 3篇共振散射
  • 3篇P
  • 2篇低能
  • 2篇形变
  • 2篇在束Γ谱学
  • 2篇转动带
  • 2篇自旋态
  • 2篇激发函数
  • 2篇高自旋
  • 2篇高自旋态
  • 2篇放射性
  • 2篇放射性核束
  • 2篇Γ谱
  • 2篇Γ谱学
  • 2篇NE
  • 2篇PM
  • 2篇F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近...
  • 6篇中国原子能科...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科学院上...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东北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东京大学
  • 2篇深圳大学
  • 2篇九州大学
  • 2篇中国计量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国...
  • 2篇筑波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合...

作者

  • 13篇胡钧
  • 5篇王宏伟
  • 4篇周小红
  • 4篇张玉虎
  • 4篇何建军
  • 4篇苏俊
  • 4篇许世伟
  • 3篇马朋
  • 3篇郭冰
  • 3篇雷祥国
  • 3篇李二涛
  • 3篇王世陶
  • 2篇白希祥
  • 2篇李志宏
  • 2篇王友宝
  • 2篇田文栋
  • 2篇杨彦云
  • 2篇马飞
  • 2篇柳敏良
  • 2篇金孙均

传媒

  • 6篇原子核物理评...
  • 2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光学精密工程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G...
  • 1篇中国科学:物...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长气体靶研究^(22)Na+α共振散射
2015年
在日本东京大学CRIB次级束装置上,用长气体靶开展了22Na+α共振散射的厚靶实验研究。针对长气体靶实验中的两体运动学重构问题,提出了一套包括构建空间复杂几何关系、计算能量损失以及反应运动学的逐事件分析方法;对22Na+α共振散射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重构分析,得到了Ec.m.=4.2~5.4 Me V区间22Na(α,α)的激发函数,从实验的激发函数中观测到了复合核26Al 5个较为明显的共振峰。鉴于26Alα共振态的衰变模式比较复杂,本工作发现的26Al新共振态的能级性质有待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金孙均王友宝苏俊颜胜权李云居郭冰李志宏曾晟连钢白希祥柳卫平山口英齐久保野茂胡钧D.Kahl郑孝顺文俊永寺西高王宏伟石山博信岩佐直人小松原哲郎李二涛张健
关键词:激发函数
关键天体反应18Ne(α,p)21Na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在X射线暴高温高密度的环境中,18Ne(α,p)21Na很可能是由热CNO循环突破到rp过程的一个重要反应。到目前为止,人们测得的反应率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验中用CRIB(CNS Radioactive Ion Beam separator)提供的21Na放射性束轰击8.8 mg/cm2的聚乙烯厚靶,利用放置在θlab=-14°,0°,14°处的3套硅条探测器望远镜阵列对反冲轻粒子进行鉴别和测量,测得在一段能区(Ex=5.5~9.2MeV)内21Na(p,p)21Na的激发函数。通过对21Na(p,p)共振弹性散射截面进行R矩阵拟合,得到了22Mg共振能级的自旋宇称以及质子宽度等信息,从而为计算18Ne(α,p)21Na反应率提供了实验参数。
张立勇许世伟何建军H.YamaguchiS.KubonoY.Wakabayashi:陈思泽胡钧马朋Y.ToganoT.HashimotoD.KahlT.Teranishil陈若富王宏伟田文栋郭冰S.HayakawaN.IwasaT.YamadaT.Komatsubara
关键词:核天体物理共振散射
^(139)Pm核中磁转动带的研究
2012年
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16Cd(27Al,4n)布居了139Pm的高自旋激发态,用12台高纯锗探测器(HpGe)阵列进行了在束γ-γ符合测量。基于γ-γ符合关系及139Pm核已知的能级信息,建立了两条ΔI=1的负宇称带。利用相邻核能级结构的系统性和依据半经典的核子-核子有效作用的理论模型(SPAC)对这两条带能级结构进行了定量计算,认为它们属于磁转动带。
张宁涛张玉虎周小红柳敏良郑勇郭应祥雷祥国丁兵胡钧马飞陈亮王世陶吴晓光郑云
关键词:在束Γ谱学
双面二维硅微条探测器的沾污失效分析及修复被引量:1
2010年
硅微条探测器通过微电子工艺制作,易因沾污导致性能下降甚至失效;裸露的键合引线,也易因机械力形成隐性或显性失效。对上述现象的研究可用于修复、维护探测器并在设计和工艺流程中改进其性能。本文通过光学、电气手段分析其结构和制作工艺流程,根据沾污性质在不同条件下清洗探测器,中测后根据芯片图形、封装方式和电气要求修复探测器,最后采用同位素α能谱测试修复效果。对一块沾污后失效(无法加载偏压)的硅微条清洗后在大气环境,N面接地,P面加载负偏压条件下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170 V全耗尽,平均漏电流2.94μA,5.486 MeV的α峰能量分辨率约1.28%。失效键合所在条的另一面各条能谱观测到假峰,键合修复后消除。因沾污失效的硅微条探测器经过合适的清洗、修复,部分可以恢复性能,但清洗对表面和结构有损伤,须谨慎。另外,键合失效后,因信号不能引出导致的电荷积累会通过电容效应影响其它灵敏区。文章提示,探测器应存放于洁净,恒温,低湿度,避光,避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以提高能量和位置分辨率,并增加工作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韩励想李占奎鲁皖胡钧杨彦云王柱生
关键词:半导体探测器沾污
基于18O(p,γ)19F和27Al(p,γ)28Si共振反应的低能质子束流能量刻度
2022年
长时间稳定运行的低能强流质子加速器对低能核天体物理实验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HINEG(high intensity D-T fusion neutron generator)高压平台,目前可以为核天体物理实验在70~260 keV能量范围内提供最大5 mA的质子束流.基于此强流加速器装置,我们搭建了核天体物理实验测量平台,利用已知的^(18)O(p,γ)^(19)F和^(27)Al(p,γ)^(28)Si共振反应对加速器束流能量进行了刻度,通过Geant4模拟给出了束流能量的偏移量和展宽.测试结果表明,质子束流能量在151.3和222.8 keV附近的能量偏移分别为(0.3±0.3)和(1.7±0.1)keV,展宽分别为0.97^(+0.02)_(-0.05)和1.39^(+0.12)_(-0.28)keV.该结果表明,HINEG的束流满足低能核天体物理实验的要求.
陈鑫苏俊张昊陈银吉宋路洋胡钧田宁陈思泽张立勇何建军
关键词:核天体物理
兰州320 kV高压平台低能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进展(英文)
2017年
在低温核天体物理环境下,如静态核稳定燃烧阶段的核反应都发生较低的能区,其伽莫夫窗口内的核反应截面非常小,这就需要加速器提供较强束流才能完成核反应截面的直接测量。最近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的320 k V高压平台上建立了低能核天体物理实验室以及相应的研究平台。驱动该平台的是一个14.5 GHz的永磁铁型ECR离子源,它能够提供非常强的束流离子。对于质子和氦离子,离子源出口的最大流强可以达到100 eμA,在实验终端上可以获得大约30 eμA的流强。基于此强流加速器装置,我们建立了核天体物理实验测量装置,包括靶室以及带电粒子和伽玛射线探测器等设备。利用已知的核反应对探测器性能和实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同时,展示了近年来取得的一些主要实验结果。最后,对该平台上开展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基于该地面装置的低能核反应研究所积累的技术及经验对于我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JUNA项目的重要意义。
何建军何建军许世伟胡钧胡钧侯素青于祥庆于祥庆
关键词:核反应
R矩阵程序在共振散射实验中的应用
2020年
R矩阵理论是研究天体核反应的重要理论工具。为实现相关的数学计算,开发了多种基于此理论的程序,其中的DREAM程序使用了可视化的Basic宏来实现对R矩阵理论的计算,AZURE2程序则是一款利用C++编程语言制作的界面友好、实用性很强的R矩阵拟合工具。为验证不同R矩阵工具的拟合结果,利用DREAM和AZURE2分别对12C(p,p)12C和21Na(p,p)21Na共振散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对拟合的各项参数进行了对比。对比的结果显示出两种工具的符合情况很好,可达到互相验证的目的。
马少波贾宝路胡钧
关键词:共振散射DREAM
天体Ⅰ型X射线暴中的核物理
2020年
X射线暴(X-ray burst)是指天体的X射线亮度突然增强10~50倍的天文现象.它是发生在由一颗中子星(或者黑洞)和一颗伴随的“捐赠者”伴星(通常为红巨星)所构成的密近双星系统里的剧烈核过程.作为宇宙中发生最频繁的热核爆炸事件,X射线暴已广泛为国际上众多基于卫星的X射线观测站所观测和研究,其中包括2017年中国发射的“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核物理学家需要提供精确的核物理输入量,例如原子核质量、衰变寿命、核反应率等,结合天体物理模型,进而深入理解X射线暴中天文观测到的光变曲线、双星系统相应的天体物理环境参数,以及爆炸灰烬中的核素丰度分布等重要科学问题.本文针对天体Ⅰ型X射线暴中关键核反应研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详细介绍了X射线暴中的一些主要核合成过程,以及所需的关键核物理输入量,总结了相关研究方向的具体目标,为研究者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张立勇胡钧何建军
关键词:核天体物理核合成
^(22)Na次级束的产生与应用
2014年
在日本东京大学核研究中心的放射性离子束分离器上,利用逆运动学反应1 H(22 Ne,22 Na)n产生了22 Na次级束。经分离器电磁系统的分离提纯后,获得了能量为(78.3±1.0)MeV的22 Na次级束。实验靶站处次级束的强度达2.5×105 s-1,其中22 Na的纯度好于90%。22 Na次级束已应用于与核天体物理Ne丰度异常问题相关的22 Na+α共振散射实验研究。
金孙均王友宝苏俊颜胜权李云居郭冰李志宏曾晟连钢白希祥柳卫平山口英齐久保野茂胡钧D.Kahl郑孝顺文俊永寺西高王宏伟石山博信岩佐直人小松原哲郎李二涛张健
关键词:核天体物理
~1H(^(17)F,α)^(14)O反应截面测量
2019年
^(14)O(α, p)^(17)F是天体X射线暴中重要的突破反应。本工作通过厚靶方法测量其逆反应~1H(^(17)F,α)^(14)O的反应截面来研究这一关键反应。本实验工作是在日本东京大学原子核科学研究中心(CNS)的低能次级束流线(CRIB)上完成的,后续的扣除本底实验是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1)上完成的。CRIB实验是通过~2H(^(16)O,n)^(17)F转移反应产生^(17)F次级束,经过CRIB分离提纯之后,利用该次级束轰击氢气靶。在氢气靶后布置了三套望远镜探测器系统,用以探测不同实验角度的反冲α粒子,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经过动力学重构后得到了~1H(^(17)F,α)^(14)O反应在质心系能区E_(c.m.)=2.7~3.4 MeV的反应截面。实验结果在3 MeV以上的高能区与前人的薄靶实验数据是一致的,在低能区本工作获得了新的实验数据,倾向于支持干涉相消的理论预言结果。
贾宝路胡钧何建军许世伟H.YamaguchiD.Kahl马朋马朋苏俊王宏伟Y.WakabayashiT.TeranishiK.I.HahnJ.Y.MoonH.S.JungT.HashimotoA.A.ChenD.IrvineC.S.LeeS.Kubono
关键词:放射性核束反应截面激发函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