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新群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9篇艺术
  • 5篇艺术学
  • 2篇心理
  • 2篇心理性
  • 2篇逸品
  • 2篇书法
  • 2篇篆刻
  • 2篇篆刻艺术
  • 2篇立场
  • 2篇墨戏
  • 1篇演进
  • 1篇演进过程
  • 1篇艺术本质
  • 1篇艺术创造
  • 1篇艺术史
  • 1篇艺术史研究
  • 1篇艺术思想
  • 1篇艺术学思想
  • 1篇艺术哲学
  • 1篇艺术主体

机构

  • 12篇南京艺术学院
  • 2篇江苏教育出版...
  • 1篇建湖县第二实...
  • 1篇灌南县教育局
  • 1篇苏州工业园区...

作者

  • 13篇胡新群
  • 1篇李彤
  • 1篇李维生

传媒

  • 3篇民族艺术研究
  • 2篇艺术学研究(...
  • 1篇中国书法
  • 1篇江苏教育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印式”再议
2011年
篆刻艺术学,即关于篆刻艺术的理论,在其诞生之初便与『印式』这一概念血肉相连.从艺术学的立场,我们可以为这一概念作界定:印式,作为篆刻艺术形式的规定或原则,是艺术家在长期观照古代玺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是艺术家基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对古代实用玺印形式的自觉选择,是艺术家对篆刻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之理想与普适性标准的认知.印式内化为篆刻家的艺术理念,外化为篆刻艺术的样式与典范,既是篆刻技法诸因素融合一体的重要依据,也是篆刻艺术理论诸方面赖以成立的基本范畴.
胡新群
关键词:篆刻艺术篆刻家
艺术学是什么?
2013年
本文依据对"艺术学之父"费德勒建立的现代形式的艺术学初衷的考察,指出艺术学是立足于艺术,以艺术家的艺术活动研究为出发点,并且用以指导和引领艺术发展的关于艺术活动的理性反思的学问。作为对艺术的理性反思,可以被称为"艺术学"的有关艺术研究并非新发明,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关于艺术的研究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胡新群
关键词:艺术学
艺术客体:主体观照下的现实
2010年
传统美学观念认为,艺术与现实、艺术与审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艺术学的基本问题。本文着眼于艺术学自身的独立性与独特性,阐明其基本问题应是艺术主体与艺术之现实、艺术主体与艺术本体的关系问题;并从艺术学中艺术主体——艺术之现实(客体)——艺术本体三者的关系谈起,对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略的“艺术之现实”作专题讨论,提出艺术主体所观照的现实,作为其特殊的精神活动的一面,是存在于艺术系统范围之内的、作为艺术主体经验图式的“艺术之现实”;进而从精神性、结构性、真实性等方面展开对艺术之现实的考察,指出精神观照的外观、内照、观照之观照等不同视角,决定了艺术之现实的物理性、心理性和艺理性;而艺术之现实的“真实性”,不是实证科学性的,而是艺术之现实自身的规定性,亦即“艺术之真实”。
胡新群
关键词:艺术主体
艺术评判类型及其结构分析
艺术是艺术家精神生产的产品,艺术评判就是产品检验,也是艺术创造之价值最终实现的环节,即艺术家个体创造活动通过接受艺术评判而实现其社会化。艺术评判包含自我评判、专家评判、市场评判、历史评判四大类型,它们分属不同层面,出于不...
胡新群
艺术之现实:艺术主体经验图式分析
2010年
作为独立学科,艺术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考察中西艺术史,艺术主体观照现象世界并由此形成的经验图式乃是其特殊的精神活动的一面,是存在于艺术系统范围之内的"艺术之现实";艺术之现实有其精神性、结构性、真实性等方面的属性,这些属性由艺术主体精神观照的外观、内照、观照之观照等不同视角所造成,并且决定了艺术之现实的物理性、心理性和艺理性;而艺术之现实的"真实性",不是实证科学性的,而是艺术之现实自身的规定性,亦即"艺术之真实"。
胡新群
关键词:心理性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具象意识被引量:3
2010年
现今,书法艺术被视为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支门类。在最近的三四十年中,人们对书法的认识经历了种种改变,但其共同特征都是从书法或书法之外的艺术技巧看待书法。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书家眼中,书法不仅具有复杂的技巧性,亦有其丰厚的艺理性现实;不仅具有显著的情感色彩,长于表现心理性现实,而且更具有丰富而鲜活的具象性,建基于物理性现实。
胡新群
关键词:书法艺术师造化
技法、文化:探寻适合的书法教育之路
2017年
蔡作仁:一些书法教师上书法或者写字教学课,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道德品质的传承教育,而真正用于教授书法或者写字本身的时间比例很小。这样的处理方式似乎有失偏颇。那么,我们的书法课和写字教学课,到底应该把书法技法教学放在什么样的分量上,技法和文化有一个什么样的比重才比较适合?我个人觉得,文以载道也好,术以传道也好,它是潜移默化的。
李彤胡新群胡新群李维生王海东李维生
关键词:书法教育课堂范式书法审美特长生审美能力
艺术学应该做什么?——从费德勒初衷看艺术学的理论建设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通过"艺术学之父"——(德)康拉德·费德勒对于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学科区分、建立艺术学目的的论述、美学与艺术学的本质差别辨别、艺术学研究应坚持艺术本身研究的观点阐释,来解决目前从事艺术学研究所遭遇到的,对于艺术学学科界限不明、艺术学家应该从事怎样的学术研究这样一类困境与误解,以使艺术学研究者能够更加明确艺术学科的本质内涵与根本任务,做好真正属于艺术学的学术研究。
胡新群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哲学美学艺术本质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
中国画论“逸品说”之嬗变史,是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重要课题之一,亦是极富中国文化特征之艺术史研究课题之一。其内容之丰富,既包含艺术批评史,亦包括艺术理论史、创作风格史,可谓一体三面。 中国画论“逸品说”发端于唐代,初以艺术...
胡新群
关键词:士人画大传统墨戏嬗变
苏轼“士人画”艺术观与“苏学”的关系
2012年
苏轼是北宋中期重要道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此际"墨戏"的倡导者与精神领袖。本文重点考察苏轼"士人画"艺术观与其道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力图阐明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绘画"逸品说"在此际的凸显。它并非来自以"六法"为核心的正统画学之内,而是直接得力于道学学术思想以及北宋士人地位的提升,即由于北宋中期非艺术本位立场的思想观念的强烈干预,及其在艺坛上的成功占位,导致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轨迹发生重大改变。
胡新群
关键词:宋元绘画墨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