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君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膜下
  • 4篇内镜
  • 3篇黏膜
  • 3篇黏膜下
  • 3篇剥离术
  • 2篇黏膜下剥离术
  • 2篇内镜黏膜
  • 2篇内镜黏膜下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疾病
  • 2篇复发
  • 1篇多发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性疾病
  • 1篇药疗
  • 1篇药疗法
  • 1篇医药疗法
  • 1篇粘膜

机构

  • 7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肖君
  • 2篇韩树堂
  • 1篇胡余美
  • 1篇张婷
  • 1篇金海林
  • 1篇姜素峰
  • 1篇孙仁虎
  • 1篇张其德
  • 1篇毛丽娟
  • 1篇卢晓云
  • 1篇李杨
  • 1篇葛薇
  • 1篇周玉宏

传媒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江西中医药
  • 1篇中国药业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湿邪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性浅析
2005年
肖君
关键词:湿邪消化系统疾病病理中医药疗法
乌梅丸法预防内镜治疗后大肠腺瘤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乌梅丸法对预防内镜治疗后大肠腺瘤复发的临床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大肠腺瘤内镜治疗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每日口服乌梅汤加减,1日2次;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内镜治疗后的复发率为2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P<0.05);治疗后,治疗组C-肽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指标较入组时明显下降(P<0.05);腺瘤积分低于对照组,综合疗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梅丸法能预防内镜治疗后大肠腺瘤的复发,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下调C肽及IGF-1的表达有关。
肖君
关键词:内镜治疗
以胃多发隆起为表现的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一例被引量:4
2018年
患者女,45岁,因上腹部间断疼痛4个月入院。普通胃镜下可见胃窦及胃体散在多枚丘状隆起(图1A),大小0.8~1.8cm,表面黏膜尚光滑,局部病灶表面黏膜可见略扩张样血管(图1B)。内镜超声提示,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浅层内见团块状偏低回声,呈椭圆状及梭状,向腔内外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尚均匀(图1C)。
肖君申龙树韩树堂
关键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胃肠道T细胞多发黏膜下层普通胃镜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创面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5年7月至2018年2月行ESD治疗的70例黏膜病变及黏膜下肿瘤患者,术后创面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观察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70例病灶均采用ESD方法一次完整性切除,创面处成功覆盖医用胶原蛋白海绵,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随访1~21个月,见创面愈合并瘢痕形成,未见复发及残留.结论医用胶原蛋白海绵有助于ESD术后创面愈合,有效且安全.
肖君韩树堂胡余美姜素峰葛薇
关键词:创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基于瘢痕与病变位置关系的分型建立及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内镜下基于瘢痕与病变位置关系建立瘢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Scar-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scar-ESD)分型,并探讨ESD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内镜中心,行伴有瘢痕的ESD患者临床资料132例。根据scar-ESD分型,分为同部位未行外科管腔吻合术的A型(含A0、A1、A2、A3型)和行外科管腔吻合术的B型(含B0、B1、B2型)。统计各型ESD手术时长、标本大小、术中辅助方法、术中穿孔、整块切除率、标本破损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32例患者年龄(64.22±9.51)岁,男女比为3∶1。病变位于食管49例(37.12%),胃部40例(30.30%),结肠43例(32.58%)。每例患者手术时间(49.66±32.96)min,其中A0型(30.38±12.85)min,与A2型(52.10±36.55)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B0型(45.03±24.35)min,与B2型(90.71±44.95)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5)。术中使用辅助方式38例(28.79%),发生穿孔5例(其中A2型4例、A3型1例),其中结肠穿孔发生率最高9.3%(4/43)。整块切除率97.73%(129/132),R0切除率88.64%(117/132),治愈性切除率84.09%(111/132)。标本破损23例(17.42%),其中胃部标本破损发生率最高32.50%(13/40)。A2型与A0型比较,标本破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B2型与A0、A1、A2、A3、B0型比较,标本破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ar-ESD分型有利于内镜下描述和预测ESD操作难度。ESD作为伴有瘢痕的早期消化道病变治疗方案,疗效满意,但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毛丽娟张婷金甜卢晓云周玉宏肖君凌亭生张其德
关键词:瘢痕外科手术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中药单体通过NF-κB信号通路干预胃癌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通过使用中医药调控NF-κB信号通路,可以抑制 GC细胞的生长,延缓GC的发展。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中药单体调控NF-κB信号干预GC的机制和作用,整理了16种中药单体成分通过NF-κB通路靶向治疗GC的研究进展,发现中药可以通过调控 NF-κB 通路抑制GC细胞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并诱导细胞凋亡、抗肿瘤及增强化疗敏感性,进而拮抗GC,以期为中医药治疗GC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郭欣肖君
关键词:胃癌NF-ΚB信号通路中药中药单体
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粘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粘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食道粘膜下肿瘤患者172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72例。观察组给予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对照组给予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记录与随访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天数与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P<0.05)。观察组术后1 d与术后14 d的血清IL-2、sIL-2R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的1年与2年复发率分别为2.0%和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和15.3%(P<0.05)。结论:隧道法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粘膜下肿瘤能减少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复发率,并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吴大鹏孙仁虎肖君金海林李杨
关键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复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