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小京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叶绿
  • 4篇叶绿体
  • 4篇体膜
  • 3篇叶绿体膜
  • 3篇激发能分配
  • 2篇阳离子
  • 2篇离子
  • 1篇大叶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复合体
  • 1篇电子传递
  • 1篇叶绿素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测定
  • 1篇藻类
  • 1篇植物
  • 1篇水胁迫
  • 1篇胁迫
  • 1篇镁离子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翟小京
  • 6篇毛大璋
  • 5篇李良璧
  • 4篇高振泮
  • 4篇马桂芝
  • 3篇娄清香
  • 3篇马红
  • 1篇李良壁
  • 1篇孙钦秒
  • 1篇闫久胜
  • 1篇邓文涛
  • 1篇马红
  • 1篇林世青
  • 1篇赵鸿儒

传媒

  • 2篇Acta B...
  • 2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西部地区第二...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8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风干叶片及其叶绿体的光合活性被引量:2
1998年
以荧光诱导动力学、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及希尔反应活性测定为手段,研究了小麦、大豆等高等植物风干叶片(相对含水量(1.5±0.2)%)及其叶绿体的光合活性。暗中风干并保存的叶片照光时仍能进行电荷分离、QA还原及至少包含QA-→QB在内的次级电子传递,其复水后的叶绿体具有光推动的光系统I电子传递活性(DCIPH2→MV)和包含光解水放氧能力在内的光系统II电子传递活性(H2O→DMBQ),但没有全光合链(H2O→MV)的电子传递活性。光系统II核心天线的77K荧光峰位(686nm和694nm)不受脱水的影响,而光系统I外周天线LHCI的77K荧光峰位对脱水十分敏感,叶片风干过程中从739nm移到726nm。这些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器中越靠近反应中心核心的组分的组织结构越紧密有序,其结构和功能越少受快速水胁迫的影响;在整个光合电子链中,受快速水胁迫影响最大的部位在两个光系统之间,这个部位的电子传递被风干处理不可逆地阻断。
毛大璋翟小京李良璧
关键词:叶绿体水胁迫光合作用电子传递
海生植物叶绿体膜中阳离子诱导激发能分配变化的静电控制与非静电控制的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marina)和刺松藻(Codiumfragile)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g2+诱导的现象无明显的影响。(3)用胰酶进一步消化这些Ca2+处理过的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那么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的相关性效应则全部消失;但在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增高的效应完全消失,而Mg2+诱导膜表面电荷变化的性质则保持不变。这些实验结果不仅证明,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分别为大叶藻和刺松藻叶绿体膜中阳离子诱导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变化的特异性作用部位;而且说明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这两个光系统之间分配的机理,在这两种海生植物的叶绿体膜中?
高振泮娄清香马红翟小京马桂芝毛大璋李良璧
关键词:藻类叶绿体膜光系统
阳离子诱导大叶藻叶绿体膜中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变化的机理(英文)被引量:3
1995年
用Ca2+ 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 m arina)叶绿体膜研究了其类囊体膜多肽成分与Mg2+ 诱导其Chla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正常的叶绿体膜中,Mg2+ 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2.用Ca2+ 处理这种叶绿体膜,除去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 kD多肽对Mg2+ 诱导的上述现象无影响;3.如果用胰酶消化Ca2+ 处理过的叶绿体膜,进一步除去膜表面的26 kD多肽,Mg2+诱导的这些现象则全部消失。这些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类囊体膜表面的26 kD 多肽是阳离子诱导这两种相关现象的特异性作用部位。
高振泮娄清香马红翟小京马桂芝毛大璋李良璧
关键词:大叶藻光合系统叶绿体激发能分配
纯化膜蛋白质复合体Cyt b_6f的新方法被引量:1
1998年
建立了纯化光合膜蛋白质复合体Cytb6f的新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新方法简单明了,只包括透析离心和用硫酸铵分级沉淀两个步骤,而且适于大批量制备。按此方法从菠菜叶绿体分离纯化的制剂含9.8nmolCytf·mg-1;SDSPAGE显示4条主要区带及1条低分子量区带,背景干净;Cytb6(b型血红素)∶Cytf=2∶1(mol∶mol),Chla∶Cytf=1∶1(mol∶mol);酶活性(PQ2H2→Cytc)80μmolCytc·nmolCytf-1·h-1左右;产率可达38%。
毛大璋闫久胜翟小京孙钦秒李良璧
关键词:膜蛋白纯化
刺松藻类囊体膜23kD和24kD多肽在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分配中的作用被引量:8
1992年
与高等植物不同,Mg^(2+)诱导刺松藻类囊体膜Chla荧光F_(687)增高与其诱导膜表面电荷密度减小无平行相关性,用Ca^(2+)提去膜表面的30和31kD多肽(Q_B蛋白),对Mg^(2+)诱导上述两种效应无明显的影响,但用胰酶消化进一步除去膜表面的23和24kD多肽后,Mg^(2+)诱导F_(687)增高的效应随之消失,而诱导膜表面电荷密度变化的性质不变,这些结果证明,刺松藻类囊体膜表面的23和24kD多肽是Mg^(2+)诱导荧光变化的功能部位;Mg^(2+)诱导激发能分配的改变不受膜表面静电性质控制。
李良璧高振泮马红赵鸿儒翟小京马桂芝
关键词:刺松藻类囊体膜多肽
不同植物光合膜中镁离子诱导荧光同膜表面电荷变化相关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用水培的大麦苗及1992年夏、秋在青岛汇泉湾采集的大叶藻和利松藻制备叶绿体膜,观测了Mg2+诱导它们的PS-IICk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在大麦和大叶藻中,Mg2+诱导荧光的增高与其诱导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平行相关;而在刺松藻中,则无类似的相关性变化。这不仅证明在大麦和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阳离子对激发能分配的调节作用受膜表面静电性质的控制,而在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则与膜表面静电性质的变化无关;揭示这两种不同的调节机理与植物的生长环境无关,而可能取决于植物的进化程度。
马红高振泮翟小京娄清香马桂芝邓文涛毛大璋李良壁
关键词:叶绿体膜镁离子植物叶绿素
活体叶绿素荧光测定术泛议
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我们预期光合作用研究发展起来的活体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将可为此发挥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完整植物的叶片、离体叶片等)的过程中,叶绿素可变荧光强度与光合作用原初稳态受...
毛大璋林世青翟小京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