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书科

作品数:77 被引量:180H指数:7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0篇晶状体
  • 36篇人工晶状体
  • 24篇植入
  • 21篇植入术
  • 16篇内障
  • 16篇晶状体眼
  • 16篇白内障
  • 15篇术后
  • 13篇人工晶状体植...
  • 13篇晶状体植入
  • 11篇多焦
  • 11篇多焦点
  • 11篇视功能
  • 11篇人工晶状体植...
  • 11篇晶状体植入术
  • 10篇近视
  • 9篇植入术后
  • 9篇视网膜
  • 8篇有晶状体眼
  • 8篇人工晶状体眼

机构

  • 47篇佛山市第二人...
  • 25篇中山大学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佛山市...

作者

  • 76篇罗书科
  • 24篇林振德
  • 20篇俞阿勇
  • 17篇卢彦
  • 16篇陆强
  • 15篇孙康
  • 15篇尹小芳
  • 14篇李永华
  • 13篇叶祖科
  • 11篇汤秀容
  • 11篇陈瑞
  • 10篇凌萍
  • 8篇谢军谊
  • 8篇黄玉娟
  • 7篇晏世刚
  • 5篇王勤美
  • 5篇张婉琪
  • 5篇洪剑威
  • 4篇郭晶晶
  • 4篇卢浩泉

传媒

  • 8篇眼科新进展
  • 7篇临床眼科杂志
  • 7篇国际眼科杂志
  • 6篇中国实用眼科...
  • 5篇中华眼底病杂...
  • 4篇中华眼科杂志
  • 4篇眼科学报
  • 2篇眼科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2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3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3篇2007
  • 14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9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与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比较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与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2~2018-08该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110例(110眼),按其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组(A组)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组(B组),每组55例,两组术中均植入人工晶体。比较两组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房角开放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水平在术后第1周和术后第6个月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房角开放程度在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平均房角开放程度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采用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可使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压在近期和中远期取得良好的控制,临床效果良好。
郭秀娟陈菂卢浩泉卢彦罗书科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房角分离术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性黄斑水肿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RVO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别及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病程、阻塞支分布情况、有无高血压病史、术前脉压差、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有无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根据注射雷珠单抗的次数将患者分为单次注射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黄斑水肿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4例(114眼)纳入研究,其中单次注射组79例,复发组35例,两组相比,复发组的年龄、基线CMT均显著大于单次注射组(均为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线CMT是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BRVO性黄斑水肿复发的危险因素(年龄:OR=1.080,P=0.01;CMT:OR=1.005,P<0.01)。结论年龄和基线CMT是黄斑水肿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基线CMT越高的患者需重复注射雷珠单抗的风险越高。
尹小芳叶祖科汤秀容梁影影黎彦豪罗书科卢彦
关键词: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观察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和眼底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彩照、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分析其眼底影像学特征,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单眼发病。男7例(17.95%),女32例(82.05%),年龄53~86(71.33±9.06)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0例(76.92%)。除1例为双瘤体外,其余均为单瘤体。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眼底彩色照相和SD-OCT检查,38例完成FFA检查,8例完成ICGA检查。各项检查发现大动脉瘤体的情况眼底彩色照相32例(82.05%),SD-OCT检查31例(79.49%),FFA检查32例(84.21%),ICGA检查8例(100.00%)。39例患者中,9例并发了不同程度的玻璃体积血,1例并发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1例并发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和分支静脉阻塞。结论眼底彩色照相、SD-OCT检查联合FFA检查可对大部分视网膜大动脉瘤进行明确诊断,ICGA检查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视网膜大动脉瘤可合并视网膜分支动脉或分支静脉阻塞,应引起临床重视。
尹小芳叶祖科李国波汤秀容梁影影黎彦豪罗书科卢彦
关键词:视网膜大动脉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预装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预装式推注器进行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试验组75例(81眼)采用预装式推注器植入KS-3IOL(CanonStaar公司),对照组68例(73眼)采用传统推注器植入SN60AT IOL(Alcon公司)。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第7天、第1、第3、第6、第12个月时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术后各阶段视力均比术前提高(P均<0.01),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IOL破损、改变植入方法、IOL翻转、IOL光学面夹痕、IOL光学面折痕、IOL襻弹出前囊口发生率试验组分别为1.2%、2.5%、0%、0%、0%、0%,对照组分别为0%、0%、1.4%、15.1%、9.6%、2.7%。未见其他术中并发症。结论应用预装式推注器和传统推注器进行IOL植入手术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相比之下,预装式IOL更具备操作方便、简单、清洁等优势,是一种较好的IOL植入方法。
俞阿勇林振德王勤美罗书科李永华朱双倩王树林
玻璃体切除术后俯卧头架设计及临床应用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为提高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术后患者俯卧位的舒适度,设计制作减少体位不当所致并发症的俯卧头架,并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患者体位要求设计并收集360例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术患者,按接受手术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0例。观察组采用自主设计的俯卧头架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观察患者舒适、术后不良反应、复位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简化舒适状况量表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及环境各单项评分分别为(2.74±0.21)、(3.54±0.29)、(3.25±0.23)、(3.36±0.2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30±0.19)、(2.92±0.31)、(2.93±0.26)、(2.79±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8~20.845,均 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及5 d 内日均体位维持时间分别为(220.00±25.08)、(1008.00±20.32) min,均长于对照组的(85.00±28.07)、(650.00±30.1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17、133.194,均 P<0.01)。观察组术后4周角膜水肿、结膜充血、房水浑浊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308、8.130、6.875,P<0.01)。观察组术后4周高眼压、视网膜再脱发生率及复位成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0、10.540、11.770,P<0.01)。结论俯卧头架能有效提高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术后患者俯卧位的舒适度,保证手术效果。
李燕如刘晓鹏汤秀容吴静芳王凤群李秀金罗书科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率及术后视功能的差异。方法 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2 2例 2 2眼采用 2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 ,一组采用单纯玻璃体腔内注气 (C3F8)术 ,另一组采用巩膜外环扎或巩膜外垫压联合巩膜外冷凝、玻璃体切割并玻璃体腔内注气术。结果 单纯玻璃体腔内注气术较巩膜外环扎或巩膜外垫压联合巩膜外冷凝 ,联合玻璃体切割并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复发率高 ,二者术后视力恢复均不理想 ,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提高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 ,关键在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 ,在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的同时 。
黄慧君晏世刚凌萍罗书科
关键词: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视功能复发率
散瞳对Lenstar和A超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散瞳对Lenstar和A超两种仪器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影响,并评估散瞳前、后两者检测一致性的变化。方法对30例(3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别应用Lenstar和A超测量散瞳前和散瞳后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值,两种仪器测量顺序随机,每一种仪器散瞳前、后测量AL、ACD及LT结果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仪器散瞳前、后测量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结果散瞳前、后Lenstar测量的ACD值分别为(2.33±0.38)mm和(2.36±0.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散瞳前、后A超测量的ACD值分别为(2.85±0.40)mm和(2.95±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散瞳前、后两种仪器各自测量的AL和L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种仪器测量的95%一致性界限:AL:散瞳前为-0.41~0.26 mm,散瞳后为-0.39~0.27 mm;ACD:散瞳前为0.29~0.76 mm,散瞳后为0.38~0.79 mm;LT:散瞳前为-0.39~0.52 mm,散瞳后为-0.31~0.43 mm。两种仪器测量AL、ACD及LT的一致性界限内最大差值(绝对值):散瞳前分别为0.29 mm、0.71 mm和0.39 mm;散瞳后分别为0.27 mm、0.74 mm和0.37 mm。结论散瞳后Lenstar或A超测量白内障患者的ACD值均较散瞳前增大,但散瞳不影响AL和LT值的测量。两种仪器在白内障患者眼生物学参数测量的一致性不受散瞳影响。
罗书科叶祖科尹小芳田思佳卢彦
关键词:散瞳A超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2010年
目的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对37例(61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以及满意度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ICPIOL术后裸眼视力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各个时间点的残余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1年时,8只眼裸眼视力≥5.0(13.11%),36只眼≥4.7(59.02%);61只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满意度调查,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三项比例分别为1.6%、14.8%、83.6%。结论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
陆强孙康黄国富罗书科陈瑞谢军谊
关键词: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Tetraflex可调节IOL植入术后远期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视力、表观调节力及视觉症状等情况。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43例49眼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其中21例25眼植入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Tetraflex组),22例24眼植入Acrysof SA60AT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A60AT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术后3,6,24mo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等效球镜度、表观调节力、脱镜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raflex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与单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应用负镜片法测得的表观调节力:术后3mo,Tetraflex组为3.56±1.20D,SA60AT组为-0.25±0.20D;术后6mo,Tetraflex组为3.08±1.30D,SA60AT组为-0.20±0.18D;术后24mo,Tetraflex组为2.85±1.22D,SA60AT组为-0.15±0.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距离阅读时戴老视镜情况和对疗效的满意度情况,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组均明显优于单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满足了患者视远、视近的要求,并可提供较好的表观调节力,虽远期有下降趋势,但逐渐平稳。
黄玉娟罗书科凌萍陆强陈瑞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可调节调节力
双侧人工晶状体眼立体视的临床观察
2006年
目的: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双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立体视的恢复。方法:分为双眼人工晶状体组及正常老年人组,检影验光后测量远矫正下和近矫正下的近视力并应用Randot stereotests图分别检查两种矫正下的近立体视锐度。结果:远矫正下两组的双眼近视力分别是0.51±0.15和0.52±0.17(LogMar),立体视锐度分别是(101±59)弧秒和(112±55)弧秒。近矫正下两组的双眼近视力分别是0.09+0.10和0.11± 0.11,近立体视锐度分别是(33±11)弧秒和(34±10)弧秒,两组间两种矫正下的近视力和近立体视锐度均无差异(P>0.05),两组内近矫正下的近视力和近立体视锐度均明显优于远矫正下(P<0.01)。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双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立体视锐度可以恢复到正常同龄人水平。
罗书科林振德俞阿勇黎健菁
关键词:立体视锐度人工晶状体近视力白内障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