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立川

作品数:88 被引量:49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9篇建筑科学
  • 50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矿业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62篇隧道
  • 22篇铁路
  • 17篇铁路隧道
  • 11篇衬砌
  • 9篇隧道衬砌
  • 9篇混凝土
  • 7篇应力
  • 6篇浅埋
  • 6篇围岩
  • 6篇爆破
  • 5篇岩体
  • 5篇仰拱
  • 5篇隧道超欠挖
  • 5篇TBM
  • 4篇断面
  • 4篇断面隧道
  • 4篇预应力
  • 4篇运营隧道
  • 4篇制砂
  • 4篇隧道设计

机构

  • 69篇中南大学
  • 28篇中铁十八局集...
  • 2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7篇成都铁路局
  • 12篇中铁隧道集团...
  • 12篇中国铁路成都...
  • 9篇中铁西南科学...
  • 4篇教育部
  • 3篇中铁第四勘察...
  • 2篇长安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北京中铁隧道...
  • 2篇中铁十八局集...
  • 2篇中铁建大桥工...
  • 2篇郑万铁路客运...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湖南水利水电...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88篇王立川
  • 23篇阳军生
  • 21篇张学民
  • 11篇雷明锋
  • 10篇龚伦
  • 7篇王树英
  • 7篇吴剑
  • 7篇肖小文
  • 6篇杨峰
  • 6篇仇文革
  • 5篇周东伟
  • 5篇张鹏
  • 4篇李地元
  • 4篇王一鸣
  • 4篇梁永丰
  • 4篇安三虔
  • 4篇施成华
  • 4篇刘锦成
  • 4篇冯涵
  • 3篇祝志恒

传媒

  • 10篇铁道科学与工...
  • 7篇隧道建设(中...
  • 6篇现代隧道技术
  • 5篇隧道建设
  • 3篇铁道建筑技术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振动与冲击
  • 2篇铁道标准设计
  • 2篇中国铁道科学
  • 2篇地下空间与工...
  • 2篇2005年湖...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中外建筑
  • 1篇价值工程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爆炸与冲击
  • 1篇四川建筑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路基工程

年份

  • 2篇2024
  • 17篇2023
  • 7篇2022
  • 10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2
  • 1篇1992
  • 1篇1986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前加固和初期支护对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控制的贡献率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为研究浅埋软岩隧道不同支护方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以硅藻土地层飞凤山隧道斜井试验段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手段,研究超前加固和初期支护对浅埋硅藻土隧道地表沉降控制的贡献率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初期支护与无支护工况相比,地表测点位移变化为:掌子面前方测点减少31.7%,后方测点减少77.2%,可见初期支护对地表沉降控制贡献显著;超前加固与无支护工况相比,地表测点位移变化为:掌子面前方测点减少55.5%,后方测点几乎无变化,可见超前加固(掌子面约束)对其前方地表沉降控制贡献相对显著,但对其后方沉降控制贡献低;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掌子面挤出位移减少了80.4%,改善作用明显;同时实施初期支护和超前加固可近似认为是仅初期支护和仅超前加固的叠加结果。研究成果可为依托工程及今后类似浅埋隧道提供参考。
高文山王立川王立川章慧健赵伟侯峰
关键词:铁路隧道初期支护地表沉降
铁路隧道双联式井底布置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设置辅助坑道是实现长大隧道长隧短打、快速施工的重要手段,为解决长大隧道辅助坑道与正洞交叉口区域交通组织困难、运输效能低的问题,以山西中南部通道南吕梁山隧道进口段斜井的设计和变更为例,对辅助坑道双联式井底布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联式井底布置可实现运输车辆的便捷转弯并形成环岛式物流通道,有效破解辅助坑道与正洞交叉口的交通组织难题、提升辅助坑道的运输能力;利用双联式井底布置方式,南吕梁山隧道斜井施工正洞月均进度为规范建议值的1.4~2.1倍,实现了隧道的快速施工;特殊工况下,主联和副联互为替代关系,可有效降低因单点拥堵导致整个物流系统停滞的风险;隧道施工通风、变压器和空压机进洞、交叉口正洞衬砌施工等方面的优势是双联式井底布置的另一外溢效能,与常规通风方式相比成本降低30%以上。
姚云晓马相峰王立川王立川袁步德奂炯睿张鸿昆辛军响
关键词:铁路隧道长大隧道辅助坑道优化设计
对隧道TBM导洞扩挖法施工的探讨与展望
介绍导洞法的概念及其作用,分析导洞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以2座已建成运营的单洞双线铁路隧道和1座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双洞6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共3座地质差异较大的特长隧道为依托,主要进行以工期关键工序——挖掘和初期支护为研究对象...
王立川陈海勇王占军徐润泽潘建平陈宏宇
关键词:隧道钻爆法
茂县隧道挤压性变形段锚杆作用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针对茂县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及其影响区所遇到的挤压性变形问题,通过对1号斜井及左洞前期施工变形统计分析,以及现场锚杆施工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锚杆施工工艺的改进措施,并开展长期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锚杆工艺改进前,1号斜井和左洞收敛均值分别为689.2 mm和624.8 mm,且1号斜井变形不收敛,左洞收敛时间达6个月;锚杆工艺改进后,左、右洞水平收敛均值分别为320.4 mm和141.2 mm,相比左洞工艺调整前分别下降77.4%和40.6%,且收敛时间缩短至约4个月;按"孔腔通畅+非收缩浆液+可简单验证和不可逆转灌注满浆"的思路综合性改进锚杆施工工艺可显著提升锚杆质量,发挥其在抑制隧道挤压性变形中应有的作用。
王立川王立川刘志强刘志强龚伦
关键词:铁路隧道锚杆
某铁路明洞拱部裂缝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某双线铁路明洞结构拱部产生纵向裂缝,为分析该明洞拱部裂缝产生的原因,对裂缝分布情况及裂缝形态进行分析,拱部裂缝宽度与回填土石厚度存在正相关性,裂缝宽度随回填土石厚度增加而增大;当回填土石厚度为15 m时,裂缝宽度为0.55~1.00mm。通过对明洞施工数值计算分析认为:当回填土石厚度小于5 m时,随着拱顶回填土石厚度的减小,拱顶拉应力增大,此时施工动载对明洞结构受力影响较大;边墙回填密实度对拱顶拉应力影响显著,密实度为60%时,拱顶拉应力值为完全密实时的1.44倍,且已超出结构极限强度。综合分析认为,回填土石施工时机不当及边墙回填不密实是导致该明洞拱部产生裂缝的主因;提出明洞结构设计计算应纳入施工动载,施工应严格掌控回填土石施作的时机,同时应加强建设管理等。
张鸿昆王立川王立川刘志强刘志强吴剑龚伦
关键词:铁路隧道衬砌拱顶裂缝
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上卧盾构隧道扰动影响规律研究被引量:28
2020年
针对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施工时,对既有上卧盾构隧道结构的扰动影响问题,应用非线性接触理论和多尺度混合建模技术,建立三维非连续精细化数值模型,重点分析隧道正交下穿施工扰动下,既有上卧盾构隧道管片与接头受力和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建隧道下穿施工诱发既有上卧盾构隧道整体下沉,表现为隧道结构竖向收敛波动和仰拱沉降显著;纵缝接头变形以张开为主,环缝接头变形以错台为主,且同一环中拱顶处变形最大;环缝接头应力集中明显,靠近交叉点处管片环缝的最大、最小应力均接近混凝土强度设计值,局部裂损风险高;受下部开挖影响,上卧盾构隧道环缝接头螺栓剪应力值增加显著。
张毫毫雷明锋刘凌晖李玉峰唐钱龙王立川
关键词:盾构隧道管片接头
3D打印技术在高铁隧道仰拱隆起病害模拟试验中的应用与研究被引量:17
2020年
高铁隧道仰拱隆起病害频发,严重影响线路正常运营。提出一种用于高铁隧道变形致灾病害试验模拟的新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高铁隧道结构及附属设施精细模型,全方位考虑高铁隧道附属设施的工作状态,并系统介绍3D打印隧道模型的构件类型、打印材料及优选方法、打印流程等多方面内容;依托典型病害案例进行相似模型模拟试验,重现现场病害特征,探讨隧道排水量、结构外水压力和结构位移量的规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地下水位的上升,隧道排水量与地下水位呈对数型增长关系;地下水位20 m后隧道排水量增量明显减缓、结构外水压力显著增加(尤其是隧底与拱顶)、底部结构隆起持续增长,且存在"隧底>内轨>外轨"的隆起量值特征;至地下水位50m时试验结果与现场病害特征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隧道病害及类似隧道模型试验的精细化模拟提供借鉴。
李林毅阳军生王立川高超蒋买勇王子建
关键词:隧道工程高铁隧道模型试验
列车动载作用下隧道底部隆起预应力锚索整治失效机制分析
2023年
以我国西南某铁路YD隧道典型底部隆起案例为依托,通过分析长达8年的现场监测数据,明确了预应力锚索处置后仍存在的隧底围岩变形难以约束、底部隆起病害持续发展的工程问题,进一步结合数值模拟手段,探究了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缓倾层状岩体运营铁路隧道底部隆起预应力锚索整治的失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动载作用是导致YD隧道底部预应力锚索整治失效的关键因素;在列车动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出现了整体滑移现象,导致较大程度的预应力损失,难以有效约束隧底隆起发展,最终使锚索整治失效,可见在该病害整治中不宜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加固;同时随列车速度增加,会进一步加剧预应力锚索整治失效现象,在同类病害整治后的逐级提速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铁路隧道底部隆起病害不宜采用预应力锚索整治方案。
相懋龙阳军生李林毅傅金阳王立川王立川
关键词:铁路隧道预应力锚索
隧道微差爆破冲击波超压衰减规律分析和预测被引量:2
2022年
微差延时起爆技术在隧道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能有效降低爆破振动、冲击波等环境负效应,但低强度且频繁的爆破冲击波依然具有可不忽略的破坏作用。隧道爆破冲击波超压衰减规律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仅用比例距离无法准确描述爆破冲击波超压衰减规律。采用ANSYS/LS-DYNA软件分析不同工况下爆破冲击波传播规律,借鉴受限空间内爆轰波传播体积的概念,引入爆源药量计算系数η对《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中平坦地形爆炸冲击波超压公式进行修正,获得隧道微差爆破冲击波超压预测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爆破冲击波超压发生波动的原因,不仅与比例距离相关,也与传播空间的限制和爆源特点有关;掘进隧道的有限空间约束了爆破冲击波能量耗散,因多次反射叠加而不断发生“后赶前”的现象,从而引起冲击波超压反复波动,当传播一定距离后可形成稳定平面波;多孔微差延时爆破分散了初始冲击波能量,分段炸药量相同情况下微差时间越长,稳定平面波的超压值越小,但由于冲击波反射叠加增强效应,该超压值依然大于单段炸药起爆工况下的结果;修正公式中,微差爆破冲击波的叠加作用通过爆源药量计算系数η调节,修正后的隧道爆破冲击波超压预测公式与现场实测值相关性较好,验证了其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隧道爆破冲击波环境评估提供依据。
周贤舜张学民王立川欧雪峰冯涵冯涵冯涵
关键词:隧道工程
浅谈偏压隧道的支护设计被引量:16
2002年
以聚卜路吕家坪隧道偏压段为例,通过对围岩—支护系统的机理分析,结合工程实践的效果,对偏压隧道的设计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大家商榷。
王立川梁永丰
关键词:支护设计偏压隧道支承体系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