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秀明

作品数:62 被引量:1,250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4篇雷暴
  • 11篇强对流
  • 10篇强降水
  • 10篇降水
  • 9篇回波
  • 9篇大风
  • 8篇短时强降水
  • 8篇雷暴大风
  • 8篇雷达
  • 8篇暴雨
  • 6篇多普勒
  • 6篇气旋
  • 5篇下击暴流
  • 4篇中尺度
  • 4篇切变
  • 4篇准地转
  • 4篇环境参数
  • 4篇弓形回波
  • 4篇冰雹
  • 4篇触发

机构

  • 57篇中国气象局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太原市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局培...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河北省气象与...
  • 2篇山西省气象台
  • 2篇天津市气象台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雅安市气象局
  • 1篇济南市气象局
  • 1篇海南省气象台
  • 1篇乐山市气象局

作者

  • 62篇王秀明
  • 28篇俞小鼎
  • 19篇周小刚
  • 8篇费海燕
  • 5篇陶祖钰
  • 4篇周晋红
  • 4篇朱禾
  • 2篇章丽娜
  • 2篇钟琦
  • 2篇柳士俊
  • 2篇熊秋芬
  • 2篇钟青
  • 2篇李瑞萍
  • 2篇刘晓玲
  • 2篇蔡晓芳
  • 1篇康岚
  • 1篇肖递祥
  • 1篇高文良
  • 1篇刘黎平
  • 1篇刘莉红

传媒

  • 22篇气象
  • 9篇气象学报
  • 6篇高原气象
  • 4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物理学报
  • 3篇气象科技进展
  • 2篇暴雨灾害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信息技术与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海洋气象学报
  • 1篇计算机科学与...
  • 1篇第31届中国...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5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3”区域致灾雷暴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分析被引量:132
2012年
利用商丘和郑州雷达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观测等多种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3日傍晚至次日凌晨,河南商丘、安徽和江苏北部出现的大范围致灾雷暴大风。本文分两个阶段从中尺度环境、风暴结构、风暴与环境相互作用、雷暴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商丘风暴的发展、维持及灾害性大风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商丘雷暴大风环境类似美国暖季型Derecho环境;(2)商丘风暴由晋冀雷暴群下沉气流导致的出流阵风锋移动到水汽相对充沛处触发,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迅速发展成具有较强的中层径向辐合超级单体风暴,多个超级单体的强下沉气流合并产生了超级单体阶段的地面大风;(3)飑线发展、维持的原因是飑线的自组织结构,飑线与环境入流的相互作用既有利于强上升气流发展,亦有利于强下沉气流发展,干线及叠加在干线上扰动触发的新生回波带不断并入飑线北端;(4)根据径向速度增幅估计,风暴强下沉气流辐散、强冷池密度流和层状云部分降水粒子蒸发对弓形回波阶段地面灾害性大风的增幅作用几乎相当,冷池合并是商丘极端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原因。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牛淑贞
关键词:雷暴大风强对流弓形回波下击暴流
京津冀暖季短时强降水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2024年
利用2013—2021年暖季(6—9月)京津冀地区逐时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根据天气形势对短时强降水进行天气学分型,统计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时空特征,对比动力、水汽和热力不稳定条件等环境要素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以冷涡型和副高型为主,占到55%,且主要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中旬,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下午到前半夜。对比发现,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区别明显,分型合理;各类型大多表现为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西南涡型动力强度表现最强,且随降水临近是增加的,弱天气强迫型在降水前各个时段动力表现最弱;副高型、台风型和西南涡型水汽最为充沛,副高型925 hPa比湿中位数达到19.14 g·kg~(-1),西南涡型在高低层相对湿度均较大,低层平均相对湿度中位数达到87%,弱天气强迫型相对较差,为74%,各类型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在降水前随时间基本是增加的;弱天气强迫型的热力不稳定性最为突出,850 hPa和500 hPa温度差中位数最大为25.74℃,西南涡型最小,除弱天气强迫型外,各类型热力条件随时间是减弱的。
申莉莉李江波李江波钟琦王秀明钟琦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热带一次致灾龙卷形成物理过程研究被引量:26
2019年
2016年6月5日海南出现了一个弱风垂直切变背景下的EF2级致灾龙卷。利用海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10 min间隔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风廓线资料,研究了该龙卷风暴的结构、龙卷风暴与龙卷形成的可能物理过程。初始风暴在文昌附近向西传播,而同时海口风暴亦由海风锋触发并向东移动,两风暴下沉气流导致的出流相遇在海风锋辐合线上,触发了龙卷母云体。龙卷初始涡旋在低层两风暴出流相遇的切变辐合线上形成,当初始涡旋与其上方深厚且强烈的上升气流叠置时,拉伸作用加强了垂直涡度,使得龙卷形成。深厚的强上升气流有3个来源:对流风暴的出流边界相遇形成的辐合抬升,环境正浮力造成的对流单体内强上升气流,还可能与中高层强中气旋强迫的扰动低压有关。龙卷形成过程中,中高层强中气旋位于6—9 km高空并向上发展,龙卷初始涡旋先于龙卷母云体出现且比一般微气旋尺度大,伸展至更高的高度,属于非典型中气旋龙卷(或非典型超级单体龙卷)。此次热带强龙卷出现在弱的大尺度系统强迫的天气背景下,水平风垂直切变弱,海风锋、出流边界等边界层β中尺度辐合线边界在龙卷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决定性作用。
王秀明俞小鼎
关键词:龙卷中气旋海风锋
2011年1月九江地区暴雪过程的流场特征及强回波成因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九江、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0.5°×0.5°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月19—20日九江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沿低层东北冷回流在长江流域形成的冷垫爬升是暴雪产生的动力机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形成次级环流,700 hPa以上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平流表明天气尺度上升运动较强;700 hPa等θ_(se)线密集,表明锋区稳定维持。低层暖平流,中下层风速加强,急流中心降低,预示降雪回波将发展;低层暖平流结构转为冷平流流场结构,预示降雪减弱。分析表明,本次过程没有强雷暴影响,回波异常增强不是由大水滴和霰雹等固态水凝物粒子造成,雪花下降经过0℃以上的暖层时表面融化,使雪花外裹了一薄层水膜,产生类似于大水滴的等同效果,从而出现了雷达图上反射率因子异常增强的现象;同时,中下层强的上升运动和凝结潜热释放的反馈机制可导致局部较强的反射率因子而产生强降雪。
余政邹伦硕王秀明孙家驰徐洁玲
关键词:暴雪急流冷平流暖平流
中国冷季高架对流个例初步分析被引量:44
2016年
通过对3个中国冷季高架对流个例进行详细分析,试图揭示中国冷季不同类型高架对流在环境背景、雷达回波结构、产生的天气类型和主要形成机理方面的主要特征,包括共同点和差异。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NCEP分析和雷达回波资料,采用对不同类型多个典型个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给出了中国冷季高架对流的定义,然后分别仔细分析了3个不同类型冷季高架对流个例,探讨他们各自的环境背景特征,生成与发展机理,对他们的相同点和差异进行了对比。3个个例的共同特点是斜压性和深层风垂直切变都很强,对流发生区在地面锋面冷区一侧数百千米。不同点是前2个个例为条件不稳定结合水汽和抬升触发等条件导致的垂直对流,低层暖平流都很强,但对流有效位能差异很大,对流强度和导致的天气差异很大。第3个个例为条件对称不稳定结合水汽等条件形成的倾斜对流个例,倾斜对流区在地面锋面以北500—600km处,冷垫非常深厚。第1个例子于2012年2月27日发生在华南,最不稳定气块对流有效位能只有100J/kg左右,深层风垂直切变很强,850—700hPa的辐合切变线触发了该高架对流,对流较弱,最强反射率因子在40—45dBz,只产生了雷电、霰和小冰雹。第2个例子于2007年3月30日晚上出现在山东半岛,最不稳定气块对流有效位能达1400J/kg,0—6km风垂直切变(风矢量差)达32m/s,形成数个结构类似超级单体的对流风暴,多个多单体强风暴,和大量多单体风暴,最强反射率因子将近70dBz,导致6个站出现冰雹,其中1个站观测到直径23mm的大冰雹,另1个站点出现21m/s对流大风。其最有可能的触发机制是以泰山为中心的山地激发出来,在低层为稳定层,以上为深层条件不稳定层和强风垂直切变环境下形成的较大振幅俘获中尺度重力波。该俘获重力波可能还对对流生成后对流的组织形态和对流
俞小鼎周小刚王秀明
关键词:条件对称不稳定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被引量:518
2012年
临近预报指0—6h(0—2h为重点)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天气预报,预报对象是该时段内出现明显变化的天气现象,主要包括雷暴、强对流、降水、冬季暴风雪、冻雨、沙尘暴、低能见度(雾)、天空云量等,其中,以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最具挑战性。综述了针对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的以主观预报为主、结合客观算法的临近预报技术,同时讨论了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主观临近预报技术包括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并结合其他资料(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气象卫星云图、快速同化循环的数值预报产品等)对雷暴生成、发展和衰减,特别是对强对流天气(包括强冰雹、龙卷、雷暴大风和对流性暴雨)的临近预报,客观算法包括几种应用最广的雷达回波或云图外推算法和强对流天气识别技术。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应用包括与雷达回波外推融合延长临近预报时效,与各种观测资料融合得到快速更新的三维格点资料为雷暴和强对流近风暴环境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俞小鼎周小刚王秀明
关键词:雷暴强对流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云图
2016年初冬陕西一次高架雷暴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西安和安康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等资料对2016年11月22日发生在陕西地区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陕西中南部雷暴区位于地面冷锋后350~500 km的区域内,雷暴区3 km以下是深厚的冷垫,同时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层,低层是绝对稳定的大气层结,这说明此次雷暴天气为高架雷暴。通过诊断饱和假相当位温、假相当位温、湿位涡和绝对涡度表明不同地区不稳定机制是不同的。西安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安康地区不稳定机制为条件性不稳定。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降雪回波呈现出数个平行带状回波,与0~6 km风切变矢量(西西南风)平行;在条件性不稳定区域,降水回波为小尺度的块状回波。强垂直风切变表明大气斜压性强,中高层暖湿气流增强了大气的湿斜压性,从而使中高层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产生倾斜对流;中低层偏南气流输送暖平流和水汽,使得大气较为暖湿,中高层温度平流较弱,大气较干,形成位势不稳定,锋面抬升中低层暖湿大气使其饱和,位势不稳定转化为条件性不稳定,产生垂直对流。不稳定与上升运动及回波高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郭大梅章丽娜王秀明胡启元
关键词:逆温层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产生致灾大风的超级单体回波特征被引量:13
2022年
基于中国东部平原地区31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和实况记录,筛选出2002—2020年56次由超级单体风暴导致的25m·s^(-1)以上的直线型大风事件,分析超级单体风暴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与其导致的直线型大风间关系,获得产生直线型致灾大风的超级单体的量化结构特征,为超级单体产生的大风的主客观监测预警提供参考。统计结果表明:产生致灾大风的超级单体60 dBZ以上强回波深厚,平均厚度为5.5 km,中层径向辐合特征显著,最大中层径向辐合超过29 m·s^(-1);中气旋强度中等,平均旋转速度为18.4 m·s^(-1),可向上伸展至对流层中上层(7 km高度);超级单体反射率因子核下降、中气旋核下降、29 m·s^(-1)以上中层径向辐合以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减小是预警直线型大风的重要指标;下击暴流导致的明显且对称的低仰角辐散速度对仅在4次事件中出现,超级单体风暴由于其移动性,不易出现对称的下击暴流。
王一童王秀明俞小鼎
关键词:回波特征
准地转理论基本问题回顾与讨论被引量:18
2013年
准地转理论是大气动力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它提供了从大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入手分析大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的方法。准地转理论有助于预报员理解中高纬度大尺度天气系统的三维结构,分析、预报天气系统的发展和移动,因此被称为短期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准地转理论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较多的基本假定,故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有混淆。本文从基础的动力学知识出发,对准地转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近似、核心理论及其在实际天气预报过程中的应用作了回顾和讨论。内容包括:准地转运动与准地转近似定义、准地转运动理论的范畴、天气图上的大尺度运动、准地转运动理论与短期天气预报的关系、由斜压二层模式下的准地转理论对高空槽脊和地面气旋发展与移动的判断等。
周小刚王秀明陶祖钰
关键词:准地转气旋
气象部门职工网络培训数智化转型研究
2024年
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和从业者经验的推广,这些都要依赖于气象职工自主学习和参加职业培训。近些年,随着网络新基建的加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快速和随时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在职职工提升岗位技能的必选方式。任何新技术从出现到落地应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建立一个全新的网络培训模式也许相对容易,但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气象部门培训的主要方式气象网络培训正处在这样的转型期。通过分析目前气象职工网络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培训管理方式、实现气象职工远程培训数智化转型、提升网络培训效率、促进气象网络培训高质量发展的方法。
刘晓玲刘莉红王秀明孙景荣
关键词:网络培训远程培训数字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