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炳翔

作品数:6 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猩红热
  • 2篇气象因素
  • 2篇发病
  • 2篇发病率
  • 1篇大学生
  • 1篇队列研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死亡率
  • 1篇死因
  • 1篇肿瘤
  • 1篇肿瘤死因
  • 1篇无偿
  • 1篇无偿献血
  • 1篇献血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患病
  • 1篇患病代价
  • 1篇患病率
  • 1篇减寿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合肥市疾病预...
  • 1篇皖西卫生职业...

作者

  • 5篇王炳翔
  • 4篇王静
  • 3篇万亚男
  • 3篇闫军伟
  • 3篇朋文佳
  • 1篇肖长春
  • 1篇肖长春
  • 1篇朱玉
  • 1篇王玉杰
  • 1篇胡志
  • 1篇何倩
  • 1篇陈若陵
  • 1篇段敏
  • 1篇陈丹霞
  • 1篇徐文成
  • 1篇安福润
  • 1篇包建政
  • 1篇陈琳

传媒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患病率比PRR和优势比OR的关系被引量:5
2012年
在流行病学领域中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时,常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以吸烟与肺癌关系为例,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基本资料可整理成表1形式。
王静朋文佳何倩王炳翔朱玉胡志陈若陵
关键词:PRR患病率病例对照研究流行病学队列研究
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了解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大学生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设计方法,分层系统抽取某学院28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填式问卷法收集相关数据。结果280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21.57±1.40)岁;男性65人(占23.2%),女性215人(占76.8%)。其中,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占26.8%。经单因素χ2检验,发现无偿献血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年龄、对献血体质量要求的认知、对优惠政策的认知、对献血间隔时间的认知、对无偿献血的态度、对献血用具的态度、家人的态度、他人劝说。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偿献血有关的是年龄(OR=2.677,95%CI:1.394~5.142,高年龄组献血率高于低年龄组),对献血间隔时间的认知(OR=2.907,95%CI:1.367~6.184,知晓无偿献血间隔时间的献血率高于不知道的),他人劝说(OR=3.588,95%CI:1.835~7.017,易受他人的影响的献血率更高)。结论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参与率较低,建议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无偿献血的认知。
臧谋红周永彤段敏王玉杰闫军伟王炳翔万亚男王静
关键词:大学生无偿献血
猩红热的发病率与气象因素的负二项回归分析被引量:34
2014年
目的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985—2005年安徽省某市猩红热月平均发病率和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气压、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最低气温5项气象资料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拟合负二项回归模型,并且对2006年每个月份的发病率做一个预测。结果模型的超离散度K=0.41(95%CI:0.32-0.53),进行似然比)x2检验x2=306.42,P〈0.001,认为发现负二项回归是适合的模型。猩红热的发生与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最低气温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对2006年各个月份的月发病率预测的结果表明(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Z=0.24,P=0.814),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预测效果比较理想。结论通过拟合负二项回归模型发现,对猩红热的发生和预测,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最低气温是不可忽略的气象因素。
王炳翔朋文佳闫军伟万亚男王静
关键词:气象因素猩红热
猩红热发病率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多项式模型拟合研究
背景:  猩红热是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粉尘等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人类是猩红热的唯一宿主,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和带菌者均可能为其主要的传染源。疾病的发生不仅与病菌的性质、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机体免疫状况等因素有关...
王炳翔
关键词:猩红热气象因素发病率
文献传递
2009年合肥市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及减寿分析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分析合肥市2009年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合肥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采用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years of potential lifelost,YP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SYPLL)、潜在减寿率(years of potential lifelost rate,YPLLR)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rate,SYPLLR)等指标对合肥市2009年恶性肿瘤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合肥市2009年总死亡人数18 386例,其中死于恶性肿瘤6 097例,占全部死亡原因的33.16%。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23.98/10万(标化死亡率为91.99/10万),死亡率居前5位恶性肿瘤分别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合肥市2009年居民全死因YPLL为135 316.5人年,其中恶性肿瘤YPLL为37 525人年,占全死因的27.73%。结论恶性肿瘤是影响合肥市居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其中以肺癌、肝癌及消化系统癌症疾病负担最重。不同年龄段人群死因不同,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肿瘤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合肥市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
朋文佳肖长春肖长春王炳翔王炳翔万亚男闫军伟陈丹霞陈琳包建政徐文成安福润
关键词:肿瘤患病代价死亡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