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武星

作品数:63 被引量:59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3篇地震
  • 22篇地壳
  • 16篇地壳运动
  • 16篇GPS
  • 13篇震前
  • 12篇地震预测
  • 12篇大地震
  • 11篇GPS观测
  • 10篇地震前
  • 8篇同震位移
  • 7篇断层
  • 7篇形变
  • 6篇地壳水平运动
  • 6篇前兆
  • 5篇强震
  • 5篇GRACE
  • 5篇测网
  • 4篇地壳形变
  • 4篇地壳运动观测...
  • 4篇断裂带

机构

  • 54篇中国地震局地...
  • 18篇中国地震局
  • 9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唐山市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应急管理部国...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西安测绘研究...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测绘科学...

作者

  • 63篇王武星
  • 25篇顾国华
  • 17篇张晶
  • 9篇江在森
  • 8篇方颖
  • 7篇马丽
  • 7篇邵志刚
  • 5篇石耀霖
  • 5篇陈石
  • 5篇刘琦
  • 5篇武艳强
  • 4篇张晁军
  • 4篇魏文薪
  • 3篇孙文科
  • 3篇刘晓霞
  • 3篇王芃
  • 3篇黄建平
  • 3篇蒋长胜
  • 3篇徐岳仁
  • 3篇李文军

传媒

  • 14篇地震
  • 9篇地震学报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大地测量与地...
  • 4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地震科学进展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震研究
  • 2篇中国地震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地震地质
  • 1篇测绘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全球定位系统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技纵览
  • 1篇中国全球定位...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10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6篇2003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6年新西兰7.8级大地震GPS观测结果与弹性回跳模型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http://geodesy.unr.edu网站发布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部分GPS连续观测站的数据处理结果,获取2016-11-13新西兰7.8级大地震同震位移、区域参考框架震前和震后水平位移。新西兰CMBL和KAIK站及日本USUD和TSKB等站的水平位移向量时间序列图直观且清楚地显示,同一GPS站同震水平位移方向和震前积累水平位移的总方向相反,同震水平位移是震前积累的水平位移的回跳或弹性回跳,因此,震前积累的水平位移是地震前兆。利用丰富的GPS观测结果讨论回跳或弹性回跳模型。分析东日本9.0级大地震GPS观测结果,表明,震前震中区一主应变为东西向的压缩,而地震的发生和同震形变是地震断层剪切形变所致。这与岩石破裂实验、应变理论和地震机制研究结果一致。
顾国华王武星
关键词:GPS同震位移
扩展网络反演滤波方法及其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初步实验被引量:1
2008年
介绍了扩展网络反演滤波方法的原理、计算处理过程及其发展,和该方法在鲜水河断裂带的初步实验情况。利用鲜水河断裂带的GPS等大地测量台站的真实点位,经简化的断层几何模型和人为设定的断层滑移对该方法进行了应用实验。实验得到的经反演复原的断层滑移和滑移速率与相应的实际值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13和0.18。该方法能很好地分解出各台站由断层活动所引起的位移变化,反演复原的断层滑移与给定的断层滑移较符合。随着测量资料时空密度的增加,此方法有望用于鲜水河断裂带实际大地测量资料的研究工作中。
王武星马丽陈棋福张晁军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
基于GPS观测值研究日本M_W9.0地震震后形变机制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GPS观测的震后水平位移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震后形变特征进行研究。震后近5a(截至2015-12),震后水平位移累积达到东向60~165cm,南向20~65cm,距离震中较远处的G104、G105及J192站点观测到的震后位移累积变化已超过同震位移,且震后形变还在持续。联合震后余滑和粘弹性位错理论模拟震后形变,利用这2种作用机制对震后GPS水平形变进行解释。研究表明,震后余滑在震后形变最初阶段起主要作用,但随着时间增长而逐渐衰减,粘滞性松弛作用的贡献随着时间增长而变大,GPS观测到的震后地表形变可由这2种机制结合得到较合理的解释。利用震后GPS形变模拟估算地震区域的地幔粘滞系数在1.5×1019 Pa·s量级。
梁明王武星
关键词:GPS观测震后形变粘滞性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变形分析和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08年
鲜水河断裂带积累了20多年的跨断层变形资料,如何解释这种变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该文采用了弹性上地壳覆盖在粘弹性Max well体之上的模型。炉霍1973年MS7.6地震按该粘弹性模型计算的震后形变曲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实测观测结果,显示与一些断层(如圣安德烈斯断层某些段落)存在缓慢蠕滑而无大地震发生不同,鲜水河断裂带观测到的跨断层变形,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用大地震后的粘弹性变形来解释。当然,计算得到的震后粘弹性形变幅度同跨断层短基线和短水准的实测形变幅度比较还存在一些差异,不能完全解释,表明了大陆断层活动的复杂性,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晁军石耀霖马丽陈棋福王武星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粘弹性模型无震滑动
2016年日本本州东岸近海M_S7.2地震前后的地壳运动被引量:5
2020年
2016年11月22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东日本MW9.0大地震的MS7.2强余震。本文利用美国内华达大学内华达大地测量实验室网站获得此次大地震周围共30多个GPS连续观测站及其它台站的IGS08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采用北京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BJSH作为区域位移参考框架的核心站,获取了此次MS7.2强余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和区域参考框架位移时间序列,得到了此次强余震前后的位移时空变化图像。结果显示:尽管本州东岸近海MS7.2地震作为东日本MW9.0地震的强余震,受其震后形变的影响强烈,但其地壳水平形变的前兆规律与已观测到的大地震一致;不同的是东日本MW9.0地震前的垂直位移无积累,而本州东岸近海MS7.2地震前后的垂直位移保持MW9.0地震后均匀而缓慢的衰减变化;临震前震中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的东西分量明显减速,有的甚至减至零,是明显的短期前兆异常。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两种同震位移及其成因,并推断地壳水平运动挤压是此次地震的成因。
顾国华王武星
关键词:同震位移
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被引量:58
2013年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一条断层.具体结果:①发生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南东向挤压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且主压应变率方向使发震断层呈逆冲兼左旋剪切变形状态,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②GPS检测出同震位移的范围在垂直发震断裂带方向约为230km、平行发震断裂带约为100km,其中同震位移超过10mm的测点分布于垂直发震断层方向的100km范围内;③同震位移场在较大范围主要表现为发震断层逆冲错动的应变释放特征,但在靠近发震断层约70km范围逆冲位移显著偏小,不符合断层错动的位移衰减特征,推断地震破裂未达地表;④在靠近发震断层的上盘约50km范围显示有典型的断层左旋错动位移衰减特征.
武艳强江在森王敏车时廖华李强李鹏杨永林向和平邵志刚王武星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GPS空间大地测量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被引量:4
2003年
通过介绍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获得的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说明(大)地震是有地壳运动前兆的,是可预测的,GPS测量是地震预测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观测手段。
顾国华张晶王武星
关键词:地壳运动GPS地震预测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与应变场动态特征被引量:28
2009年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资料,通过获取水平相对运动、水平应变场分布变化等,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水平运动与应变率场变化,以及大尺度地壳运动动态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发生汶川8.0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由于受到其西侧巴颜喀拉地块向东运动的构造动力作用,处于缓慢的应变积累状态。在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相对华南地块的差异运动小于GPS观测误差。川滇地区应变场图像显示2004-2007年面应变率负值最高区出现在汶川8.0级地震震中区及其附近,可能反应了局部挤压增强。GPS基准站资料反映的大尺度北东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也形成了促进龙门山断裂带发生大破裂的区域构造动力增强的背景条件。
江在森武艳强方颖李鹏王武星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GPS地壳运动应变场
利用GRACE观测数据研究苏门答腊区域的黏滞性结构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尝试利用卫星重力观测资料和震后黏弹性松弛理论研究苏门答腊地区的区域流变结构,为更好地认识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提供依据.利用GRACE卫星重力资料,计算了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及震后的重力变化.计算中使用平滑半径为500km的高斯滤波器.结果显示苏门答腊Mw9.3地震破裂东侧以陆地为主的上盘同震下沉量很大,造成约9×10-8ms-2的重力下降阶变,而西侧处于海水下的下盘重力同震上升较小约2×10-8ms-2,但其震后上升较快.流变结构对岩石的变形有很大的影响,是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取得可靠科学结果的基础.本文尝试了利用卫星重力变化时间序列来反演苏门答腊地区的黏滞性结构;即基于GRACE时变重力场,利用自重力、黏弹性、平面分层模型模拟了该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变形,并将获得的空间固定点的重力变化与GRACE重力场及点位时间序列进行比较,估计该地区的黏滞性系数在1.0×1018Pas的量级,且断层两侧的流变参数存在差异.最后结合苏门答腊区域的构造特点讨论了黏滞性系数的影响因素.
王武星石耀霖孙文科张晶
关键词:苏门答腊地震GRACE卫星
GPS测得的汶川大地震同震位移被引量:24
2009年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最惨重的大地震,是发生在地震前后GPS观测资料最多,震中在连续观测网中部及非连续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许多GPS连续观测站测得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同震位移具有突变性和时间上的同步性以及变化幅度的显著性,是最确凿的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地壳运动现象。震区外GPS连续观测站位移时间序列表明,此次大地震同震水平位移范围大,远离震中的许多地区观测到同震水平位移,与震前位移对比表现为弹性回跳。GPS连续观测站震前水平位移和同震水平位移过程揭示了此次地震震前大范围有显著变化的观测站水平位移与地震孕育过程的联系。但华北及邻近地区无明显同震水平位移。震中区外均未观测到明显的同震垂直位移。震区GPS站观测到的同震位移则主要为永久形变,不仅有大幅度的水平位移,也有幅度相对较小的垂直位移。本文研究了汶川地震同震位移的特点与机制,并由此进一步讨论此次大地震的成因、前兆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复杂性。
顾国华王武星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地壳运动GPS地震预测时间序列同震位移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