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冬

作品数:9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小说
  • 4篇文学
  • 2篇俗文学
  • 2篇中篇
  • 2篇中篇小说
  • 2篇文体
  • 2篇白话
  • 1篇代文
  • 1篇丁西林
  • 1篇独幕剧
  • 1篇新文学
  • 1篇正传
  • 1篇人物称谓
  • 1篇沈从文创作
  • 1篇沈从文小说
  • 1篇通俗文学
  • 1篇统筹
  • 1篇土家
  • 1篇土家文化
  • 1篇清末

机构

  • 9篇西南大学

作者

  • 9篇王晓冬
  • 1篇刘志华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郑振铎“俗文学”体系中的“白话小说”被引量:1
2019年
论文在分析郑振铎"俗文学"体系复杂内涵的基础上,细致探讨了郑振铎"白话小说"研究的独特学术思路和学术方法,准确定位郑振铎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贡献和局限,也揭示出郑振铎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思潮双重影响下,如何围绕"白话小说",寻求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认同与转变。
王晓冬
关键词:俗文学白话小说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石柱土家族文化保存
2014年
本文就石柱县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以城乡统筹为背景,论证石柱县传统的土家族文化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延续、保存和发展,也可为类似情况作为借鉴。
王晓冬何定龙刘志华
关键词:土家文化城乡统筹文化保存
《阿Q正传》与中国现代“中篇小说”文体概念的形成被引量:3
2011年
论文选取《阿Q正传》为切入点,以小说的文体分歧为中心,呈现"中篇小说"的文体概念在传统与现代文体观念冲击、碰撞中的特殊生命力。从篇幅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阿Q正传》的文体归属从充满争议、分歧,到最终取得"中篇小说"命名的过程,一方面展现出小说本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勾勒出整个现代小说在中西方双重小说资源营养之下,不断吸收、融合的努力。
王晓冬
关键词: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文体
郑振铎西学东渐视野下的清末民初①小说
对于郑振铎,一般比较重视他对古代小说、现代小说的研究与创作实践,而其对清末民初小说的研究和评价常常被忽略。论文将从西学东渐对郑振铎的影响出发,分析清末民初小说与郑振铎俗文学研究的关系,梳理清末民初小说与郑振铎的五四新文化...
王晓冬
关键词:西学东渐俗文学通俗文学
沈从文小说的反讽修辞——以人物“称谓”为中心被引量:1
2016年
从言语反讽、情节反讽、性格反讽、视角反讽、戏拟反讽、戏剧反讽、情境反讽等几个方面,紧扣住人物"称谓"这一中心,全面细致地分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反讽修辞艺术,并提出"反讽环境中的反讽人物"这个审视和评价沈从文人物系列的新视角。
王晓冬
关键词:反讽称谓
文体研究视野里“中篇小说”概念的形成被引量:2
2017年
相对于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却被约定俗成使用的文体概念。在文学理论层面,"中篇小说"首先从西方引入词汇,随后形成自己的中文译名,最后成为教科书中的既定概念。随着"中篇小说"在理论上的确立,国内学界开始将其运用到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上,一方面聚焦于像《游仙窟》和《娇红记》这样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过渡型"小说,另一方面也出现将古典"中篇小说"定位为情色小说的倾向。而在创作实践方面,在1928—1933年"中篇小说"的短暂繁荣后,经过长时间的沉寂,20世纪80年代中篇小说创作再次异军突起,引发学界对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的研究热情。通过文学理论、学术研究、创作实践三个方面的交错发展,中篇小说在独特的文体形成过程中,为一些渗透多种文体特征的复杂作品起到"打捞"与"正名"的重要作用。
王晓冬
关键词:文体研究中篇小说文体互渗
论丁西林独幕剧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2015年
论文从"欺瞒模式"出发,分析沈从文对丁西林独幕剧"欺骗模式"的模仿、创新和颠覆,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由此揭示戏剧化因素在沈从文小说中的作用,重新审视沈从文和丁西林对小说与话剧两种文体样式相互融合、影响的思考及其艺术实践,从而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同文体的交流、渗透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王晓冬
关键词:丁西林
“新”文学里的“旧”人物——废名与“五四”新文学
2019年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第七章写到这样一件趣事,莫须有先生战时卜居黄梅,在金家寨小学做教师,小学校长以前听闻莫须有先生大名,因为"莫须有先生是一位新文学家";这次与莫须有先生共事感到愉快,佩服莫须有先生,因为"莫须有先生简直不像新文学家"。因"新文学家"知名却不像"新文学家",何尝不是废名自己的写照。1917—1919年,新文学伊始,废名尚在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已经接触到新文学②。1922年北方求学,1929年留校任教,废名与"五四"新文学策源地的北京大学一直关系密切。废名身边结交的朋友,从冯至、程侃生、俞平伯、卞之琳、林庚到亦师亦友的周作人,都是新文学的生力军。废名经常发表文章的报刊,从《努力周报》到《语丝》再到《骆驼草》,都是新文学的阵地。
王晓冬
关键词:废名小说白话文学旧文学
“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朱自清“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观念解析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王晓冬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