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明

作品数:50 被引量:884H指数:17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6篇土壤
  • 11篇遥感
  • 9篇水稻
  • 7篇遥感监测
  • 7篇轮作
  • 7篇秸秆
  • 6篇微生物
  • 6篇物量
  • 5篇稻麦
  • 5篇耕作
  • 4篇稻麦轮作
  • 4篇稻种
  • 4篇有机质
  • 4篇水稻种
  • 4篇水稻种植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壤管理
  • 4篇作物
  • 4篇微生物量
  • 4篇小麦

机构

  • 50篇江苏省农业科...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50篇王志明
  • 17篇朱培立
  • 17篇黄东迈
  • 14篇李秉柏
  • 13篇黄晓军
  • 12篇单捷
  • 7篇孙玲
  • 7篇刘海琴
  • 7篇高亚军
  • 7篇邱琳
  • 6篇李生秀
  • 4篇李卫国
  • 4篇张永春
  • 4篇王晶晶
  • 4篇卢必慧
  • 3篇于堃
  • 3篇李庆康
  • 3篇申双和
  • 3篇刘春蕾
  • 3篇孙玲

传媒

  • 16篇江苏农业学报
  • 9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土壤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肥料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长江蔬菜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农业环境保护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土壤与环境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农业信息
  • 1篇2010农业...
  • 1篇第七届全国青...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7篇2001
  • 7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省粮食生产全面分析与评价被引量:2
2005年
该文简要总结了江苏省近年来的粮食生产情况,并对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江苏粮食安全的涵义、粮食的需求量及确保江苏粮食长期安全的战略措施,最后对江苏省的粮食生产提出了几点建议。
李秉柏王志明黄晓军
关键词:粮食生产
水旱轮作地区免耕的肥力效应被引量:18
2000年
高亚军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李生秀
关键词:免耕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
基于Radarsat-2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为探寻基于Radarsat-2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方法,以设立在江苏盐城研究区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选用2014年3月3日-2014年6月7日期间5期Radarsat-2全极化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对各时相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提取,并以地面实测GPS样方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以支持向量机法和最大似然法提取冬小麦面积的精度均在4月20日达到最高,分别为66.4%和63.9%。对4月20日支持向量机法的冬小麦面积提取结果进一步进行耕地地块优化和碎小图斑去除处理后,冬小麦面积的提取精度可提高到79.6%。
单捷邱琳孙玲王志明
关键词:RADARSAT-2遥感冬小麦种植面积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被引量:91
2003年
应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狼尾草秸秆在稻麦轮作田中为期 1年的原位分解。结果表明 :秸秆用量对其分解率影响甚微 ,1年后秸秆C分解了 72 %左右 ,分解速率常数为 2 7× 1 0 - 3d- 1,但秸秆用量的多少与土壤原有碳的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平衡密切相关。黄棕壤原有C年分解率为 5 4 5 %~ 6 0 7% ,分解速率常数在 1 0 4× 1 0 - 4~ 1 1 8× 1 0 - 4d- 1之间。随秸秆用量增加 ,黄棕壤原有C分解率和分解量均增加 ,土壤有机碳的亏缺减少。微生物量14 C占加入秸秆14 C的 3 79%~ 1 0 63% ,占土壤残留14 C的 1 2 2 7%~1 7 4 3% ,其大小变化及减少程度均较微生物量12 C显著。微生物量12 C约为微生物量14 C的 0 74~ 3 85倍 ,说明大多数情况下 ,土壤原有C仍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所需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微生物量14 C的周转率在 1 1 0~ 1 1 8a- 1之间 ,微生物量12 C的周转率在 0 97~ 1 0 6a- 1之间。增加秸秆用量可加快土壤微生物量C的周转速度 ,反过来微生物量C周转速度的加快又加速了秸秆C和土壤原有C的分解。土壤原有C和秸秆C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12 C和微生物量14 C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土壤养分
^(14)C、^(15)N双标记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0
1999年
用密闭培养和熏蒸提取法,研究14 C、1 5 N 标记秸秆对红壤和变性土中原有土壤微生物量及其 C/ N 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秸秆可增加原有土壤微生物量,原有土壤微生物量 C和 N 在培养初期很快即达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原有微生物量 C减少程度大于原有微生物量 N。虽然加入外源基质,土壤原有 C、 N仍是微生物能源和养分的主要供给者。土壤微生物量的 C/ N 值,红壤为672~1104;变性土为470~730,加入秸秆可导致这一比值降低。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
关键词:秸秆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
近25年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以常熟市为例,选取1984年、1999年和2009年3期的1∶10万Landsat/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该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常熟市近2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为耕地流出强度大,年均递减率高,后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面积少,建设用地比重增加,土地利用不平衡。说明该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农业集约化因素密不可分,应从人口、政策、规划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刘春蕾王志明王欣欣李秉柏化国强
关键词:驱动力
生态肥对蔬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4
2001年
采用具有生理活性物质、有益微生物菌群及丰富的有机物和大、中、微量元素配制成的稳得高生态肥,在蔬菜上进行肥效试验。稳得高生态肥在较大幅度减少化肥用量的基础上,能增加豇豆、甘蓝、辣椒和茄子的产量,改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李庆康王志明袁灿生蒋永忠张永春潘玉梅
关键词:生态肥蔬菜肥效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被引量:99
2000年
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 5~15 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 15~30 cm的无明显规律。长期休闲的土壤在整个耕层有明显的有机质和氨素累积,其中碳的累积快于氮的累积,免耕条件下比耕翻条件下累积量更大。 0~5 cm和5~15 cm土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处理,其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但均低于休闲处理; 15~30 cm土层各培肥处理则无明显差异;单施化肥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高于不施肥处理,但这种差异只在表层( 0~5 cm)较显著。
高亚军朱培立黄东迈王志明李生秀
关键词:稻麦轮作耕作方式有机质全氮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应用研究现状和展望被引量:40
2006年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是农业遥感应用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概述遥感信息数据源和遥感监测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应用中面积遥感估算、产量估测、实时长势监测和长势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开发的研究进展,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应用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李卫国李秉柏王志明张娅香黄晓军
关键词:作物遥感
基于作物模型与遥感信息的水稻产量预报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将遥感资料(NOAA/AVHRR,Landsat TM)与水稻模拟模型(RCSODS)相结合,建立遥感数值模拟模型,进行水稻遥感估产。利用TM影像对NOAA进行几何精校正和混合像元分解;对NOAA卫星的可见光通道和近红外通道,采用双通道组合运算技术,构造植被指数(NDVI),结合地面样区实测叶面积指数(LAI)资料,建立NDVI与LAI的相关模式,对大面积水稻LAI进行反演,实现水稻长势的遥感实时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NDVI与水稻生物学参数LAI的关系,及时校正水稻生长模拟模型,预报以像元点为空间变化范围的单位面积产量;并对高邮市的水稻进行产量模拟,取得较好的结果。
李秉柏田翠玲王志明黄晓军郑有飞
关键词:遥感作物模型水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