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宜青

作品数:25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动脉
  • 8篇心脏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7篇手术
  • 5篇动脉旁路
  • 5篇冠状动脉旁路
  • 4篇动脉旁路移植
  • 4篇动脉旁路移植...
  • 4篇移植术
  • 4篇旁路移植
  • 4篇旁路移植术
  • 4篇外循环
  • 4篇冠状动脉旁路...
  • 4篇冠状动脉旁路...
  • 3篇动脉搭桥术
  • 3篇心病
  • 3篇心肌
  • 3篇心脏病
  • 3篇基因

机构

  • 25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市心血管...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郑州市第七人...

作者

  • 25篇王宜青
  • 21篇赵强
  • 15篇夏利民
  • 9篇杨成
  • 6篇葛均波
  • 6篇潘翠珍
  • 5篇王春生
  • 4篇孙勇新
  • 4篇朱丹
  • 3篇陈安清
  • 3篇孙晓宁
  • 3篇刘岚
  • 3篇王哲
  • 3篇周达新
  • 3篇唐耀亮
  • 3篇管丽华
  • 3篇黄国倩
  • 3篇王晓彦
  • 2篇杨守国
  • 2篇丁文军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医学
  • 4篇上海医学
  • 4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诱导室颤法冠状动脉搭桥术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回顾总结应用诱导室颤法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6 8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 1998年 8月至 2 0 0 0年 4月 ,6 8例中左主干病变 16例 ,单支血管病变 2例 ,2支血管病变 3例 ,3支血管病变 5 7例 ,有心肌梗死史 37例 ,糖尿病患者 11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 5例 ,脑卒中史 5例。左室射血分数 0 .45± 0 .11。应用左乳内动脉 (LIMA) 5 8例 ,右乳内动脉 (RIMA) 1例 ,双侧乳内动脉 (BIMA) 3例 ,桡动脉 6例 ,余采用大隐静脉移植。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70± 49)min ,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 (2 5± 12 )min ,平均搭桥 (3.1± 1.9)支。心动超声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左心功能改变。结果 手术死亡率 1.5 % ,围术期心梗发生率 1.5 % ,出血 2次开胸 3.0 % ,心房纤颤13.4% ,肾功能不全 6 % ,但无需透析治疗。术后无脑卒中、胸骨感染并发症。随访 12~ 2 4个月 ,所有患者均无心绞痛 ,心功能NYHAⅠ级 31例 ,Ⅱ级 37例。心动超声检查 ,2 1例左室射血分数从术前平均 0 .46增加到术后平均 0 .5 2 ,组织声像检查发现心肌血供有明显改善。结论 诱导室颤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冠心病的外科手术方法。
赵强王宜青夏利民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
三维超声评价Dor法切除左心室室壁瘤对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使用三维超声建立一种新的左心室形态定量指标,评价Dor法室壁瘤切除术对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18例冠心病病人,根据术前二维心脏超声诊断,分为室壁瘤组、左心室扩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例。比较3组病人术前、术后心功能和心室三维形态指数(心室锥度,C值)的变化。结果3组均无手术死亡。正常对照组术前、术后的EF、左心室容积、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室壁瘤组术后左心室容积明显减少,EF从术前0.43±0.06提高到术后0.54±0.08(P=0.02);左心室三维形态更接近类圆锥体(C值接近于1),舒张心室锥度从术前0.36±0.04提高到术后0.56±0.04(P=0.02),收缩末心室锥度从术前0.42±0.03提高到术后0.60±0.05(P=0.03)。室壁瘤组心室形态改善显著。结论Dor法能有效改善左心室室壁瘤病人的心功能和心室形态。三维超声是进行心室形态定量研究的精确、有效、经济的新手段。
朱丹赵强潘翠珍王宜青夏利民
关键词:心脏室壁瘤心脏外科手术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33例中期结果报告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总结 33例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 (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 ,MIDCAB)的中期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1月~ 2 0 0 3年 4月共行MIDCAB 33例 ,单纯MIDCAB 2 9例 ,杂交技术 4例。 2 5例采用经典MIDCAB ,4例胸腔镜辅助 ,4例AESOP机器人辅助。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无手术并发症。呼吸机脱机时间 (7 5± 1 9)h ,引流量(2 74± 197)ml,输血率 9 1% (3/ 33) ,术后住院 (6 9± 1 7)d。随访 33例 ,时间 (2 4 3± 5 7)个月 ,无远期死亡 ,心绞痛复发率9 1% (3/ 33)。术后再次冠状动脉造影 4例 ,1例吻合口狭窄 5 0 % ,余 3例前降支与左乳内动脉吻合口通畅。术后导管再次血管化 2例 (6 1% )。 结论 MIDCAB术中期效果满意。
赵强王宜青夏利民杨成唐耀亮孙晓宁
关键词:冠心病杂交技术机器人
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报告被引量:13
2002年
目的:微创手术是将来外科的发展方向,机器人在心脏外科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本文报告4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3月~2002年4月,共有4例冠心病患者接受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2±5岁。1例有心肌梗死史。1例为PTCA术后再狭窄,1例PTCA未成功。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单支病变,狭窄程度90%~100%。平均LVEF55%±9%。在胸腔镜、AESOP 3000机器人辅助下左取乳内动脉,经左第4肋间前外侧小切口完成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直接吻合(MIDCAB)。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围术期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5h,其中取LIMA时间0.5h。平均胸腔引流量150ml,无1例输血。平均ICU时间18h,平均住院时间5.5d。病人疼痛较轻,感觉满意。结论: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创伤小,恢复快。
赵强王春生王宜青夏利民杨成朱汝军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MIDCAB机器人手术方法病例分析
Dor法切除左心室室壁瘤对左心室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朱丹赵强潘翠珍王宜青夏利民
关键词:左心室室壁瘤室壁瘤切除术左心室形态心脏收缩功能INDEX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对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对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冷冻损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种家兔心肌梗死模型, 4周后,将提取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以基因芯片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如何调节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以Westernblot进一步在蛋白水平上验证基因芯片分析结果。结果 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后,在心肌梗死区促进 15个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超过 3倍,而在边缘区则多达 40个。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生长素 Ⅰ等蛋白表达增加,于心肌梗死边缘区作用更加显著。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可以上调多种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孙勇新赵强王宜青杨成潘翠珍韩蓓蓓陈瑞珍杨英珍王克强葛均波
关键词:边缘区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自体骨髓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组织相容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动物体内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封堵器的组织相容性以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观察封堵器表面、内部在不同时期组织生长情况。方法:使用主动脉-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器打孔器,在非体外循环的情况下制成嵴内型动物模型,使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分别在术后4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在大体和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相容性和对周围结构的影响以及封堵器表面、内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10只成功建立了室间隔缺损模型,7只为IVSD,并进行IVSD的封堵,6只动物成功封堵。术后24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对主动脉瓣无影响。大体标本观察:4周、12周、24周封堵器对动脉瓣膜无影响,表面无血栓形成,4周封堵器大部分被薄薄一层组织所覆盖,封堵器清晰可见,封堵器内部也有组织生成。12周、24周封堵器呈毛玻璃状,表面被新生组织覆盖,新生组织与正常心内膜相连,封堵器内部的高分子物质与增生的组织一起形成坚实的组织块,无弹性。光镜下:4周表面可见红细胞渗出,纤维素附着,下层可见纤维素增生。12周可见封堵器表面有完整的新生内皮细胞,表面光滑,无红细胞渗出、纤维素附着,内部可见聚酯纤维断裂,聚酯纤维断裂处可见大量的巨核细胞和炎性细胞。24周封堵器表面光滑,无血栓形成,可见内皮细胞,下层可见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形成,还可见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结论:新型嵴内型的VSD封堵器,在动物体内组织相容性好,对主动脉瓣未造成的影响,与以往的VSD封堵器相比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周达新管丽华王晓彦王宜青黄国倩潘翠珍葛均波
关键词:动物模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常规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比较被引量:13
2002年
目的 比较多支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围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CABG组 (A组 ,13例 ) ,OPCAB组 (B组 ,2 2例 )。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 2 4h和 4 8h进行血样检测 ,分别测定TNF α、IL 1β、IL 8和IL 10水平。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如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发热时间等。结果 两组在年龄、冠脉病变程度、心功能和血管旁路移植数目上相似。术后IL 8水平OPCAB组相对稍高 ,但两组无显著差异。围术期CABG组IL 1、TNF较OPCAB明显为高(P <0 0 5 )。但炎症因子IL 10OPCAB组却较CABG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后 2 4h达高峰。最后 ,CABG较OPCAB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且发热时间延长。结论 与CABG组相比 ,OPCAB组围术期炎症反应和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赵强唐耀亮王宜青夏利民林雷萧明第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周边区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2004年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及其周边区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促进血管新生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以冷冻损伤的方法建立新西兰种家兔心梗模型 ,4周后 ,将提取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分析心梗及心梗周边区病理组织学特点 ,比较区域内微血管密度 ,并以Westernblot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心梗及心梗周边区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1)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减少移植区域瘢痕化 ,增加微血管密度 ;(2 )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使某些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VEGF ,FGF及Angiopoietin -Ⅰ表达上调 ,于心梗周边区作用更加显著。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植入心梗及心梗周边区可以减少移植区域瘢痕化 ,增加微血管密度 ,上调心梗及心梗周边区重要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孙勇新赵强王宜青杨成潘翠珍韩蓓蓓程蕾蕾陈瑞珍杨英珍史剑慧邵晶晶
关键词:心肌梗死基因表达血管新生
凋亡机制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凋亡机制在风湿性心脏病单纯二尖瓣狭窄(RHD MS)所致肺动脉高压(PH)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及原位缺口末端 DNA 标记技术检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重度肺动脉高压者肺动脉活检标本,检测肺动脉血管壁细胞的增殖、凋亡 情况。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 bc1-2和 bax 的表达。结果:RHD 患者肺动脉的结构发生明显改建,RHD 及对照组肺动脉内 都有增殖与凋亡的细胞,但 RHD 组增殖细胞多而凋亡细胞明显减少。bcl-2在 RHD 组中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 bax 在对照组中 的表达高于 RHD 组。结论:在肺血淤滞、缺氧等因素作用下,bcl-2和 bax 两种基因表达比例发生变化,使肺动脉壁细胞凋亡减少,造成 细胞堆积,参与引起肺血管结构改建,从而参与导致肺动脉高压。
杨成赵强夏利民王宜青陈安清王哲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凋亡BAXBCL-2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