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杨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欧洲铜管乐在中国的发展分析
- 2017年
- 自欧洲铜管乐传入到中国之后,历经了百年发展的铜管乐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发生了各种融合与碰撞,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铜管乐音乐文化,这也使得铜管乐得到了我国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高度喜爱,成为了一个喜闻乐见的乐器品种。本文主要就是对欧洲铜管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欧洲铜管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指出了我国当前在发展铜管乐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能够为今后我国更好地发展铜管乐提供参考。
- 燕杨
- 从鲍元恺《第三(京剧)交响曲》看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融合与创新被引量:1
- 2018年
- 音乐创作中对于"中国风格"的理解,在当前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于"新音乐"的认知,从对于传统的一味否定、到全面学习、再到逐渐趋于理性的择取与自省,已经日益成熟。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鲍元恺先生恰好是我国音乐文化史上这一重要变革过程的见证者,而对于学习传统和"人性化"创作的始终如一的重视与强调,已经如同两个风格化的标签反映在他的音乐语言风格中。因此,通过对鲍元恺先生《第三(京剧)交响曲》的创作技法分析,透视其对中国传统/地方文化的认知态度,并进而对他在中国新音乐风格探索方面的艺术理念和所获得的成功经验作出更加深入地了解。
- 燕杨
- 关键词:《第三交响曲》
- 管弦乐队中圆号声部的多样性写法——以关峡《第一交响序曲》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第一交响序曲》是作曲家关峡于2003年根据其创作的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配乐及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配乐改编而成的。从管弦乐配器的角度出发,分析圆号在乐队中的多样性写法,以窥见其对勾勒音乐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描绘音乐画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 燕杨
- 关键词:关峡圆号配器
- 格里埃尔《圆号协奏曲》的民歌元素研究
- 2017年
- 格里埃尔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后期最重要的代表人之一,其作品有着非常强的民族性,并且相比同时代前苏联的其他作曲家,格里埃尔作品中不同地域民歌的运用也是最多最好的一位。本文主要是立足于研究民歌元素的角度来分析在东欧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格里埃尔的《圆号协奏曲》,同时也通过这部作品三个乐章中民歌元素的收集、整理来更深地了解格里埃尔作曲的民族性以及作品中运用民族音乐元素的这种作曲技法,首先对格里埃尔及其创作的《圆号协奏曲》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格里埃尔《圆号协奏曲》中的民族元素,以期可以通过本次以格里埃尔的《圆号协奏曲》为切入点的考察来研究这部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格里埃尔的作曲风格以及不同民歌所属民族的音乐特征。
- 燕杨
- 高等音乐院校学生艺术实践工作的新途径
- 2017年
-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高等音乐学院的艺术实践工作也面临着和改革和创新。高等音乐院校的艺术实践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学生艺术实践工作更是艺术实践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等音乐院校学生艺术实践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为其提出新的发展途径,提高高等音乐院校学生艺术实践工作的水平。
- 燕杨
- 关键词:高等音乐院校
- 浅谈铜管乐器演奏时的练习要领被引量:9
- 2011年
- 提到铜管乐演奏,最重要的就是对音域音色音量等方面的控制。本文着重从气吸、嘴唇两方面入手,并介绍一些简单的日常练习以及注意事项,来提高练习效率,提高铜管乐学习者各方面的控制能力。
- 燕杨
- 关键词:音域音色音量气吸
- 中国文化在西方音乐艺术中的接受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西方音乐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中国音乐元素的接受,融汇中国乐器的演奏技法、中国音乐节奏、中国式曲调等,也有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接受,对中国哲学思维的接受,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与融合。这对当代音乐吸收借鉴西方音乐元素提供了路径参照。
- 燕杨
- 关键词:西方音乐中国文化
- 西方音乐表演美学观念研究
- 2017年
- 西方音乐表演美学观念是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结合现有研究资料,综合相关文献研究,以及自身的实践所感加以深入分析,从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阐述。
- 燕杨
- 关键词:西方音乐表演美学美学观念
- 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艺术特征与指挥再现
- 2017年
- 从配器、句法、弓法、速度等方面分析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整体艺术特征,通过对这部交响合唱作品的解析,突出了指挥对于诠释作品的重要作用与合理方法,以达到再现经典作品的目的。
- 燕杨
-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艺术特征乐队指挥
- 抒情性与戏剧性的交融——析米亚斯科夫斯基《第二十五交响曲》
- 2021年
- 20世纪40年代苏联卫国战争取得胜利,米亚斯科夫斯基感慨这来之不易的胜利,遂创作《第二十五交响曲》。该作品是米亚斯科夫斯基战后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也是一部不流于“庆祝胜利”普遍形式的作品。作为战争的亲历者,米亚斯科夫斯基创作的这部作品并没有胜利时的喧闹与热烈,而是带着他对于艰难岁月的记忆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第二十五交响曲》为文本,从音乐分析角度着手,通过对作品的技法分析深入作曲家的思维并用来反哺指挥,旨在探析作曲家如何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去拥抱他所向往的美好时代。
- 燕杨
- 关键词:抒情性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