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承霞
- 作品数:61 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建筑科学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研究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重要性,让人们认知碳纤维材料的新用途。方法阐述碳纤维的基本特点及其应用现状,分析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介绍碳纤维在家具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前景。结论在科技技术不断增强的未来,高科技碳纤维家具可满足人们实用性及美观性需求,未来在家具设计中必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方智果熊承霞章丹音
- 关键词:碳纤维家具设计
- 从“拱廊”到“城市综合体”——消费主义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演变被引量:2
- 2017年
- "拱廊"到"城市综合体"的演变,是城市公共空间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转向消费空间,再介入消费空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呈现为室外空间到室内"全景"空间、领域到边界融合、具名性到匿名性、物质形式到城市触媒等4个方面的演变。城市公共空间正从自上而下的"规划实现"逐渐转向为"自下而上"的系统生成。摘要:
- 章丹音方智果熊承霞
-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消费主义
- 城市形象传播下的城市文本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当下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日趋重要、方式呈现多样化。但其中不乏出现了一系列的值得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与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以网络为媒介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是加深了城市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大众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相较于以往能够更加真实地再现实体城市。传统的实体城市与新媒介所营造的虚拟城市正在呈现高度融合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形象传播也突破了传统的陈旧模式,呈现出各种传播形式相互融合的传播态势。现如今,城市形象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议题,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就是城市文本研究。要说到城市文本,就不能不提到文本。那些能够帮助人们生产出自身、社会、信念及其附属意义的客体都可以视为文本。例如:媒体文本。文本是意义的载体。而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城市就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性的空间实体,它还是一系列以时空为载体的抽象符号。城市文本产生于城市,存在于城市,它在时间上呈现着稳定性和周期性并能够帮助人们生产出关于自身、社会和信念的意义的客体。城市文本在我们所身处的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物理空间的组成,也是意识空间的再现。这一点它与媒介文本的绝对再现性不尽相同,因为城市文本既是一个个物质性的载体,也是一系列意义的集合,同时还是我们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对象和素材。本文希望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视野入手,参考以往的城市传播理论和城市文本研究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文本进行分门别类地探讨,�
- 吴瑞琳熊承霞
- 关键词:文化原型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文本
- 石头记忆的“造物”进路
- 2023年
- 在中华文明的结构叙事中,贯通着以石头表征的物以及玉石信仰物的叙事。石器及玉石信仰观念的流布,在整体中华文明的叙事中承担着“化育”信仰启蒙的功能。石器首先从劳动工具中建立使用习惯,其后,劳动工具向权力和美学工具融合发展,形而上延伸出“齐天、转世、通神”的神圣叙事,石头在其中扮演“道具”式的原编码功能,进而与“土”“木”材料创生新的编码,强化和延伸人的身体能力。最后表述为“国家信仰”和“社会认同”,并凝聚为“国中有玉”和“君子比德”两种维度的物态化的文明基因。从普通的“石”出发,到提取“玉石”形塑神圣观念作为普世价值的文脉,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中形成从功能出发贯穿心灵,解决心灵迷魅的经验,这种经验在现代的数智时代仍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人类共享的价值。
- 熊承霞
- 关键词:造物文化场域
-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1192弄”文化主题街区传播研究
- 2020年
- 本文从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出发,同时运用传播符号学方法对"1192弄"文化主题街区进行分析与探究,从街区建筑装饰符号组合、街区民风民俗符号组合、街区饮食元素符号组合三个符号特征角度分别解读场景中文化符号所发挥的替代性、生产性、维系性与强化性作用,从而构建了以老上海风情为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成了整体的身份认同,使"1192弄"成为老上海风情文化街区的现实指代,以文化吸引力带动消费力,以消费力反哺文化空间营造,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 岑长凤熊承霞
-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
-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互文性媒介叙事
- 2022年
- 梁祝传说原型可见于《庄子·盗跖》和《史记·苏秦列传》,两者经典的地位使得文本得以超越时空跨媒介互文叙事。在其经典化的形成过程中,因原型内容生产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传说得以借助文献记载中可见的空间结构“梁柱”迁移为人名,催生同姓名称的跨地域传播认同。梁祝传说传承远古先民的口传模式,演化为非物质的地方性戏曲柳琴戏、戏曲、二人转、芭蕾舞、电影、动画等形式,演绎出超级跨媒介的叙事,并在现代社会通过小提琴曲《梁祝》再次升华延展,在强化传播广度的同时,内容互文被多次增圈为建墓立碑祭文、追认故居遗址等模式。整个传说叙事延续神话原型思维,制造超越现实的惊奇场景,以“化蝶”替换“羽化升仙”的愿景,隐喻乡俗社会执着追求情感与生命平等和社会伦理的教化意义。传承1700多年的民间经典,成功地链接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地域、口传与音乐,其互文传播脉络和跨媒介时空叙事的经验,极具现代性价值。
- 熊承霞韩启喆
- 关键词:梁祝互文性空间叙事跨媒介
- 初探空间诗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场所营造
- 2024年
- 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市民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的疗愈场所。在科技数字化世界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园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以“诗性化”和“个性化”为核心,构建“诗情画意”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公园景观场所,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空间诗学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景观,通过空间诗学中的诗性空间与诗性场所精神的理念为切入点,并结合上海松江方塔园的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以此来探讨“诗意”在城市公园中的“场所意象”营造策略。这不仅是对城市公园单纯地环境提升,更多地是希望用诗学的场所营造来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探寻出一条耐久重用性的持续设计之道。
- 熊承霞李泉如
- 关键词:空间诗学城市公园
- 解读当今VIS展示系统之环保理念
- 本文分析了可持续化展示设计在当代资源危机中的必要性和责任性,通过解析展示设计材料的科学选型,寻找了生态化可降解材料和循环利用的优化复合材料;探索了可降解材料、高分子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的功能特性及“绿色”的指导价值;通过V...
- 熊承霞
- 关键词:视觉形象
- 建筑的时装与构建时尚的建筑——消费社会视角下建筑与时装设计的同构被引量:1
- 2016年
- 当代消费社会中视觉文化的强势,使设计创作逐渐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思维范式。这一趋势促使建筑的形态出现了剧烈的转型,自身正快速地变得更为影像化,呈现出一种如同时装的短暂性和时尚性,建筑的新动向中已无法脱离"时尚"元素。而作为一直深受建筑影响的时装设计领域,由于特有的对于形式、材料的敏感性,令其与建筑之间的共性更为突出。
- 方智果章丹音熊承霞
- 关键词:消费社会建筑时装
- 从玉石到瓷器的造物路径被引量:2
- 2022年
- 在中国文化原型基因中,玉石文化从野生状态的石头开始,经历了从劳动工具到国器象征、美学代表、道德转译的自身属性变迁。玉石不仅维系着先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更超越成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表征与精神信仰。作为原编码符号,玉石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生史与道器合一的观念史,在长久的转换中凝聚为深层的文化原型。玉石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美学认知和国家精神,激发出"近玉"与"尚玉"的瓷器造物思维,成功求解到贯通数千年的文脉基因。一个没有建构"传播体系"的文明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正是透过从玉到瓷的造物认知变迁与审美实践,中华造物路径中的智慧与观念最终整合为文化理想与文明传播共享的路径。溯源玉与瓷关联的造物文化基因,有助于解读"玉成中国"造物思想中的德性目标,并探索其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规范性文本和"CHINA"编码与解码之间的意涵。
- 熊承霞
- 关键词:造物玉石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