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少妍

作品数:36 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地震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5篇地震
  • 11篇形变
  • 10篇INSAR
  • 9篇同震形变
  • 7篇震源
  • 6篇亮温
  • 6篇反演
  • 5篇热红外
  • 5篇背景场
  • 5篇M
  • 4篇遥感
  • 4篇孕震
  • 4篇卫星热红外
  • 4篇响应比
  • 4篇积分
  • 4篇加卸载响应比
  • 4篇红外亮温
  • 4篇发震
  • 3篇断层
  • 3篇震源破裂

机构

  • 25篇新疆维吾尔自...
  • 24篇中国地震局
  • 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力...
  • 2篇深圳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36篇温少妍
  • 20篇单新建
  • 12篇屈春燕
  • 8篇张国宏
  • 8篇张迎峰
  • 7篇闫丽莉
  • 5篇宋小刚
  • 5篇张琳琳
  • 4篇刘云华
  • 4篇唐兰兰
  • 4篇李金
  • 4篇刘建明
  • 4篇刘月
  • 3篇张桂芳
  • 3篇宋春燕
  • 3篇郭寅
  • 2篇郭利民
  • 2篇高国英
  • 2篇宋冬梅
  • 2篇李金香

传媒

  • 7篇地震地质
  • 3篇地震
  • 3篇中国地震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内陆地震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高原地震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首都圈地区卫星热红外亮温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1999年和2003—2006年共5年的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热红外影像特征和红外亮温年变特征进行了跟踪观测、统计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特别是线性断裂构造在热红外影像上有清晰的显示,通过不同时期红外影像的对比研究可以很好地揭示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及规模形态,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技术支持;②地表热红外亮温受地形、气象和活动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变化仍具有空间相关性、时间延续性和年变周期性,基于多年积累红外遥感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差值处理可以有效提取红外亮温异常变化,进而研究红外异常与地震的关系;③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红外亮温明显高于海拔仅约20 m的华北平原,意味着该断裂带是一个热红外高温异常条带,初步分析认为,其成因可能与该断裂带正处在一个地球物理异常带上有关。推测在一些存在深部地球物理异常的地区可能会出现红外辐射异常现象。
屈春燕闫丽莉温少妍单新建
关键词:红外遥感亮温首都圈
卫星热红外异常提取算法在玉树地震中的应用
<正>地震具有瞬间发生、破坏剧烈、监测预报困难、次生灾害严重等特点(王贵武等,2006)。2010年4月14日的Ms7.1级青海玉树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迫在眉睫...
温少妍屈春燕单新建闫丽莉宋冬梅
文献传递
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2008年3月-2013年12月新疆南天山西段小震群活动水平较高,系统整理该地区31次小震群,并对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同时检验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结果表明:(1)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中最大震级多数为ML3.5左右,而震级值ML≥4.0共7次,最大为ML4.9,震群序列总频次多数小于20,持续时间大多为7天以内;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之间不成正比.(2)震群活动主要集中在阿图什附近,75%震群发生两个月后对应M5.0以上中强地震,对应范围为0-500km,未来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主要集中在喀什-乌恰交汇区,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值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震群序列频次与震群的地震对应率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3)采用U-K和U-p组合方法判定震群类型的检验效果相对较好,正确率约占总数的32%.分析结果可以为判断震群活动是否具有前兆特征和震情跟踪提供参考依据.
张琳琳宋春燕温少妍
关键词:震群
2020年M_(W)6.0柯坪塔格地震的变形特征及其对周边地震危险性的启示被引量:1
2021年
塔里木盆地基底与天山造山带之间的持续挤压会聚,不仅造就了天山不断隆升的山体,也导致了遍布整个造山带的破坏性地震,而位于其山体两侧盆山交接区域的破坏性地震更是严重威胁着沿线居民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文中以2020年M_(W)6.0柯坪塔格地震为切入点,获取了该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强震台加速度记录经双重积分得到了位移矢量,以此为约束反演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的运动学参数;此外,综合该区域历史地震和构造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本次地震与历史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而评估了柯坪塔格褶皱带周边的地震危险性。研究表明,2020年柯坪塔格M_(W)6.0地震的破裂范围受限于褶皱构造,其产生的地表形变促进了柯坪塔格前缘褶皱的抬升,由此推测该地震导致了褶皱带下伏沉积层底部滑脱面的位错,是褶皱带内SN向挤压应力集中释放的表现。包括本次地震在内的区域历史地震(1902年M_(W)7.7伽师地震、1996年M_(W)6.3伽师地震和1997—2003年伽师地震群)均可以解释为塔里木盆地基底向西南天山下插过程中地壳对不同部位应力积累特征的响应。经简单计算所得的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障碍体的情况下,柯坪塔格周边可发生M_(W)7.0以上地震。
张迎峰单新建张国宏李成龙温少妍解全才
关键词:INSAR强震动地震危险性
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地震监测技术与应用
屈春燕单新建宋小刚张桂芳张国宏刘云华闫丽莉郭利民温少妍徐小波郭卫英闫相相
项目研究背景:中国具有地震多、震级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点。因此,地震灾害特别严重。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减轻地震灾害一直是防震减灾的首要任务和民众的迫切需求。但有限的地面台网观测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探索利用新的空间...
关键词:
关键词:地震监测卫星遥感
新疆中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与检验被引量:5
2016年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刻画震源区介质损伤程度的物理学参数,它通过随时间的变化来反映地震孕育的过程来进行地震预测。通过对1990—1999年新疆地区部分中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该理论得到孕震积分的概念应用于震例中。结果表明:中强震震前在震中附近可能存在多个高加卸载响应比值区,它们大致围成椭圆状或环状,地震通常发生在异常高值波动或减弱的过程中;异常峰值至发震时间比理论时间要短,这可能表明新疆地区构造活动剧烈,孕震周期较短。
温少妍唐兰兰刘月刘建明张琳琳李金尼鲁帕尔.买买吐孙单新建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中强地震
基于InSAR和远场地震波联合反演2008年M_W6.3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InSAR同震形变升、降轨数据和远场地震波数据,基于均方根最小与标量地震矩最小双重约束下的模拟退火方法,联合反演2008年11月10日大柴旦M_W6.3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2008年大柴旦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整体表现为沿倾向方向从深部破裂起始点处向上往地表传播,且破裂未到达地表;在前7s内,滑动沿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传播,7s后主要沿东南方向传播,破裂过程时间持续约为11s,同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地下10~20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达-0.71m;反演结果揭示本次地震为西南倾高角度兼具微量走滑分量的逆冲破裂事件,反演矩张量为3.96×1018 N·m,矩震级约M_W6.37.通过大柴旦地震发震断层和破裂机制综合分析,初步判断发震断层为西南倾向的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
温少妍单新建张国宏张迎峰屈春燕赵德政李彦川
关键词:震源破裂过程联合反演
新疆喀什-乌恰交汇区潮汐触发地震活动的统计检验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Schuster检验及Permutation检验方法,对喀什-乌恰交汇区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进行日尺度及月尺度检验。其中日尺度分别选取引潮力南北分量、东西分量及潮汐体应力作为潮汐曲线。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地震活动均较多的发生于3种潮汐的最大值(相位0°)附近,优势发震相位分别为-5.86°、6.60°以及-15.52°,且发生地震的频次随潮汐力的增大而增加;利用3种潮汐曲线(引潮力日尺度南北分量、东西分量以及潮汐体应力)对所有地震进行Schuster检验所得pS值分别为10.52%、2.40%以及2.06%,Permutation检验所得pP值分别为10.90%、2.40%以及2.06%,其中基于引潮力东西分量及潮汐体应力的pS、pP值均低于潮汐触发地震的阈值0.05。月尺度Schuster检验pS值及Permutation检验pP值结果均非常小(接近于0),远低于潮汐触发地震阈值0.05,优势发震相位φ为-1.91°,较为接近月尺度下的固体潮最大值0°(即农历朔、望)。对潮汐触发地震的统计学检验结果即东西向潮汐触发效应大于南北向触发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
李金蒋海昆桂荣宋金冀战波温少妍
阿克陶M_S6.7地震前LURR异常演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描述震源区介质损伤程度的一种地震预测方法。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和异常区的孕震积分时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前,研究区出现了多个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区域,异常区呈现为环状或片状,随着地震孕育过程,异常区往震源附近迁移,发震地点在异常区边缘和内部,地震发生在异常高值减弱过程中,异常峰值到发震时间为1个月,远小于理论发震时间,这表明了研究区构造活动剧烈,孕震周期短的特征。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王海涛刘月唐兰兰魏芸芸温少妍阿衣仙姑.买买提
关键词:加卸载响应比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及发震构造初步探讨被引量:8
2020年
基于Sentinel-1 SAR升、降影像,利用D-InSAR技术获取新疆伽师M S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场整体呈近椭圆状分布,形变区东西长约66 km,南北宽约40 km,整个形变场由南部隆升区和北部沉降区组成,南部最大隆升量约7 cm,北部最大沉降量约3 cm。本次地震发生在块体俯冲界面处的低倾角逆冲推覆构造带上,隆升和沉降两个中心均位于逆冲推覆体的上盘,形变主要以隆升形变为主,符合低倾角逆断层中强震的变形特征。在沉降区与隆升区之间干涉条纹连续分布,未出现表征地表破裂位置的空间失相关带,表明地震未引起明显的地表破裂。结合震源机制、余震精定位及区域构造特征,初步推断认为伽师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前缘的N倾的柯坪断裂。
温少妍李成龙李金
关键词:D-INSAR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