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东川

作品数:29 被引量:344H指数:11
供职机构:天津城建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生态
  • 8篇城市
  • 6篇土地利用
  • 6篇京津
  • 6篇京津冀
  • 6篇京津冀城市群
  • 6篇城市群
  • 5篇遥感
  • 4篇生态网络
  • 3篇遥感影像
  • 3篇生态服务
  • 3篇生态廊道
  • 3篇廊道
  • 2篇地面沉降
  • 2篇生命财产
  • 2篇生态保护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生态用地

机构

  • 21篇天津城建大学
  • 6篇天津城市建设...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天津绿茵景观...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市水质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航天宏图信息...
  • 1篇中国科学院空...
  • 1篇大千生态景观...

作者

  • 29篇汪东川
  • 5篇王志恒
  • 4篇龚建华
  • 3篇孙然好
  • 3篇王潇
  • 2篇黄勇
  • 2篇周洁萍
  • 2篇段光耀
  • 2篇张利辉
  • 2篇张利辉
  • 2篇易正晖
  • 1篇王伟星
  • 1篇杨振宇
  • 1篇王涛
  • 1篇赵忠明
  • 1篇陈爱莲
  • 1篇陈利顶
  • 1篇么相姝
  • 1篇李文航
  • 1篇杨荔阳

传媒

  • 8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天津城市建设...
  • 1篇遥感学报
  • 1篇中国科技财富
  • 1篇天津城建大学...
  • 1篇科技资讯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环境生态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57
2018年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1984、1990、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斑块密度、蔓延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观权重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从而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地区6个时间节点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将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定义为综合高风险区,然后计算其重心转移轨迹,从而探究土地利用生态综合高风险区的空间转移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1)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总体分布规律为城市中心城区周边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逐渐加剧,非城市地区低于城市地区,且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的面积呈增加趋势。(2)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市综合高风险区变化各不相同: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和廊坊市的综合高风险区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承德市、张家口市、保定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邯郸市和邢台市的综合高风险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而沧州市和衡水市几乎不变。(3)综合高风险区的重心转移方向基本分为三类:朝首都方向、朝东部海洋方向和自身发展方向,且重心转移方向与城市的规划、治理及发展方向联系密切。
汪翡翠汪东川汪东川刘金雅胡炳旭孙志超陈俊合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景观指数生态风险评价
基于ArcGIS的数字河网模拟被引量:10
2006年
本文主要应用ARCGIS8.3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的水文分析模块对DEM模型进行空间分析,从而生成壁山县水流方向图,集水能力图,流域河网图等图件,从而总结了根据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自动提取河网水系的方法。该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在分析流域的河网水系结构特征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汪东川卢玉东
关键词:DEMGIS
考虑滑坡敏感性的天津市蓟州区生态网络构建被引量:20
2018年
随着城镇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天津市蓟州区的景观孤岛化和破碎化现象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以天津市蓟州区为研究区,从自然资源、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考虑,选取生态源地;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向等滑坡孕灾环境因子,基于信息量模型,在定量分析滑坡与各孕灾环境因子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地图代数计算滑坡敏感性指数,并用于修正由土地利用类型赋值得到的生态基本阻力面,基于最小费用模型提取研究区生态廊道,进而构建天津市蓟州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以及岩土类型等因素的控制;经验证基于信息量模型计算得到的滑坡敏感性指数对研究区内的滑坡具有较强的诊断能力;基于最小费用模型,提取生态廊道23条,总长度约为129 km。通过对比分析,提取的生态廊道基本上避开了滑坡灾害的高敏感性区域,能够有效地将生态源地进行连接;生态廊道在蓟州区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分布在蓟州区的北部山区,生态廊道的密度较高,在蓟州区的中部和南部地区,生态廊道的分布非常稀疏。研究成果将为天津市蓟州区生态网络的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王志恒汪东川胡炳旭汪东川修丽娜赵海涛
关键词:生态网络信息量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被引量:43
2018年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保障,快速城镇化致使大型生态源地破碎化、岛屿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构建生态网络不仅能加强生态源地间的连通性,完善生态功能,还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能力,改善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基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确定京津冀生态源地,对研究区内的林地、湿地、草地,结合生态红线等进行区域叠加从而完成源地提取;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方法,考虑土地利用及高程影响因子,提取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廊道,分析统计廊道分布情况;结合重力模型与重要生态源地连通性筛选出京津冀重要生态廊道,叠加现有国道、河流构建生态网络,对重要生态节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源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为21.76%,林地、湿地、草地面积占总生态源地面积分别为82.78%,11.05%,6.17%;不同地貌区域生态源地类型不同,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湿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域,草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景观成本值平原区域高于草原和山区,北京、天津、石家庄城区及周边景观成本值最高;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提取廊道579条,其中张家口、承德区域生态网络较好,平原区域生态源地及生态节点缺失较为严重。最后,对北京、天津、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生态区域提出修复和保护意见,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提供参考。此外,本研究对其他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胡炳旭汪东川汪东川汪翡翠刘金雅孙志超陈俊合
关键词:生态廊道生态网络京津冀城市群
一种COVID-19病例个体时空轨迹交互式提取与质量评估方法
2021年
针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个体时空轨迹描述文本高度非结构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辅助的交互式轨迹提取方法,用于提高轨迹提取的效率和质量。设计了交互式轨迹提取和质量评估流程,研究并实现了地址分割与组合算法、轨迹质量评估算法等关键技术。以黑龙江本土COVID-19聚集病例为例,通过轨迹提取效率和质量对比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无NLP辅助的提取方法相比,该方法的轨迹提取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依据轨迹定量可信度评价结果,人机交互式的提取方法还可有效解决算法轨迹自动提取中存在的轨迹点遗漏、位置错误等问题。
张国永龚建华孙麇周洁萍李文航张利辉汪东川李文宁胡卫东樊鸿奎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
青藏高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定量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2024年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复杂多样的地貌结构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人类工程活动,而人类工程活动又会对青藏高原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基于能源工程、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路网等数据,结合青藏高原科考实地考察情况,旨在建立一套县域尺度下的青藏高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结合各类空间分析方法对各指标因子赋权,并以县域为单元探讨青藏高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人类工程活动强度时空变化,全面科学地评估青藏高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以能源工程建设强度、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度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度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建立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地反应研究区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在空间上的分异。2)评价表明,2000—2020年间青藏高原整体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呈增强趋势,且增速不断加快;3)青藏高原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东西部差异明显,受资源配置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西宁和拉萨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人类工程活动强度方面呈以“西宁-拉萨”为轴线的中心区域向外不规则递减的空间格局;4)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的增加与青藏高原地区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和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能源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长,使得人类工程活动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不断增强,表明其对生态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在大力开发能源和建设工程时应重点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
汪东川王思润王志恒王志恒孙苗苗魏奥泽许家承俞长锦贾世杰
关键词:人类工程活动青藏高原
基于Ward系统聚类的京津冀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被引量:20
2021年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探明该地区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对空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2018年空气实时监测数据,运用系统聚类与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4—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空气质量改善趋势明显,SO_(2)、PM_(2.5)、PM_(10)与CO浓度均有显著下降,O_(3)浓度逐年升高;以PM_(2.5)、PM_(10)、NO_(2)与O_(3)四项污染物浓度指标为依据,可将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分为“低-低-低-低”(Ⅰ类),“中低-中低-高-中低”(Ⅱ类),“中高-中高-中低-高”(Ⅲ类)与“高-高-中高-中高”(Ⅳ类)4个区域,区间城市的地理点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区内城市则具有空间上的聚集性;空气质量指数(AQI)呈“秋冬高,春夏低”的变化特点,5—9月O3污染突出,10月至次年4月颗粒物污染突出,四类分区内的特征污染物和变化规律各异;污染“热点”始终保持在保定西部-石家庄-邢台-邯郸一带,区域春夏季AQI的差异表现为东西向,秋冬季则表现为南北向;政策影响对污染物减排作用明显,是整个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空气湿度、季风等气象因素是张家口与承德夏季臭氧污染的关键因子,污染物排放变化是第Ⅱ、Ⅲ、Ⅳ类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风速,降雨等气象因子具有局部调节作用。在微观区域分析中,第二产业比重对PM_(2.5)和O_(3)的影响以北京-廊坊-天津为核心由内而外逐渐减小,汽车拥有量的影响逆向增加。
么相姝么相姝赵文吉杨振宇汪东川
关键词:空气质量影响因素京津冀城市群
一种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高铁沉降危害性评估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高铁沉降危害性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利用InSAR技术采集地面形变数据,包括采集InSAR影像数据、光学遥感影像数据、水文地质资料数据、二级水准测量数据;S2、对步骤S1中采集的...
段光耀刘欢欢汪东川易正晖葛亮乔一格王晓贺李沛航白晓洁
文献传递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盐碱地治理效果被引量:1
2023年
将Landsat-8 OLI影像与Sentinel-2号影像结合,利用光合有效辐射比率(FPAR),构建适用于MODIS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影像空间分辨率提高的逐层逐像元修正因子,实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赵贵圪旦组盐碱地农田改良前后的植被长势监测,同时结合不同深度土壤的含盐量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方法与热点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全局土壤含盐量变化与植被长势变化的局部差异。结果表明:(1)12—20号地块内土壤含盐量改良效果最明显,且研究区改良效果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深度0—20cm,盐土向中度盐土转入面积最大;土壤深度20—40cm,强度盐土向中度盐土转入面积最大;土壤深度40—60cm,强度盐土与盐土的转入面积大于转出面积,其他土壤的转入面积小于转出面积。(2)研究区内,GPP提升区域比降低区域面积约多60.36hm~2,占研究区面积的42.88%;同时,对改良前植被GPP低值区域提高效果更明显。(3)GPP提升区域中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12—17、25—27、34号地块内,该区域改良效果显著;GPP降低区域中冷点区域集中分布在6、12—14、22—23、27—28、30—31号地块内,该区域改良效果差。
孙志超祁雨薇汪东川汪东川韩明利赵人杰
关键词:土壤含盐量空间异质性分析
汶川地震灾区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与可视化管理系统研究被引量:64
2008年
介绍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纠正、配准及可视化管理的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论文设计无人机影像获取及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包括航迹规划、无人机影像获取、影像预处理及三维可视化4个子系统;讨论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无人机影像配准、无人机影像的空间索引管理、基于四叉树的影像金字塔及细节层次模型等关键技术。基于自主研发的虚拟地理环境数字地球平台(VGE-3DG lobeEarth),构建了汶川地震应急三维可视化遥感影像管理系统,在"5.12"汶川地震的救援与次生灾害应急中进行了实践应用。同时该系统可继续服务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信息共享管理、发布以及空间决策支持。
周洁萍龚建华王涛汪东川杨荔阳赵向军洪宇赵忠明
关键词:遥感影像配准三维可视化汶川地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