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凌云

作品数:97 被引量:39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2篇基因
  • 19篇突变
  • 19篇综合征
  • 17篇人工耳
  • 17篇人工耳蜗
  • 17篇耳蜗
  • 15篇植入
  • 14篇耳聋
  • 13篇遗传性
  • 13篇人工耳蜗植入
  • 13篇耳蜗植入
  • 12篇基因突变
  • 10篇非综合征型
  • 9篇中耳
  • 9篇家系
  • 8篇中耳炎
  • 8篇神经性
  • 8篇手术
  • 7篇遗传性耳聋
  • 7篇植入术

机构

  • 97篇中南大学
  • 6篇新疆医科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南华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湖南省儿童医...
  • 1篇湖南省肿瘤医...
  • 1篇株洲市一医院
  • 1篇湘雅医院
  • 1篇湘雅常德医院

作者

  • 97篇梅凌云
  • 76篇冯永
  • 66篇贺楚峰
  • 27篇蔡鑫章
  • 24篇陈红胜
  • 22篇蒋璐
  • 16篇吴学文
  • 13篇田湘娥
  • 11篇刘亚兰
  • 9篇夏昆
  • 9篇张华
  • 8篇吴宏
  • 8篇陆小净
  • 7篇肖健云
  • 6篇贺定华
  • 6篇张帅
  • 6篇赵素萍
  • 6篇牛志杰
  • 5篇陈登明
  • 5篇孙虹

传媒

  • 20篇中国耳鼻咽喉...
  • 14篇中华耳科学杂...
  • 1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1篇临床耳鼻咽喉...
  • 6篇中华耳鼻咽喉...
  • 4篇中南大学学报...
  • 3篇临床耳鼻咽喉...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国医学文摘...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河北医学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听力语言...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9篇2017
  • 13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神经迷路段的手术入路和显微解剖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探讨以面神经迷路段手术入路为依据的面神经迷路段和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以及各手术入路的比较解剖。方法 对 6例 (12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依顺序模拟经乳突—上鼓室入路、经迷路入路、经颅中窝入路的手术操作 ,对各入路涉及的解剖学标志及暴露范围进行观测。结果 经乳突—上鼓室入路可以显示面神经的乳突段、鼓室段、迷路段远侧端的 0 .94mm± 0 .0 6mm和膝状神经节 ;经迷路入路可以显示颞骨内段面神经全程 ;经颅中窝入路对于迷路段近脑端的面神经管入口、远侧端的膝状神经节及其分支岩大神经节均显露良好。各手术入路均可确定恒定的解剖标志对面神经加以保护。结论 各手术入路对迷路段面神经暴露程度不同 ,存在不同的优缺点 ,临床应用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梅凌云冯永肖健云赵素萍田湘娥
关键词:面神经手术入路显微解剖
PCR-反向点杂交法在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在中国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人群中,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涵盖中国人群常见4个耳聋基因的20种基因突变,分析总结突变数据,探讨该方法在遗传性聋基因检测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和Sanger测序法,对500例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行4个耳聋相关基因(GJB2、GJB3、SLC26A4和mtDNA)共20种突变检测。以Sanger测序法结果为金标准,探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耳聋突变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检测性能指标。结果:共检测500例样本,在20种基因突变的突变型范围内,使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出147例野生型样本,81例纯合突变型样本,240例杂合突变型样本,32例复合杂合突变型样本,与Sanger测序法结果完全一致。GJB2 c.235delC和SLC26A4 c.919-2 A>G是本研究中最为常见的热点突变,其次是mtDNA m.1555 A>G。对比Sanger测序法,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20个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的灵敏度(阳性符合率)、特异性(阴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符合率均为100%,Kappa值为1。结论:PCR-反向点杂交法用于耳聋基因突变的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可准确检出中国人群常见4个耳聋基因的20种基因突变的突变型,将来有望用于耳聋基因的临床检测。
刘亚兰桑树山凌捷贺楚峰梅凌云冯永
关键词:遗传性聋PCR基因突变分子杂交
18例颞骨骨折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颞骨骨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2013年7月-2018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8例因颞骨骨折导致的外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听骨链情况、面神经电图、面神经损伤情况及疗效分析。结果18例颞骨骨折中有17例纵行骨折,1例混合型骨折;共有16例出现听力下降,其中8例传导性听力下降,3例感音性听力下降,5例混合型听力下降;面神经变性百分比大于95%有7例,小于90%有6例,90%~95%有5例;共有14例采用手术治疗,采用经乳突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术中探查听骨链,发现听骨链完整6例,听骨链损伤共8例,其中听骨链移位6例,听骨链骨折2例;术中发现损伤膝状神经节3例,鼓室段2例,锥段2例,膝状神经节合并水平段2例,水平段合并锥段1例,水平段合并乳突段1例,膝状神经节、水平段合并锥段1例,损伤膝状神经节、水平段、锥段合并乳突段1例,膝状神经节、水平段、锥段、乳突段合并迷路段1例,治疗前分级为H-BⅡ级1例,H-BⅢ级2例,H-BⅣ级12例,H-BⅤ级3例,治疗后恢复满意有16例,有2例治疗后达H-BⅢ级。结论对于颞骨骨折导致的外伤性周围性面瘫,伴发听骨链的损伤,若有手术指征,可以考虑经乳突入路面神经减压术,同期可依具体情况重建听力。
钟运张帅贺楚峰梅凌云
关键词:颞骨骨折周围性面瘫
角皮病致病基因GJB4在遗传性耳聋中的研究
2005年
目的连接蛋白基因和遗传性耳聋及角皮病有明确的相关性。现有4个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角皮病,即:GJB4、GJB2、GJB3和GJB6,其中3个基因既可导致遗传性耳聋,即GJB2、GJB3和GJB6,而GJB4是否与遗传性耳聋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为证实GJB4和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在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中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本实验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6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先证者进行GJB4的突变检测,其中32个显性遗传,28个隐性遗传。结果发现了四种碱基改变:109G>A、3’UTR+17A>G、611A>C和507C>G。109G>A和3’UTR+17A>G是新发现的碱基改变,但在家系突变检测中证实为多态。611A>C和507C>G两种碱基改变是已报道的多态,611A>C是我们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多态。结论本研究发现了GJB4的109G>A和3’UTR+17A>G两种新多态,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未能最终证实GJB4为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可是从该基因背景来分析GJB4仍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耳聋候选基因,有待于扩大家系收集范围进一步检测。
冯永贺定华夏昆贺楚峰梅凌云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连接蛋白类多态基因突变
不同掩蔽方式治疗耳鸣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探讨完全掩蔽、不全掩蔽及循序掩蔽三种方式治疗主观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8例主观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完全掩蔽组20例,不全掩蔽组18例,循序掩蔽组20例,分别进行掩蔽治疗半年,评价每组在治疗1、3、6个月的疗效。结果①三组在同一阶段的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后,三组疗效分别为75.00%、75.00%和33.33%,完全掩蔽组和循序掩蔽组较不全掩蔽组疗效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三组疗效分别为85.00%、40.00%和38.89%,循序掩蔽组较完全掩蔽组及不全掩蔽组疗效高(P<0.05);治疗6个月后,三组疗效分别为90.00%、72.22%和25.00%,不全掩蔽组和循序掩蔽组较完全掩蔽组疗效高(P<0.0125)。②各组在不同阶段的疗效比较:完全掩蔽组疗效随时间降低,有效率从75.00%降低至25.00%;不全掩蔽组疗效随时间增高,有效率从33.33%增高至72.22%;循序掩蔽组疗效稳定,不随时间显著变化,有效率均在75.00%以上。结论循序掩蔽治疗综合了完全掩蔽的早期治疗优势和不全掩蔽的后期治疗优势,与仅使用单一掩蔽方式治疗相比,疗效更好。
文雅冯永梅凌云张海林
关键词:耳鸣
复杂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复杂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复杂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71例(80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于术耳感染控制后1周以上再行手术,术中均采用整块组织切除原则进行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5年,78耳(97.5%)未复发,仅2耳(2.5%)术后复发并经再次手术后治愈。另有1耳(1.25%)术后第4天出现切口缝线感染,经伤口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治愈。结论合适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界限的精准确定及病变组织的整体切除有利于彻底切除复杂先天性耳前瘘管病变并降低复发率。
易星吴学文梅凌云贺楚峰蒋璐蔡鑫章田湘娥冯永
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外科手术
国产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目前临床上针对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最佳治疗手段。但长期以来由于人工耳蜗产品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很多家庭难以承受,使众多需要行CI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中国自主品牌诺尔康人工耳蜗的问世,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选择,并造福更多的国内耳聋患者。本文将对我科诺尔康CI患者进行初步的回顾性研究,为更大范围国产人工的应用提供临床参考。
贺楚峰梅凌云田湘娥陈红胜陆小净冯永
关键词:耳蜗植入术电极植入中耳炎
MITF基因突变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发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小眼球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突变基因功能,初步探讨其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野生型MITF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MV-MITF-Flag为模板分别构建二个致Ⅱ型WS的MITF基因新发突变R217I和T192fsX18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野生MITF和突变R217I和T192fsX18表达质粒瞬时转染黑色素瘤细胞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其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应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系统通过对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报告基因活性检测观察野生/突变MITF蛋白对其靶基因TYR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以及二个突变蛋白对野生MITF蛋白功能的影响;应用生物素标记的含E box基序(CATGTG)的DNA寡核苷酸链探针分别沉淀MITF、R217I及T192fsX18蛋白,检测野生/突变MITF蛋白与靶基因TYR启动子的结合力。结果成功构建了突变型R217I、T192fsX18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pCMV-R217I-Flag和pCMV-T192fsX18-Flag,MITF蛋白与R217I、T192fsX18突变蛋白在黑色素瘤细胞中正确表达,进一步验证了重组质粒构建的正确性。突变R217I蛋白与野生MITF蛋白一样仅在细胞核中分布,而T192fsX18蛋白则出现异常亚细胞定位,仅在细胞质中分布。尽管R217I蛋白仍残余部分功能可增加TYR启动子转录活性,但与野生MITF蛋白相比,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T192fsX18蛋白则完全失去调控TYR启动子转录活性作用(P<0.01);二者均未对野生MITF蛋白功能产生显性负效应(P>0.05)。突变R217I蛋白与野生MITF蛋白均可与TYR启动子特异DNA序列E-box结合,而突变T192fs X18蛋白则不能与之结合。结论 R217I和T192fsX18突变蛋白通过影响靶基因TYR转录活性,使其表达下调、黑色素合成减少,以单倍体剂量不足效应致Ⅱ型WS。
张华陈红胜李家大罗洪金梅凌云贺楚峰冯永
关键词:WAARDENBURG综合征基因突变体外实验
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的掩蔽效果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观察耳鸣掩蔽疗法在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中的掩蔽效果,为临床该类耳鸣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68例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进行常规听力学检查和耳鸣检测,所有患者掩蔽治疗6个月后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疗效评估采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及主观视觉模拟量表,测试比较其治疗前后的最小掩蔽声大小。结果:耳鸣检测结果显示该类患者的耳鸣主频绝大部分(59例,86.8%)为4kHz,残余抑制试验完全阳性者居多(44例,64.7%),掩蔽治疗效果好,有效率达83.8%,其中3例耳鸣完全消失;治疗前后耳鸣残疾评估量表得分、主观视觉模拟量表得分和最小掩蔽声大小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的掩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陈红胜陆小净梅凌云崔湘凝贺楚峰张华冯永
关键词:耳鸣噪声性听力损失
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建立测试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的体系 ,研究语后聋成人和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对音乐感知的能力。方法 构建测试用的标准钢琴音调和乐曲测试素材库 ,运用该素材库在CakewalkPro 8.0平台上进行音调和乐曲的感知能力测试 ,测试对象包括已植入多导人工耳蜗的 2名语后聋成人、8名语前聋儿童和各自的正常对照组。结果 建立了一个可用于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测试的系统。音调差异感知阈 (df/f)在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和语前聋儿童分别为 7.78%± 6 .6 3%和 14 .4 9%± 11.2 0 % ,与各自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在熟悉乐曲测试中 ,对正确乐曲的感知差异度为 - 2 .75± 0 .35 (半音 ) ,离散度为 1.5 0± 0 .71(半音 ) ,都与正常成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运用数字音乐技术和MIDI软件建立的这一测试系统能够方便的测试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感知能力。
冯永蔡鑫章贺楚峰梅凌云田湘娥何学斌
关键词:人工耳蜗音乐感知音调乐曲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