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春

作品数:11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降水
  • 3篇气候
  • 3篇流域
  • 3篇黄河流域
  • 3篇河流域
  • 2篇汛期
  • 2篇汛期降水
  • 2篇蒸发
  • 2篇蒸发量
  • 2篇日变
  • 2篇日变化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季风
  • 2篇降水日变化
  • 1篇地形
  • 1篇地形降水
  • 1篇冬季降水
  • 1篇雨期

机构

  • 10篇安徽省气象局
  • 4篇安徽省气候中...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北京市气候中...

作者

  • 11篇柳春
  • 4篇邓汗青
  • 2篇王东勇
  • 2篇何冬燕
  • 2篇郑淋淋
  • 2篇王守荣
  • 1篇卢燕宇
  • 1篇王冀
  • 1篇梁有叶
  • 1篇朱珠
  • 1篇刘倪
  • 1篇田红
  • 1篇王易
  • 1篇谢菲
  • 1篇刘珺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9
2013年
利用黄河流域内61个气象站逐月观测资料,使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1961—2010年黄河流域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用SVD和多元回归方法检测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1961—2010年显著下降,四季中夏季的下降趋势最显著,年和春、夏季蒸发量均在1979年发生突变。上、中、下游的年蒸发量变化率分别为-2.38 mm/a、-2.35 mm/a、-8.35 mm/a,下游下降幅度较大。空间变化分布上,年和春、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均在黄河流域河源地区、河套地区西部及北部、河南北部有显著下降趋势,在河套地区东部呈显著上升趋势。利用SVD分析发现蒸发量的空间变化与不同因子作用有着显著关联,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影响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流域内蒸发量上升的地区主要是由气温上升所引起,而下降的地区则与风速减小有关。
柳春王守荣梁有叶Ruby L.Leung
关键词:蒸发量黄河流域
近30a安徽省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正>1.引言安徽省位于我中东部,北有淮河南有长江,地处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北气候过渡型特征明显,在汛期5-9月降水量集中,易发暴雨。之前的研究虽有涉及到安徽省,但站数较少,且缺乏分析不够深入细致。本文拟对1981...
柳春邓汗青郑淋淋
关键词:降水日变化季风年际变化
文献传递
海陀山冬季降水天气分型及冬奥预报应用
2024年
基于2019—2021年1月1日至3月15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以下简称海陀山)降水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期间34次降水过程进行天气分型,并对各天气型下不同海拔的降水实况特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海陀山降水根据天气系统及地形影响可分为偏北气流型、偏东气流型、低涡低槽型、回流低涡低槽型四种天气型。不同天气型下海陀山地形高度以下主要气流方向和强度、水汽垂直分布等条件,以及与地形相互作用使得不同海拔之间降水量、持续时间等呈现显著差异。偏北气流型受500 hPa槽后整层强偏北气流控制,形成越山气流,降水集中在高海拔地区;偏东气流型受低层偏东气流影响,降水集中在低海拔地区,以上两种天气型无天气尺度系统配合,由地形强迫作用主导,降水量不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低涡低槽型受高空东移低涡低槽作用,配合低层西南气流,高海拔降水量更多,同时该型也是海陀山冬季最主要的降水天气型;回流低涡低槽型受高空东移低涡低槽影响,配合降水前东风回流对低层增湿并起到冷垫作用,低海拔降水量更多,以上两种天气型均存在天气尺度系统,并叠加海陀山地形作用,降水量显著且持续时间长,会对赛事运行造成较大影响。上述特征统计结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一次强降雪预报服务中得到验证和应用,证明上述结果可以在冬季海陀山复杂地形降水预报中发挥作用。
陶亦为张芳华胡宁胡艺刘珺柳春
关键词:冬季降水地形降水天气分型
2011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近30 a中国地面气象台站1767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同期NOAA的扩展重建(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6—8月)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偏少的特征,区域平均降水距平为-270 mm,小于负两倍标准差,降水负异常极小值区域主要位于滇黔桂三地交界处。2011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极端负异常与东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偶极型(NorthEast Pacific SSTA Dipole,NEPD)分布存在联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90°~120°W,5°~20°N]海温负/正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150°~170°W,37°~45°N]海温正/负异常定义为NEPD负/正位相。NEPD负位相事件引起了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并通过中纬度纬向东传波列引起远东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减弱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西南地区输送;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上述条件共同作用造成了2011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极端负异常。
蓝天霍利微王冀邓汗青王易柳春张茜
关键词:夏季降水海温异常
安徽省气候“破纪录”事件特征及未来气候预估
<正>1.引言:安徽省处于季风区,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天气复杂多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过往研究对安徽省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已经有较为完善的认识[1-3],但对我省极端事件的研究还不是非常充分。最近有研究指出...
邓汗青柳春何冬燕卢燕宇
关键词:气候要素
文献传递
黄河流域近50年气候变化及未来预估
本文首先根据地形特点和气候类型将黄河流经流域细分为6个分区,玛曲以上为上游1区,玛曲到青铜峡为上游2区,青铜峡到河口镇为上游3区,河口镇到禹门口为中游1区,禹门口到桃花峪为中游2区,桃花峪以下统称下游区。然后使用黄河流域...
柳春
关键词:黄河流域气温降水蒸发量
文献传递
安徽省2021年梅雨期降水预报检验分析
2024年
对安徽省2021年梅雨期(6月10日—7月10日)6个客观模式和1个主观订正预报产品进行了检验分析,其中包含了3个区域模式数值预报(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中国气象局上海数值预报模式系统“CMA-SH9”、安徽WRF,3个全球模式数值预报(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确定性预报模式“ECMWF”、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NCEP-GFS”)和安徽智能网格主观订正预报的降水产品,结果表明:传统检验中安徽智能网格和区域模式对晴雨准确率的预报效果优于全球模式,又以CMA-MESO最优;在暴雨及以上量级的强降水预报中,传统检验表明安徽智能网格预报的得分最高(23.83),ECMWF模式则是客观模式预报中效果最好的(20.12),CMA-SH9次之(19.34);通过对除安徽智能网格以外的各个客观数值模式进行的MODE空间检验可知,不同数值模式间暴雨预报误差原因不尽相同,ECMWF与各区域数值模式主要是由雨区位置的预报偏差,尤其是纬度偏差导致的,NCEP-GFS全球模式对降水强度和雨区面积的预报偏弱偏小比较明显,CMA-GFS在强降水方面的预报可参考性较差;各个主客观预报暴雨及以上量级预报,整体表现出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午夜前后、上午时段TS评分较高,而午后到傍晚评分较低,这个现象或许是梅雨期的午后降水多以地表太阳加热引起的短历时热对流降水为主造成的。
周胜男王东勇冯颖柳春朱珠刘倪
关键词:梅雨数值预报模式
近30a安徽省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采用1981—2010年安徽省逐时降水资料,从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三个方面对不同量级降水日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双峰结构,降水强度则无明显峰值。小雨和中雨降水量峰值时间主要在下午,大雨呈现出上下午双峰结构,暴雨的峰值则出现于上午。经分析,这是由于不同日降水量级下持续性降水事件的构成不同所导致;(2)在空间分布上,各量级降水日变化有明显区域性特征。总体来看量级较小的降水峰值出现时间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量级越大则一致性越差;(3)近30 a出现在下午的降水量峰值和降水强度峰值的年际变化较为一致,均在1993—2001年间有所加强。且在东亚夏季风较强的年份,安徽省降水峰值时间主要集中在午后;而在弱季风年,峰值时间出现于早晨的站点偏多。
柳春王东勇郑淋淋
关键词:降水日变化季风年际变化
大别山对一次冷涡对流的作用分析
2023年
2017年5月14日江淮地区发生了一次冷涡对流过程,造成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冷涡对流造成的强对流天气剧烈、预报难度大,同时受地形作用,影响因子复杂,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本文采用集合卡曼滤波技术同化雷达径向风、雷达反演风、GPS水汽、探空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模拟此次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并采用敏感性试验研究太阳辐射和大别山的作用。观测和数值试验表明,此次过程是冷涡对流在南压过程中,冷池遇到大别山地形,在大别山触发对流,大别山对流南移加强并与冷涡对流组织成短对流线。试验表明,太阳辐射是影响冷涡对流和大别山对流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地形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加强作用影响大别山对流发生发展。此次过程大别山局地对流分别在三处生成(称为A、B和C),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子略有差异。大别山北坡、距离冷涡对流最近的局地对流A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冷池和太阳辐射,地形是次要因子,地形通过加强冷池抬升和加强太阳辐射的加热效应影响对流发展。距离冷涡对流较远的对流B和C生成时间接近,主要影响因子是太阳辐射,地形是次要因子。大别山对流和冷涡对流组织成对流线是两个冷池作用的过程,大别山对流冷池和冷涡对流冷池中间形成的辐合区相当于在二者之间建立一个“连接桥”,使西部的大别山对流向东发展,同时二者之间的对流得到加强,将东部的冷涡对流和西部的大别山对流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短对流线。
郑淋淋张申䶮邱学兴陶玮王悦邵立瑛谢菲谢菲
黄河流域未来气候-水文变化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将大尺度半分布式水文模型VIC应用到黄河上中游流域(花园口水文断面以上),并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单向嵌套全球气候模式BCC_CSM1.1,动力降尺度到黄河流域的模拟结果驱动VIC模型,开展在新的典型浓度路径下(RCP4.5和RCP8.5)黄河流域未来气候和水文变化的离线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黄河流域21世纪平均地表气温相对于1971—2000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2019—2048年上升1.2—1.5℃,2069—2098年上升2.19—3.9℃。未来年平均降水量有微弱的增大,2019—2048年增幅为6%左右,2069—2098年增幅为1.4%—5.6%。未来蒸发量增大明显,2069—2098年年平均蒸发量最大可增加9.6%。2019—2048年花园口水文站的年平均径流量增大3.4%—7.4%,2069—2098年年平均径流量转为减少,减幅为3.3%—5.3%。黄河上游地区未来气候和水文变化趋势与黄河流域基本一致,但未来年径流量变幅低于黄河流域,相对比较稳定。
康丽莉LEUNG L Ruby柳春王守荣
关键词:黄河流域VIC模型水文变化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