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特夫

作品数:86 被引量:309H指数:11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4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8篇细菌
  • 16篇细菌L型
  • 16篇杆菌
  • 10篇螺旋体
  • 10篇结核
  • 10篇钩端螺旋体
  • 9篇球菌
  • 9篇免疫
  • 8篇脲原体
  • 7篇细菌L型感染
  • 7篇抗原
  • 7篇霍乱
  • 7篇霍乱弧菌
  • 7篇分枝杆菌
  • 6篇幽门螺
  • 6篇幽门螺杆菌
  • 6篇生物学
  • 6篇螺杆菌
  • 6篇解脲
  • 5篇隐球菌

机构

  • 78篇蚌埠医学院
  • 8篇蚌埠医学院第...
  • 5篇蚌埠市第三人...
  • 4篇蚌埠医学院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安徽省临床检...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合肥市第一人...
  • 1篇杭州市第六人...
  • 1篇蚌埠铁路中心...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蚌埠铁路分局...

作者

  • 85篇林特夫
  • 55篇黄谷良
  • 13篇宋秀宇
  • 12篇李明君
  • 11篇张世馥
  • 11篇唐素兰
  • 10篇张元和
  • 9篇姚敏
  • 8篇汤郡
  • 8篇马登宏
  • 8篇吴爱武
  • 7篇夏佩莹
  • 6篇蒋玖
  • 6篇张郁文
  • 5篇贾继辉
  • 4篇李凤云
  • 4篇戴云海
  • 4篇朱明利
  • 4篇马筱玲
  • 4篇王萍

传媒

  • 25篇中国微生态学...
  • 20篇蚌埠医学院学...
  • 5篇检验医学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淮海医药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华结核和呼...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国外医学(微...
  • 2篇男性学杂志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临床医学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3
  • 2篇2002
  • 10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4篇1997
  • 5篇1996
  • 11篇1995
  • 2篇1994
  • 5篇1993
  • 6篇1992
  • 5篇1991
  • 9篇1990
  • 8篇1989
  • 1篇1987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的淋巴细胞功能检查
2001年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组健康人淋巴细胞功能。方法 采用α-醋酸萘酯酶法 (ANAE)检测幼儿组、儿童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健康个体外周末梢血。结果 各组 ANAE阳性淋巴细胞 (x± s)分别为 (32 .14±18.12 ) %、(6 4.5 6± 9.6 4) %、(70 .44± 9.2 5 ) %和 (6 5 .2 6± 9.2 4) %。结论 幼儿组成熟
冯锡才宋秀宇林特夫
关键词:淋巴细胞年龄因素健康人外周血
溶血离心培养法检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分支杆菌及其L型被引量:22
2000年
目的 建立一种自血液中分离分支杆菌及其L型的新方法。方法 肺结核患者的外周血直接或溶血离心后取沉淀种入 92 3TB和 92 3TBL液体培养基培养 ,培养物用免疫酶染色 (ABC法 )鉴定。结果  6 5份标本分支杆菌和分支杆菌L型血培养的阳性率、总检出率分别为 15 %、2 6 %、32 % ;溶血离心培养法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直接培养法 (P <0 0 5 ) ;相应痰培养中 ,抗酸杆菌和抗酸菌L型的阳性率、总检出率分别为 38%、2 0 %和 5 2 % ,高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培养的阳性率 (P <0 0 5 ) ;但血、痰配对检测总阳性率可达 6 5 %。结论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存在分支杆菌及其L型 ,并以L型为主 ;溶血离心液体培养结合免疫酶染色可常规用于检测血液中分支杆菌及其L型 ;结合痰标本检测 。
朱明利夏佩莹张元和林特夫王恩举黄礼年
关键词:肺结核外周血分支杆菌血液培养
新型隐球菌L型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1992年
本文制备了新型隐球菌L型高渗培养基。新型隐球菌L型的特征为:革兰氏染色性改变;大小不一;能通过孔径0.8μm的滤器;电镜检查细胞壁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在高渗液体培养基中,新型隐球菌L型缓慢生长、不易回复;在高渗平板上则易回复。稳定、不稳定隐球菌L型的生化反映与其酵母型相似,但稳定L型的同化能力及尿素分解能力减弱。新型隐球菌形成L型后,其形态、培养特性及生化反映发生变异,这在菌种鉴定与临床检验时要注意。
张宏黄谷良林特夫张元和唐素兰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
解脲脲原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990年
本文研究了4株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发现解脲脲原体在不含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加有青霉素3.1×10~3—1.2×10~4u/ml即可生长2—4代;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时,除指示剂变色外无肉眼可见生长现象。解脲脲原体不同株对醋酸铊敏感性不一,当浓度<0.1mg/ml时,无抑制生长作用。
李宁丽黄谷良林特夫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枝原体生物学特性
幽门螺杆菌L型及其致病性(英文)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对幽门螺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进行研究。方法 :在体外用羧苄西林诱导幽门螺杆菌形成L型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分别取幽门螺杆菌原菌与L型感染实验小鼠以测定其生物学特牲与致病性。取 136份胃癌与 30份慢性胃炎患者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分离。结果 :体外诱导的L型与原菌在特性上差别很大 ,但仍能以免疫酶染色与PCR法识别。实验动物感染 ,在体内的L型呈圆球体 ,大多在胃与十二指肠黏膜引起间质性炎症 ,一只脾脏并见有恶性病变。临床胃癌标本检查见L型亦呈圆球体状 ,77.3%患者幽门螺杆菌抗原阳性。慢性胃炎胃液分离 ,除见有幽门螺杆菌外 ,并有多种细菌和L型存在。结论 :幽门螺杆菌L型形态多变 ,其中以圆球体多见于病变部位 ,且导致间质性和肿瘤的形成。但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谷良林特夫贾继辉叶和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肿瘤胃炎
幽门螺杆菌L型培养基的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根据细菌L型的一般特点,以布氏肉汤为基础,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和统计分析,研制出适合HP-L型生长的液体培养基,其成份包括:蛋白胨1%,胰蛋白陈1%,葡萄糖0.1%酵母粉0.2%,小牛血清10%,D-蛋氨酸0.02%,NaCl1.5%,MgSO4·7H2O15mM,CaCl210mM。HP-L型固体培养基则在此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除去小牛血清另加0.8%琼脂和15%羊血浆,HP-L型在此培养基上诱导成功,形成典型的“油煎蛋”菌落,在常规Skirrow平板上则不能生长。
贾继辉黄谷良林特夫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L型正交试验培养基
临床标本钩端螺旋体L型的分离与形态学鉴定被引量:2
1995年
应用钩体L型培养基成功地从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患者的血液和/或脑脊液标本中分离到钩体L型,将L型阳性培养物转种于钩体L型固体平板培养,发现其菌落形态呈丝状(F)型。对所分离到的L型进行形态学鉴定表明:L型呈球状体、螺旋状的丝状体等多形性改变,电镜下见L型失去部分或全部细胞壁,L型经免疫标记技术鉴定证实为钩体的L型。
汤郡林特夫马登宏张郁文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形态学鉴定
伤寒杆菌L型抗原性及致病性的研究
1993年
本文用伤寒杆菌L型和细菌型分别免疫家兔,所得免疫血清经试管凝集法证明:L型的抗O及抗H抗体的效价远较细菌型为低(P<0.01、P<0.001),给小鼠口服感染伤寒杆菌L型及其细菌型(2×10~7个菌),20、30天后处死小鼠进行组织学检查,两组均出现多脏器器间质性炎症,但L型致病性较细菌型为弱。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PAP法)检测出感染小鼠肠组织切片中有相应抗原存在。实验证明L型抗原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较长。
宋秀宇黄谷良林特夫张世馥姚敏王萍
关键词:伤寒沙门氏菌过氧化物酶
钩端螺旋体L型的诱导及形态学观察被引量:10
1993年
本文在钩体L型培养基中,应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G对波摩那型钩体进行L型体外诱导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青霉素G在0.16~20u/ml均可诱导出钩体L型,其中以0.8~4u/ml诱导效果较好。用暗视野显微镜、Giemsa染色和扫描电镜检查表明,钩体L型在形态上表现为球状体和丝状体。前者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为0.15~4μm,大的囊样体直径约35μm,内部密度不匀,含大小不等的球状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表明,这些大小不等的球状体呈特异性阳性染色。透射电镜下钩体L型细胞壁有缺损,透光度大,有的L型细胞见DNA纤丝,研究还表明,37℃和29℃两种温度条件下诱导钩体L型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
汤郡黄谷良林特夫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形态学
钩端螺旋体稳定 L 型的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1
1997年
为了解钩端螺旋体L型形态与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其在体内长期存活引起神经后发症的可能关系。临床分离钩端螺旋体多用液体培养,L型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与稳定,国外未见报道。作者对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患者血、脑脊液标本经液体增菌后转种L型固体培养基并对其形态及细胞膜的微机图像处理进行研究。结果从患者标本分离出一株稳定钩端螺旋体L型,经免疫荧光与免疫酶染色鉴定,历三年余未见回复。形态除圆球体、巨形体外,尚见螺旋弯曲的丝状体与特殊囊样体,在不同时间出现与细菌L型相似的三种菌落,经超薄切片微机图象处理证明L型细胞膜比原菌增厚3倍。钩体稳定L型细胞膜增厚,可能是在体内耐受免疫杀伤得以长期存活的原因,它可刺激机体引起神经后发症,并可在尿中不断排出成为一个重要而被忽视的传染源。
林特夫宋秀宇唐素兰汤郡黄谷良马登宏张郁文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超微结构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