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珺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斜视
  • 3篇儿童
  • 2篇直肌
  • 2篇弱视
  • 2篇上直肌
  • 2篇手术
  • 2篇屈光
  • 2篇屈光性
  • 2篇屈光性弱视
  • 2篇综合征
  • 2篇像差
  • 2篇并发
  • 2篇波前
  • 2篇波前像差
  • 1篇压贴
  • 1篇压贴三棱镜
  • 1篇眼手术
  • 1篇正位率
  • 1篇治疗儿童
  • 1篇三棱

机构

  • 7篇济南市第二人...
  • 2篇山东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济南爱尔眼科...

作者

  • 8篇杨珺
  • 1篇赵淑静
  • 1篇李倩
  • 1篇王玉强
  • 1篇王越
  • 1篇孙嬿
  • 1篇韩敬力
  • 1篇张晓
  • 1篇赵军
  • 1篇王玉
  • 1篇曹乾忠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后部肌间缝线加强上亘肌转位木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完全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术中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所致内斜视21例21只眼,对术前、术中及术后6个月眼位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完全性外展神经麻痹21例行内直肌后徙联合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移植术矫正术,术中观察上直肌完全转位于外直肌止端上方矫正内斜(12±3.2)°,上直肌与外直肌止端后8 mm处行后部肌间缝线加强术后矫正内斜(4.2±1.6)°,内直肌后徙6~10 mm,矫正内斜(14.5±4.2)°,术后内斜矫正效果显著,患者复视现象明显减轻,患眼外转较术前改善,术后未引起明显的垂直及旋转性斜视。随诊6月至2年,已矫正眼位稳定,疗效显著。结论后部肌间缝线加强的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斜视是可行的,且疗效稳定。
杨珺李倩赵淑静
关键词:外展神经麻痹
马凡综合征并发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马凡综合征并发视网膜脱离 (RD)的疗效。方法 对 30例 35眼马凡综合症并发RD病人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分 4种。术后观察 3月 ,进行效果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 3月视网膜复位率为 2 5 / 35 (71 4% ) ,其中PVRB~C1-2 级、PVRC3 级、PVRD级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 6 / 8(75 % )、2 / 4(5 0 % )、17/ 2 7(73 9% )。结论 环扎、加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并发PVRB~C1~ 2 级RD为有效方法 ,PVRD级RD玻璃体手术合并硅油填充疗效好。根据患眼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至关重要。
杨珺王玉王越王玉强
关键词:马凡综合征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硅油
共同性斜视患者全麻下斜视矫正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影响共同性斜视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进行全麻下斜视矫正手术的患者86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全麻诱导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复合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将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并发症的一组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恶心呕吐现象的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共同性斜视患者全麻下斜视矫正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长、下直肌手术、下斜肌手术以及眼外肌手术操作均可影响术后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长、下直肌手术、下斜肌手术以及多条眼外肌手术均是影响共同性斜视患者全麻下斜视矫正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控制手术时长,加强手术操作,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恢复期,避免产生过多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医疗学习和运用。
张颖李洁月杨珺
关键词:共同性斜视术后恶心呕吐5-HT3受体拮抗剂
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28例(32眼)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视力及眼压。结果术后1周及12个月矫正视力提高30眼(93.75%)。25眼(78.13%)术后1周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7眼(29.91%)需加以抗青光眼药物治疗。2眼(6.25%)术后1个月眼压仍高,再次手术,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视力、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时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包括小梁切除术和虹膜周边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杨珺孙嬿赵军韩敬力
关键词: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抗青光眼手术
儿童屈光性弱视波前像差的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了解儿童屈光性弱视波前像差的特点,探讨波前像差在屈光性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83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经1%阿托品散瞳3d后进行检影验光,电脑验光、20d后复光,获得矫正视力,并行波前像差检查,观察各类高阶像差的分布,近视、远视及散光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弱视程度与高阶像差的关系。结果眼球总RMS(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值与屈光度呈正相关(P<0.05),随散光度的增加,高阶像差中的三叶散光、慧差、球差都增加(P<0.05)。结论像差随屈光度数的增大而增大,散光度数对高阶像差有明显的影响。高阶像差分析有助于了解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形成的原因。
杨珺张晓曹乾忠
关键词:屈光弱视波前像差儿童
Helveston综合征一例
目的:helveston综合征临床较为少见,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患者资料:男,5岁,因'自幼双眼外斜'来诊。术前检查:双眼交替遮盖,自外上向下飘移。三棱镜检查:33cm-40~△,L/R7~△,5m-40~△,L/...
赵晓楠杨珺田肖
关键词:上直肌综合征
儿童屈光性弱视波前像差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弱视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功能及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疾病。其类型主要有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等。屈光不正性弱视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弱视类型。影响屈光性患者视力的因素,除了低阶像差中的近视、远视、...
杨珺
关键词:屈光性弱视波前像差视觉功能光学特性
文献传递
压贴三棱镜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治疗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导致的继发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1-12月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且术后2个月确定存在过矫(+5^(△)<斜视度≤+2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8例,年龄4~8岁,配戴压贴三棱镜,度数为1/3~1/2的残余内斜视,每2个月复查,根据眼位情况调整压贴三棱镜度数,斜视度≤+5^(△)并稳定3个月后可去除压贴三棱镜。自使用压贴三棱镜起随诊1年观察眼位正位率(百分比)、斜视度、远近立体视觉。各时间点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压贴三棱镜治疗2个月正位率为5%(2/38),治疗6个月正位率为45%(17/38),治疗1年正位率为71%(27/38)。压贴三棱镜治疗6个月后近立体视正常率较戴镜前提高(χ^(2)=3.75,P=0.029)。压贴三棱镜治疗1年后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正常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χ^(2)=14.53,P=0.025;χ^(2)=15.57,P=0.022)。结论:4~8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出现>+5^(△)~≤+25^(△)的内斜视时,使用压贴三棱镜有助于眼位及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杨珺张颖尹晓琳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过矫正位率立体视觉压贴三棱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