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武云

作品数:216 被引量:732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5篇期刊文章
  • 24篇专利
  • 12篇会议论文
  • 12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1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6篇小麦
  • 34篇育种
  • 28篇川麦42
  • 26篇基因
  • 25篇性状
  • 25篇人工合成小麦
  • 25篇节节麦
  • 23篇普通小麦
  • 21篇锈病
  • 21篇条锈病
  • 20篇抗条锈
  • 19篇倍体
  • 18篇六倍体
  • 16篇六倍体小麦
  • 16篇抗性
  • 15篇杂交
  • 15篇SSR
  • 14篇种质
  • 14篇分子标记
  • 12篇亚基

机构

  • 203篇四川省农业科...
  • 46篇四川农业大学
  • 30篇西华师范大学
  • 10篇复旦大学
  • 8篇四川大学
  • 5篇云南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安康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宜宾市第四中...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江苏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太原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215篇杨武云
  • 98篇李俊
  • 47篇胡晓蓉
  • 47篇魏会廷
  • 35篇汤永禄
  • 31篇彭正松
  • 31篇万洪深
  • 24篇李朝苏
  • 21篇邹裕春
  • 21篇王琴
  • 19篇杨玉敏
  • 17篇郑有良
  • 15篇曾云超
  • 15篇杨恩年
  • 15篇张颙
  • 15篇蒲宗君
  • 13篇余毅
  • 13篇廖杰
  • 12篇张鸿
  • 11篇李星月

传媒

  • 64篇西南农业学报
  • 13篇四川农业科技
  • 10篇中国农学通报
  • 9篇麦类作物学报
  • 9篇分子植物育种
  • 7篇作物学报
  • 5篇种子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遗传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植物保护学报
  • 2篇中国农村科技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绵阳农专学报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全国作物遗传...

年份

  • 7篇2023
  • 2篇2022
  • 8篇2021
  • 8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9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15篇2010
  • 8篇2009
  • 11篇2008
  • 30篇2007
  • 24篇2006
  • 4篇2005
  • 9篇2004
2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六倍体普通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A1和Glu-B1共同缺失材料研究初报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SDS-PAGE方法对源于CIMMYT的六倍体普通小麦材料SYN351进行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结果表明SYN351Glu-A1和Glu-B1位点编码的HMW-GS同时全部缺失,唯有Glu-D1位点编码的HMW-GS(5+10)存在(N,N,5+10),是六倍体普通小麦中一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缺失的新类型。
杨恩年张洁杨武云邹裕春
关键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普通小麦
川麦42和川农16抗穗发芽QTL定位及聚合效应分析
2020年
【目的】小麦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是全球小麦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鉴定挖掘抗穗发芽QTL,聚合穗发芽抗性位点,选育抗穗发芽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穗发芽抗性改良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方法】以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RIL,F8)为材料,于2016-2018年分别在2个环境下对RIL群体进行籽粒发芽指数(GI,2016和2018)、籽粒发芽率(GR,2016和2018)和整穗发芽率(SGR,2017和2018)3个穗发芽指标测定。利用90K SNP芯片构建的遗传图谱检测全基因组穗发芽相关QTL,并分析抗性QTL聚合效应。【结果】双亲间GI、GR和SGR指标值差异显著,亲本川农16穗发芽抗性明显优于亲本川麦42。共检测到11个与穗发芽抗性有关的QTL,主要分布在2B、2D、3A、3D、4A、5A、5B和6B染色体上。5B染色体上检测到的单个环境表达的整穗发芽QTL解释的表型变异率最大,达到29%;在2D和3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整穗发芽主效QTL,以及5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与种子休眠相关的籽粒发芽主效QTL,在2个环境下均能表达,其抗穗发芽等位变异均来源于川农16。基因型分析发现,RIL群体中不同株系聚合抗性QTL的数量变幅为1-9个,表现为抗穗发芽的株系均携带4—9个与穗发芽相关的抗性QTL。重组自交系群体中6个株系GI、GR和SGR值均在15%以下,表现出高抗穗发芽特性;这6个优异株系聚合了多个与穗发芽相关的抗性QTL,且均聚合了川麦42在4A染色体上的微效QTL(QGi.saas-4A和QGr.saas-4A),以及川农16在2D和5B染色体上的主效QTL(QSgr.saas-2D和QSgr.saas-5B);编号为104和125的优异株系已通过审定,定名为川麦104和川麦64。其中,川麦104于2012年同时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其抗穗发芽能力强,产量、品质、抗病等优良性状突出,聚合了7个正向穗发芽QTL,包括2B、2D和5B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4个抗性QTL(QGi.saas-2B、QGr.saas-2B、QSgr.saas-2D和QSgr.saas-5B),以及4A和6B染�
王琴刘泽厚万洪深万洪深龙海李涛魏会廷龙海杨武云
关键词:穗发芽QTL定位
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和人工合成小麦“SYN780”的遗传差异
2007年
四川育成品种“川育12”和CIMMYT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780”都具有优质小麦基因,本试验利用小麦A、B和D基因组上的229对引物对“川育12”和“SYN780”进行了SSR分子标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29个SSR标记位点中有140个位点“川育12”和“SYN780”存在多态性差异,占位点数的61.1%。这140个差异位点在A、B和D3个基因组的分布频率(占该基因组被检测位点数)不一致,其中B基因组分布最多,D基因组分布最少,其顺序为B(64.2%)>A(63.5%)>D(54.9%)。
曾云超李俊杨玉敏廖杰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SSR人工合成小麦
西南麦区小麦抗穗发芽品种资源筛选被引量:11
2014年
本试验研究了137份西南麦区(含国内外)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穗发芽敏感性差异较大,平均发芽率(53.11±27.05)%,变异系数为50.94%,由K-均值聚类法共分为5类;地方品种抗穗发芽能力最强,人工合成小麦次之,育成品种(系)较差。筛选出了15份高抗穗发芽材料,其中小白花、黄县大粒为新筛选出的两份白粒高抗穗发芽地方品种。
刘爽李俊王琴朱欣果刘磊胡晓蓉万洪深杨武云秦文
关键词:小麦抗穗发芽
“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川麦42”ד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株系),对抽穗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群体中农艺性状突出的株系进行了分析,6个株系表现为产量超高亲20%,19个株系的综合性状均较好。
廖杰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揭示“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差异被引量:10
2007年
为引入小麦近缘属种的优良基因和遗传变异、扩宽普通小麦的遗传基础,本文选用36对小麦A,B和D基因组的微卫星引物,对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36对引物共检测到193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在2~14个之间,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5.36个等位变异;A,B和D 3个基因组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D〉A〉B,遗传多样性指数D〉A〉B。综合平均遗传丰富度和香浓指数两个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第1和6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第4和7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21条染色体中,6D和2D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7D和4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相似系数在0.36~0.85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A〉B〉D基因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变异类型丰富,是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
李俊魏会廷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SR
利用小麦A、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扩增节节麦D基因组被引量:2
2007年
以节节麦SQ-214、中国春(CS)和四川育成品种SW3243为材料,利用192个小麦A和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对节节麦D基因组进行了扩增,结果表明:有130个特异SSR标记(67.70%)可以在只含D基因组的节节麦上扩出产物,并对扩增效果进行了分析。
杨玉敏李俊廖杰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关键词:节节麦普通小麦SSR标记
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被引量:22
2006年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2是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2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2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绵阳26、绵阳335杂交和回交,获得杂交F1、F2、BC1群体,其中,川麦42×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F2群体分别为208和337株,川麦42/绵阳26//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绵阳335BC1群体分别为171和216株用于抗性遗传分析。利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2号(CYR32)对抗感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接种,结果显示,所有F1代对条中32都表现免疫或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R∶1S理论比例,BC1群体抗∶感分离比也符合1R∶1S理论比例,说明川麦42对条中3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张颙杨武云彭云良李俊郑有良
关键词:小麦人工合成种川麦42条锈病抗性遗传
水稻秸秆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的化感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不同浓度的水稻秸秆浸提液,分别对14个小麦骨干亲本和13个在川西平原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幼苗进行了处理,以鉴定这些材料对水稻秸秆化感作用的抗性.分别测定小麦幼苗的苗高、根数、主根长、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和根干重七个指标,再根据抑制率和隶属函数值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根比茎叶对水稻秸秆浸提液更敏感,不同小麦品种对浸提液的耐受能力不同,筛选出了Sw3243和蚂蚱麦两个对化感作用抗性较强的品种.
董雪芳李俊赖运平张泽全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关键词:小麦水稻秸秆化感作用抗性
两个抗旱小麦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1999年
本研究选用2个抗旱小麦和4个农艺亲本,按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4配制15个组合。对2个抗旱小麦C抗8和C抗9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旱小麦C抗8在单株稳数、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性状有高的一般配合力,且收获指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C抗9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几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但其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或中等。株高、千粒重、稳长、小穗总数、单稳粒重、收获指数等6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占优势;单株稳数两种效应(加性和非加性)各占一半;每稳粒数、单株产量、结实小稳数的非加性效应占优势;10个性状中千粒稳具有高的遗传力,其余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分析结果为有效利用两个抗旱小麦道传资源,开展抗旱丰产有种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廖晓虹周庭莲杨武云
关键词:小麦抗旱配合力遗传力育种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