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冬英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汉中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胰腺
  • 4篇胰腺炎
  • 4篇腺炎
  • 3篇慢性
  • 2篇淀粉酶
  • 2篇血症
  • 2篇清胰汤
  • 2篇中西医
  • 2篇中西医结合
  • 2篇中西医结合治...
  • 2篇西医结合治疗
  • 2篇急性胰腺炎
  • 2篇高淀粉
  • 2篇高淀粉酶血症
  • 1篇胆管
  • 1篇胆管造影
  • 1篇胆管造影术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系统
  • 1篇血液系统疾病

机构

  • 12篇汉中市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汉中市中心医...

作者

  • 12篇杨冬英
  • 5篇魏红亚
  • 2篇徐惠萍
  • 2篇雷健康
  • 2篇殷德荣
  • 1篇徐胜林
  • 1篇奚娜
  • 1篇余涛
  • 1篇王霞
  • 1篇李坤

传媒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江西医药
  • 1篇陕西中医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曲肽联合硫酸镁在ERCP后对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观察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硫酸镁对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经ERCP术后胰腺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前1 h静脉滴注0.9%氯化钠500 mL;预防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0.9%氯化钠1000 mL+生长抑素6 mg,并且术前30 min口服50%硫酸镁100 mL。于术前2 h,术后2、12、24 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术后胰腺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ERCP术后2 h起血清淀粉酶水平开始升高,术后12 h达峰值[预防组为(312±78)u/l,对照组为(768±112)U/L]后开始下降,术后24 h降至术后2 h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预防组ERCP术后2 h、12 h、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降低(P<0.05)。预防组ERCP术后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和PE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硫酸镁能够有效预防PEP和高淀粉酶血症。
吴佩宏杨冬英
关键词:奥曲肽硫酸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胰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36例临床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展经过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2年来诊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基本治愈2例、缓解11例、明显进步11例、有效率达66.7%、缓解率为30.6%、无效12例,其中1例青年女性5年后转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1例中年女性首发为红细胞再生障碍,2年后转为再障,1年后转为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是多因素的,继发者居多,常继发于感染、不恰当用药、接触农药等化工产品,死因多为严重感染及广泛出血。治疗上应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总结出在基层医院开展中西医综合治疗慢性再障,疗效较好,并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推广。
杨冬英
青壮年肝癌10例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青年原发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0例青年肝癌患者(年龄<40岁)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肝癌家族史、饮酒史、HBV感染率,ALT异常,AFP阳性,合并肝硬化、门静脉癌栓以及肝癌类型。结果:青年肝癌HBV感染(10例),ALT异常(7例),AFP阳性(7例),门静脉癌栓(3例),结论:青年肝癌恶性程度高对HBV感染青年人也应定期进行B超和AFP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原发性肝癌。同时应积极预防及治疗乙肝,避免黄曲霉菌感染、饮水污染、饮酒及精神创伤。
雷健康杨冬英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青年
病毒性丙型肝炎30例临床分析摘要
2006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发现经过、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内科2000年以来收治病毒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化验检查,采取了综合性治疗。结果:有效14例,明显有效8例,有效率达62.5%,无效5例,癌变3例。结论:血液和体液的传播是引起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掌握血液制品的应用指征,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在确定为慢性病丙型肝炎时,采取综合性治疗,定期门诊随访,以免延误治疗,本疗法在基层医院值得探讨和推广。
杨冬英魏红亚
关键词:病毒性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血液制品发病原因
吲哚美辛栓剂对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效果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栓剂对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入院的行ERCP手术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50例,观察患者ERCP术后立即应用吲哚美辛栓剂直肠给药,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栓剂,术后3 h,24 h检测血清淀粉酶,观察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血清淀粉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h,24 h两组血清淀粉酶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794、10.816,P均<0.05)。观察组高淀粉酶血症及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27;2.160,P<<0.05)。结论:直肠给药吲哚美辛栓剂可明显降低ERCP术后血清淀粉酶量,降低高淀粉酶血症及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
吴佩宏王霞杨冬英殷德荣柴小萍李坤
关键词:吲哚美辛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栓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内科1995年以来收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经临床血象、骨髓象确诊的住院患者。结果:28例慢粒,23例HA方案及羟基脲化疗,达到完全缓解21例,CR为86.5%;部分缓解1例,2年后急淋变死亡;无效1例,3月后急单变死亡,总有效率为95.6%。结论:运用HA方案及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缓解率高,费用低,副作用小,适合基层医院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接受骨髓移植和应用干扰素及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
杨冬英魏红亚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甲磺酸伊马替尼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2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发展经过、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0年以来收治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化验检查,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28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3~5天后即进食,症状明显缓解。4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7。10天后即可进食。32例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很多,但多数与胆道疾病和饮酒有关;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不太困难,而该病的及时诊断和及时基础治疗是能防止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关键。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基层医院是值得探讨和推广。
杨冬英魏红亚徐惠萍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轻型急性胰腺炎重型急性胰腺炎中药清胰汤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附158例报告)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158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75例中青年病例比较。结果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胃癌多见,分别占51.27%和21.52%,与同期中青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组合并症、并发症、再出血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胃癌在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雷健康杨冬英奚娜
关键词: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下间歇、多次扩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30例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胃镜下间歇、多次扩张在食管良性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胃镜下间歇、多次扩张,对照组给予胃镜下单次扩张,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狭窄段直径、吞咽困难Stooler级别及并发症。结果:经扩张,观察组30例中痊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复发率为13%。狭窄段直径由3.62±1.52mm扩到16.27±1.82mm;对照组30例中痊愈11例,有效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复发率为70%。狭窄段直径由3.55±1.64mm扩到15.86±1.71mm。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狭窄段扩张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较少,均为3.3%。结论:对食管良性狭窄患者,进行间歇、多次扩张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殷德荣余涛杨冬英吕鹏彪
关键词:胃镜检查
血液学改变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9例临床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方法:现对我院2002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以血液系统改变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后,短期内反复发作,病情不易控制,或治疗后病情改善不理想,进一步行自身抗体检查提示抗-Sm(+),抗ds-DNA(+)6例,3例经行肾穿刺活检后提示狼疮性肾炎,结合其他临床症状,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予以泼尼松及环磷酰胺等综合治疗后,病情有所改善。结论: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液学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减少误诊及漏诊。
魏红亚杨冬英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疾病血液学改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