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俊

作品数:13 被引量:16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6篇水利工程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长江
  • 4篇长江上游
  • 2篇地下水
  • 2篇地下水位
  • 2篇盐碱
  • 2篇盐碱地
  • 2篇盐渍
  • 2篇盐渍化
  • 2篇输沙
  • 2篇水渠
  • 2篇土壤
  • 2篇排水渠道
  • 2篇侵蚀产沙
  • 2篇流域
  • 2篇碱地
  • 2篇产沙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下水位变化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北大学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13篇杜俊
  • 10篇师长兴
  • 8篇范小黎
  • 4篇周园园
  • 2篇张鸾
  • 2篇王随继
  • 1篇张守红
  • 1篇胡大伟
  • 1篇万书勤
  • 1篇张灏
  • 1篇康跃虎
  • 1篇王红兵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定河流域1956—2009年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2
2012年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近几十年,黄河的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分析径流量变化及驱动力,对流域治理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无定河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中游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最早的流域,因此以无定河流域为例分析黄河中游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论文首先分析白家川站1956—2009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采用7种时间序列突变检验方法分析序列的突变点;其次,通过估算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从而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956—2009年无定河流域径流量显著减少,气候干旱化加剧;径流量时间序列突变发生在1971年和1997年,这与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实施的水保措施及1997年以来的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措施有关;7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影响是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周园园师长兴杜俊范小黎
关键词:黄河中游径流量气候因子
斜长石中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的实验研究
2023年
天然斜长石流体包裹体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各种地质作用及地质过程的研究,但关于这类包裹体的捕获机制及捕获后的变化、地质温压计等研究需要基于斜长石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验证或修正。目前,以斜长石为寄主矿物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尚未见诸报道。本文基于传统的寄主矿物裂隙愈合方法,通过在寄主矿物的预处理、囊组装等方面的适当改进,在1~1.5 GPa、800~900℃的条件下,模拟俯冲带中玄武质洋壳发生脱挥发分反应的实验中,以斜长石为寄主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被成功地合成。对合成的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分析,以及尝试性的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斜长石捕获了常温下呈富碳液相+富水液相的两相流体包裹体,捕获的流体具有H_(2)O+CO_(2)±CH_(4)±N_(2)的组成,流体盐度因加入初始标液不同而有变化,有Cu、Mo等被活化进入到流体中。实验展示了基于斜长石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在二氧化硅不饱和体系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中的成功运用,其在地质流体和实验地球化学等地学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杜俊杜俊常洪伦
关键词:斜长石高温高压实验地球化学
黄河宁蒙段洪水过程变化特点被引量:14
2012年
采用Pettitt法和里海哈林法(Lee-Heghinian)检验了流量年际变化中的突变现象,所得到的突变点将宁蒙河段年径流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69年前;1969年-1986年;1986年以后。分析了三个阶段洪水过程的各自特点,结果显示:1969年前洪水峰型相对多尖瘦,常为多峰型;1969年-1986年洪水过程的特点和前一时期相比,洪水峰型变胖,多为单峰型。1986年以后主要为中小洪水,中小洪水矮胖,洪峰低,历时长。从气候变化、支流来水、灌溉引水、水利工程影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洪水变化的原因,发现人类活动(水库修建、灌溉引水)是造成宁蒙河段洪水年内、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宁蒙河段的来水量,支流对宁蒙河段水量变化影响微弱。
范小黎师长兴周园园杜俊
关键词:突变分析洪水过程水利工程宁蒙河段黄河
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地下水位变化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位于温带荒漠气候区,开发建设10余年来地下水位发生了明显抬升,土壤盐渍化威胁变得十分严重。本文利用地下水水位重复观测、地形测量、气象与径流监测数据分析了开发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地下水位变化与气候、地貌、土壤、周围径流补给以及灌溉的关系。发现开发区的地下水位10年间基本呈现持续上升的过程,自1999年建设以后开发区地下水位发生了普遍抬升,整个开发区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7.30m,年平均0.73m/a,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分析认为灌溉是开发区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但南部玛纳斯河下泄径流和北侧山麓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气候变化影响不大。区内地下水位上升的空间差异主要与地貌及土壤组成条件关系密切。
师长兴杜俊范小黎
关键词:地下水灌溉土壤盐渍化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小流域泥沙存贮—释放初探被引量:3
2009年
选取团山沟为单元沟道小流域,依据实测资料,采用RUSLE模型架构计算坡面侵蚀量的同时,考虑沟道侵蚀,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60年代蛇家沟、驼尔巷沟和80年代岔巴沟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岔巴沟流域侵蚀情况较好,60年代蛇家沟和驼尔巷沟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73和1.03,80年代岔巴沟流域泥沙输移比为0.325。
张鸾师长兴杜俊张灏
关键词:泥沙输移比侵蚀量黄土丘陵沟壑区
宁夏平罗盐碱地排水渠道抗冲性野外水槽试验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水槽试验的方法来分析宁夏平罗西大滩地区分别以白僵土、沙土所铺设成的排水渠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用白僵土铺成的渠道有很强的抗冲性,白僵土的侵蚀及渠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归因于反复对白僵土的浸润湿化与脱水干燥;沙土粘性小,抗冲性弱,用沙土铺成的渠道在水流作用下纵向横向变形都很大,随着试验的进行,沙土逐渐被河流冲刷带走,渠道中出露的白僵土颗粒能起到抗冲铺盖层的作用,阻止渠道进一步在纵向上的变形。对比西大滩常见的白僵土和沙土的抗冲性发现,用白僵土铺成的渠道稳定性好,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白僵土浸润湿化与脱水干燥问题,则以白僵土构建排水渠道将会维持其稳定性。
范小黎王随继杜俊康跃虎
关键词:白僵土砂土水槽试验盐碱地
国内水文序列变异点分析方法及在各流域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76
2011年
变异点识别在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国内水文序列变异点的研究逐渐发展,从最早的使用单一方法发展到由多种方法组成的水文序列变异点诊断系统和对部分方法的改进。同时,各种方法在中国各主要流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使用的方法不同,水文序列时间年限不同,得到的变异点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本文将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及在各流域的应用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为今后水文序列变异点的方法改进及其在流域中的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周园园师长兴范小黎杜俊
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
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近期输沙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利用1956-2007年径流—输沙序列,分期定量研究了长江上游近期主要干支流输沙变化及其原因,结果显示:①长江上游1994-2002年输沙量减少1.43亿t/a,人为减沙占91.2%,主要来自嘉陵江措施减沙;2003-2007年减沙4.50亿t/a,径流减沙占14.1%,前期持续的人类活动减沙占39.8%,三峡水库蓄水拦沙、金沙江措施减沙等新增人为减沙占46.2%。②金沙江1983-2000年输沙量增加0.48亿t/a,人为增沙占74.7%,主要是工程增沙;2001-2007年输沙量减小1.183亿t/a,全部为人为减沙,包括二滩等各型水库拦沙、水保减沙和工程增沙减少。③嘉陵江1985-1993年输沙减少0.827亿t/a,人为减沙占81.4%,主要人为减沙包括农村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导致的土壤减蚀和水库拦沙;1994-2007年输沙量减少1.285亿t/a,其中自然径流减沙占29.6%,前期持续人类活动减沙占42.1%,宝珠寺等新增水库拦沙和水保减沙占23.4%,另有4.9%的人为减水减沙。
杜俊师长兴张守红张鸾
关键词:长江上游影响因素
长江上游侵蚀产沙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水利水保工程的建设和使用,长江上游地区人类活动改变泥沙过程的作用越发明显,有必要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宏观层面的分析。以四川省和重庆市为例,利用2007年和1989年县域截面数据研究了长江上游侵蚀产沙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密度、耕地面积与侵蚀产沙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人口密度与侵蚀产沙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且存在一个临界区间,当人口密度超过这个临界,侵蚀产沙随着人口密度与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减少;反之,则侵蚀产沙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临界现象实质上体现了地形、降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对产沙的影响,也有部分人为作用。从时空变化来看,人口在不断的向产沙较少、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集中,从产沙较多、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迁离。自然因子对东部高人口密度地区产沙影响较小,对西部低人口密度地区的影响较大。总体上,自然因子对长江上游产沙格局的影响占主导。
杜俊师长兴胡大伟王红兵范小黎
关键词:长江上游侵蚀产沙
长江上游输沙量阶段性变化和原因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通过对长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年输沙量变化特征、降雨条件、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和水库拦沙变化过程的对比分析研究,揭示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长江上游年输沙量存在1-2个突变点,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现象。其中嘉陵江流域年输沙量在1985年以后和1994年以后显著减少,水库拦沙是主要原因;岷江流域年输沙量在1967年以后和1994年以后显著减少,降雨变化比水库拦沙的贡献大;乌江和整个上游年输沙量在1985年以后和1992年以后显著减少,也主要与水库拦沙有关。20世纪最后十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上游侵蚀输沙影响不显著。
师长兴杜俊
关键词: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水库拦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