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春

作品数:23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学
  • 4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审美
  • 7篇审美文化
  • 5篇私人领域
  • 4篇艺术
  • 4篇文化
  • 3篇当代审美
  • 3篇文化研究
  • 3篇公共
  • 2篇中古
  • 2篇日常生活审美...
  • 2篇身体
  • 2篇审美文化研究
  • 2篇通论
  • 2篇文化活动
  • 2篇文艺
  • 2篇美文
  • 2篇传媒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媒
  • 1篇代文

机构

  • 23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李红春

传媒

  • 7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理论学刊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史哲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艺术广角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东方丛刊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百家评论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
作为以“自由”为核心理念的私人领域,它在中国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拓展表征着社会的民主化与文明化。但由于私人领域中的自由更多地倾向于“消极自由”,而非“积极自由”,它在对外在的权力因素和道德陈规进行悬置时,却往往忽视对内在本能...
李红春
关键词:私人领域消极自由审美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献传递
锻造传媒批评 加强文化自律——试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态建设的积极作用被引量:5
2006年
当前,“文化传媒化”已经成为显在的文化现实,文化与传媒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大众传媒在文化生态建设中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影响因素。大众传媒在其发生之初一直是文化生态的推进者,是我国目前文化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因素。只要引导合理,改进有力,大众传媒一定会在未来文化生态的建设中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李红春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化生态传媒批评
文艺消费权益与艺术产业发展
2012年
随着艺术商业化、产业化程度的加深,文艺消费权益是一个必须被提请的概念。它是指公众在购买、占有、使用和处置艺术产品及服务时所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应至少包含自主选择权、信息对称权、公平交易权、产品退换与受损补偿权、维护尊严权以及监督批评权等。对文艺消费权益的维护不仅关系到个体权益和社会公平在当下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也关系到艺术市场的优化、繁荣与升级。目前对文艺消费权益的维护还存在难点,如艺术产品价值在判断上的模糊性、艺术生产链中的利益同盟过于强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对滞后等。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文艺市场监管,强化艺术、传媒等各领域的职业道德建设,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建立多元动态的艺术评价体系,培养公众的艺术辨识力等就十分必要和亟需了。
李红春
关键词:艺术产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社会公平
大陆贺岁片的研究现状与拓展方向被引量:1
2009年
目前关于大陆贺岁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贺岁片的概念界定、操作模式和电影文本分析等三个领域,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但如果着眼于贺岁片的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仍需更新思路从四个方面加强并拓展相关研究:其一,进一步加强有关贺岁片的基础理论研究,为贺岁片寻求准确定位,形成统一认识;其二,拓展贺岁电影大众接受环节的实证研究;其三,增强研究的批判性和指导性;其四,着眼于品牌价值的维护和提升,探求贺岁片未来发展的规律和路径。加强贺岁片的研究有助于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改革与拓展提供新鲜经验。
李红春
关键词:贺岁片文化品牌
问题与出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20年被引量:1
2013年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这期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积累,也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向度。在研究内容上,对核心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阐发;对当代审美文化文本、现象进行了历史梳理与多元阐释;对当代审美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争鸣。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文化批判"、"语境化的权力批判"、"价值中立"和"形式分析"等概念,表现出鲜明的方法论自觉意识。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耽于理论阐述、弱于现象深描,用道德愤慨压制学理分析,误置批判对象、有意避重就轻,以及非此即彼、非假即真的斗争思维等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亟需在视野上从文化学拓宽到社会学,在方法上实现"价值中立"与"权力批判"的结合,而对自我学术立场的提前清理也是保证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合理有效的关键。
李红春
关键词:审美文化价值中立权力批判
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私人文化活动被引量:2
2006年
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生活的私人化趋向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才倍加引入注目的。改革开放前,私人及有关私人的一切都常常被习惯性地认为是政治上错误、道德上可耻的事情,在“狠斗‘私’字一闪念”的高压政治环境中,私人文化活动根本无法形成,当时的文化活动带有强烈的公共化、集体化和政治化特色,这种文化状况在80年代逐渐被改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重新调整,人们拥有了一块较为独立的私人活动空间,其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从这个时候起,大众的文化活动逐渐疏离主流政治文化的临控,大批量地向私人空间转移,并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连在一起。如今无论是读书看报、休闲娱乐、家居装饰,还是穿衣戴帽、染发美甲,都不再是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而是转变为私人文化活动中个体的自由决断。
李红春
关键词:文化活动私人化审美现代性审美话语主流政治文化
私人领域困境及其对当代文艺活动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自新时期以来,私人领域通过对公权划界,促进了文艺活动的现代转型,但同时造成一些消极影响。私人领域侧重于对外在权威的批判,但忽视了对本能欲望和文化无意识的警惕,这直接导致当代文艺活动在审美趣味上面临欲望化和再封建化的危机。我国私人领域在结构、组织上的缺钙软骨症,也使文艺活动很容易受制于权力和资本,并在叙述空间和叙述价值上走向断裂与虚无。私人领域在当前的全面传媒化,不仅使文艺活动主体的理性反思能力遭到压制,也使文学公共领域陷于"伪私人"状态。而在私人领域遭受商业与知识的联手收编之后,当代文艺活动也面临更加严重的科层化、工具化危机。鉴于私人领域与现代文艺活动的这种相关性,任何力图促进文艺活动健康发展的举措,不仅要继续维护文艺的自由、个性内涵,而且要注意培育健全独立的私人领域,让文艺与生活承担起相互扶助的责任。
李红春
关键词:私人领域当代文艺文学公共领域
走向深入、系统和细致的审美文化研究——评仪平策新著《中古审美文化通论》
李红春
文献传递
“新感性”如何成为“价值本体”?——与王德胜教授商榷被引量:3
2010年
王德胜教授的《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以下简称《回归》)一文明确提出"新感性价值本体"这一概念,并力图以其为核心范畴构建他的"日常生活美学"。这一范畴的提出不仅有利于肯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权力,
李红春
关键词:价值本体新感性《回归》生活美学
增强主体:数字审美经验中的主体形态
2024年
在数字审美活动中,主体既不是传统的古典主义个体,也有别于后现代视野下的碎片主体,而是一种在数字交互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加持下的“增强主体”。由于数字审美界面已经从静观的对象,转变为主体进入其中并自我现象化的空间,这种增强主体首先是一种人机耦合后,以运动感为核心的扩容主体。其次,这种增强主体还意味着“皮肤自我”的深度复苏,带有全能色彩的“皮肤自我”将审美主体提升到神祇化高度。最后,这种增强主体还是一种与他人共在的联通主体,这使得审美感受在厚度与强度上都将远超传统的静观审美。从本质上讲,这个协调着身体与机器、现实与虚拟、自我与他人、意识与无意识、视觉与触感的增强主体,是后现代之后的一种崭新主体。
李红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