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曼玥

作品数:16 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1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植被
  • 7篇孢粉
  • 5篇花粉
  • 3篇第四纪
  • 3篇气候
  • 3篇古植被
  • 2篇地层
  • 2篇形成环境
  • 2篇泥河湾盆地
  • 2篇孢粉分析
  • 2篇古环境
  • 2篇古气候
  • 2篇S模
  • 2篇S模型
  • 2篇V模型
  • 2篇ER
  • 2篇表土孢粉
  • 2篇REVEAL
  • 1篇地质时代
  • 1篇典型草原

机构

  • 16篇河北师范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河北省文物研...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河北省环境演...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 1篇圣路易斯华盛...

作者

  • 16篇李曼玥
  • 14篇许清海
  • 12篇张生瑞
  • 3篇穆会双
  • 3篇梁剑
  • 3篇李洁
  • 3篇李阳
  • 3篇胡亚楠
  • 2篇刘耀亮
  • 2篇王法岗
  • 2篇肖举乐
  • 2篇李月丛
  • 2篇温锐林
  • 2篇浑凌云
  • 2篇谢飞
  • 2篇张攀攀
  • 1篇朱建佳
  • 1篇曹现勇
  • 1篇贺治国
  • 1篇庞瑞洺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3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孢粉资料定量重建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时期的古气候被引量:17
2015年
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及古人类演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古人类及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年代方面,对古人类生存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较少,更未见定量研究.本文利用最终筛选后的420个表土和83个地层样品的孢粉数据,采用MAT(modern analogue technique)方法定量重建了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220~85ka B.P.的年均温和年均降水序列.依据孢粉定量重建的气候变化序列与大西洋-太平洋深海氧同位素和南极冰芯记录的MIS 5、MIS 6和MIS 7阶段有较好对应.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年均降水量比现在多200~400mm;间冰期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约1℃,或与现在相近,年均降水量也与现在相近.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古气候相对稳定,间冰期时波动频繁.侯家窑古人类生活在大理冰期(MIS 6阶段),气候寒冷湿润,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侯家窑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侯家窑人已学会适应和抵御严寒的气候环境.
穆会双许清海张生瑞浑凌云李曼玥胡亚楠李阳谢飞
关键词:泥河湾盆地孢粉
华北平原末次冰盛期以来典型时段古环境格局被引量:5
2019年
重建典型时段区域气候和植被空间格局变化,是评估未来增温背景下生态环境变化和响应过程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AMS 14C定年技术和孢粉分析,获得了华北平原白洋淀等6个剖面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气候-植被变化历史.结合区内已有孢粉记录,重建了华北平原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暖期的古环境格局.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区域植被变化受气候条件、地貌景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末次冰盛期,华北平原气候寒冷干旱,南部山地发育针阔混交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林,北部山地生长耐寒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森林面积相对较小;平原南部生长中生或湿生草甸,北部发育温带草原-荒漠草原;滨海区陆架大面积出露,生长藜科为主的盐生植物.全新世暖期,华北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南部山地发育落叶阔叶林或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伴生有喜暖亚热带属种,北部山地生长落叶阔叶林,部分喜暖湿植物常有出现,森林面积相对增加;平原腹地草本植物仍占优势,森林面积较小且难以形成地带性森林景观;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滨海区原有盐生植被向内陆收缩;此外,这一时期华北平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农业生产频繁,对区内自然植被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为中国北方古气候数值模拟、区域碳循环评估和未来增温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李曼玥张生瑞许清海肖举乐温锐林
关键词:华北平原末次冰盛期孢粉植被古环境
相对花粉产量及其在古植被定量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3年
花粉产量是定量重建古植被、古气候的必要条件,目前花粉产量包括相对花粉产量和绝对花粉产量。由于较难获得多年连续的花粉沉积数据,学者多倾向于使用相对花粉产量进行古植被定量重建。相对花粉产量是某一花粉类型相对于同一参考种的花粉产量的比值(参考种通常选取植物群落和花粉组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同一花粉类型),可通过ERV(Extended R-value)模型进行估算,但其准确性受植被调查方法和模型假设条件影响较大。本文介绍了估算相对花粉产量所需的植被调查方法和利用花粉产量定量重建植被景观的模型。目前较成熟的模型为景观重建模型(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包括REVEALS模型(Regional Estimates of Vegetation Abundance from Large Sites,适用于面积≥1~5km^2的沉积盆地植被重建)和LOVE模型(Local Vegetation Estimates,适用于面积为0.1~1.0km^2的沉积盆地植被重建)。欧洲及我国不同区域相对花粉产量和REVEALS模型定量重建研究结果均表明,重建后的古植被景观能较好反映当地的古植被组成。
李洁许清海张生瑞穆会双李阳李曼玥胡亚楠梁剑
关键词:古植被
中国第四纪花粉现代过程:进展与问题被引量:44
2015年
花粉现代过程是第四纪花粉分析的基础,对正确解释地层花粉组合,定量恢复古植被、古气候至关重要.近年来,孢粉学者对花粉现代过程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笔者近几十年对花粉现代过程的探索,从花粉产量、花粉传播、花粉源范围、花粉沉积、花粉保存、花粉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及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探讨,介绍和评述了第四纪花粉现代过程的进展与问题.通过对比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孢粉学者在古气候和古植被定量重建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不同重建方法各有优缺点,且适用范围不同;花粉产量、花粉源范围、花粉传播与散布、古气候和古植被重建方法和模型等尚不完善,都有待改进;更希望尝试和研发新模型和新方法,进而获得更可信的古气候和古植被记录.虽然国外学者较早开展了花粉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但目前中国在花粉与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率先开展了人类活动强度定量重建的尝试,希望国内相关学者在今后研究中继续予以关注,以期在地层中定量识别和提取古人类活动信息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国内外对花粉沉积过程和花粉保存研究尚显不足,虽然部分学者就其开展了部分实验和模拟,但缺乏自然环境条件下花粉沉积和埋藏过程研究,亟待开展相关工作.
许清海李曼玥张生瑞张娅红张攀攀卢静瑶
中国第四纪花粉现代过程:进展与问题
<正>花粉现代过程是第四纪花粉分析的基础,对正确解释地层花粉组合,定量恢复古植被、古气候至关重要。近年来,孢粉学者对花粉现代过程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作者近几十年对花粉现代过程的...
许清海李曼玥张生瑞张娅红
文献传递
相对花粉产量及其在古植被定量重建中的应用
李洁许清海张生瑞穆会双李阳李曼玥胡亚楠梁剑
关键词:古植被
河南省内黄县三杨庄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学记录被引量:9
2013年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地层年代跨度从更新世晚期延续至今,多次的洪水泛滥和古土壤发育形成了三杨庄地层中洪积层与古土壤层的交替出现,距地表850~212cm处包含了5个洪积层和5个古土壤层。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三杨庄地区10200~7200cal.aB.P.期间孢粉浓度较低,气候较为暖湿;7200~4500cal.aB.P.期间孢粉浓度显著升高,进入全新世大暖期;4500~2000cal.aB.P.期间气候向降温变干的趋势发展,但仍比较温暖。洪积层和古土壤层的孢粉组合差异主要表现为洪积层中木本植物花粉(主要为松属)含量显著高于临近的古土壤层,而且人类活动强度越大,这种差距越明显。依据孢粉组合也能较好地划分本区地层中的洪积层和古土壤层。全新世早期该区可能已经有人类从事农业活动,之后虽然遭受多次洪水侵袭,但人类活动并未消失,大致在中全新世晚期之后(约6000cal.aB.P.),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强。
刘耀亮许清海李曼玥张生瑞刘海旺朱建佳Tristram Kidder
关键词:全新世孢粉分析
中国北方典型草原区花粉产量及其定量重建古植被的作用被引量:23
2013年
基于中国北方典型草原区30个样点现代孢粉分析和植被调查,研究估算了常见花粉类型的相对花粉产量,并将估算结果应用于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定量重建.典型草原区现代花粉组合以蒿属、藜科、禾本科、莎草科和菊科等草本植物花粉为主,与草原区植物群落较一致.中国北方典型草原区上述五种主要花粉类型和常见花粉类型(唐松草属、鸢尾科、委陵菜属、麻黄属、十字花科和榆属)的风力传播能力强,相对花粉源1000m左右(以表土样品取样范围为沉积盆地半径,0.5m),且基本不受风速影响.榆属、蒿属、十字花科和藜科植物花粉产量最高,唐松草属植物花粉产量较高,而菊科和鸢尾科植物花粉产量较低,禾本科、莎草科、委陵菜属和麻黄属植物花粉产量适中.相对花粉产量检验表明:多数花粉类型相对花粉产量结果可信;但菊科和鸢尾科相对花粉产量被显著低估,禾本科、藜科、麻黄属相对花粉产量被高估或低估,利用相对花粉产量定量重建古植被时应谨慎.依据花粉产量定量重建的植被演替表明,现在的中国北方典型草原区6500—5600cal.aBP之前为以禾本科、莎草科和蒿属植物为主的草甸草原,之后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典型草原.
许清海曹现勇Fang TIAN张生瑞李月丛李曼玥李洁刘耀亮梁剑
关键词:典型草原表土花粉
东亚中高纬Heinrich 1事件的表现特征:呼伦湖孢粉记录被引量:2
2019年
Heinrich 1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消期的极端气候突变事件之一,对全球大气环流和陆地生态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对东亚夏季风边缘区最北端呼伦湖 HL08 孔5. 75 m 以上沉积岩芯的 AMS 14C定年技术和 415~275 cm段140个样品的孢粉分析,重建了东亚中高纬地区呼伦湖21500~13000 cal. a B. P.高分辨率植被变化历史,在此基础上揭示了Heinrich 1事件期间呼伦湖区植被响应过程,明确了Heinrich 1事件在东亚中高纬地区的表现特征.结果显示:呼伦湖区Heinrich 1事件发生于16500~15400 cal. a B. P.,以剧烈降温和显著干旱化为表现特征;事件发生期间湖区周围山地发育亚高山草甸,森林植被稀疏;湖盆区域以藜科为主的荒漠草原显著扩张,区域植被盖度降低、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同时,不同植被类型对Heinrich 1事件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别,亚高山草甸和蒿属为主的典型草原较藜科为主的荒漠草原和桦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响应更为快速、敏感.
张生瑞肖举乐温锐林温锐林黄云李曼玥许清海
关键词:孢粉区域植被
河北阳原侯家窑遗址孢粉组合特征及揭示的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被引量:17
2011年
结合前人测年资料和本研究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形成于晚更新世,依据花粉组合变化将其划分为6个带:带Ⅰ,以喜冷的针叶树等乔木花粉为主,表明遗址附近为针阔混交林,此带还出土喜冷的披毛犀等动物化石,都表明气候寒冷而湿润;带Ⅱ,乔木花粉减少,草本植物花粉明显增加,遗址附近演变为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暖而干燥;带Ⅲ,乔木花粉骤升,仍以松和云杉属花粉为主,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植被,气候寒冷而潮湿,此带为侯家窑遗址文化层(侯家窑人生活时期),光释光测年表明文化层中上部时代为60000~70000aB.P.,时值大理冰期前期,喜冷的披毛犀等动物化石也证明冷期的到来;带Ⅳ,针叶树花粉减少,温带落叶阔叶树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显增,表明遗址附近植被演变为以温带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暖而潮湿;带V,松属花粉增加,云杉属花粉减少,草本植物花粉略减,遗址附近为以松属植被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变得寒冷而干燥;带Ⅵ,松属花粉减少,榆属和白蜡属花粉略增,草本植物花粉微增,遗址附近发展为草原植被,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孢粉分析显示从孢粉带Ⅳ开始,遗址附近的气候由之前的冷湿与暖干的交替演变成之后的冷干与暖湿的交替。侯家窑古人类生存时正值大理冰期,气候寒冷,遗址附近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周围存在静水湖沼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是各种动物生存的理想场所。在生产力低下,食物较短缺的旧石器时代,与严寒相比,侯家窑人选择了充足食物来源的湖滨地区。
浑凌云许清海张生瑞王法岗刘连强李建勇李曼玥
关键词:泥河湾盆地孢粉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