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悦

作品数:26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8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0篇考古
  • 9篇遗址
  • 8篇出土
  • 5篇动物考古
  • 5篇考古学
  • 5篇古学
  • 4篇动物遗存
  • 4篇遗存
  • 3篇动物考古学
  • 3篇人子
  • 3篇家马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新石器
  • 2篇遗传谱系
  • 2篇遗址出土
  • 2篇游牧
  • 2篇早期铁器时代
  • 2篇石器
  • 2篇史前

机构

  • 22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咸阳师范学院
  • 3篇新疆文物考古...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哈佛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蒙菲莎大学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学研究院
  • 1篇索邦大学

作者

  • 26篇李悦
  • 5篇李悦
  • 4篇任萌
  • 4篇王建新
  • 4篇马健
  • 3篇王振
  • 3篇习通源
  • 3篇陈洪海
  • 3篇陈婷
  • 2篇陈相龙
  • 2篇马晓川
  • 2篇刘宇
  • 2篇刘宇
  • 2篇孙畅
  • 2篇高娜
  • 2篇袁靖
  • 2篇尤悦
  • 2篇温睿
  • 2篇史素青
  • 2篇宫永宽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南方文物
  • 2篇考古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西域研究
  • 2篇西部考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文博
  • 1篇声学学报
  • 1篇文物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科研管理
  • 1篇应用声学
  • 1篇中国农史
  • 1篇考古与文物

年份

  • 4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1
  • 1篇199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连续氮添加14年对温带典型草原土壤碳氮组分及物理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6
2021年
全球氮沉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研究长时间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响应的长效机制的理解。通过连续14年长期施加N0(0 g N m^(-2) a^(-1))、N2(2 g N m^(-2) a^(-1))、N4(4 g N m^(-2) a^(-1))、N8(8 g N m^(-2) a^(-1))、N16(16 g N m^(-2) a^(-1))、N32(32 g N m^(-2) a^(-1))六种浓度尿素模拟氮沉降,并将土壤分成0—10、10—20和20—40 cm三个深度土层,研究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组分及物理结构对氮添加的响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降低0—10 cm土壤酸碱度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N32相比N0分别下降了27.63%和58.40%(P<0.05);各土层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对氮添加处理无显著响应,0—10 cm土层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2)同一土层深度不同梯度氮添加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离子含量(P<0.05),0—1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N32相比N0增加了88.72%,2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N32相比N0增加了19.55倍,土壤深度与氮添加对无机氮离子含量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3)同一土壤深度不同梯度氮添加处理土壤粒度分形维数及土壤团聚体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元素含量与土壤结构显著相关。土壤碳氮组分在适宜浓度氮添加的增加趋势说明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氮添加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贺佩李悦江明兢刘颖慧杜薇张家琦景海超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深度
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商周时期遗存发掘简报被引量:2
2021年
2018年对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的发掘,商周时期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角器等。根据遗迹及遗物特点,推断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此次发掘,为区域文化序列构建、文化布局变迁研究及对早期周文化的探索等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豆海锋李悦李悦岳连建赵有义
关键词:泾河流域
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内马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马的驯化极大地推动印欧语系人群和文化的分化与扩张,扩大了草原青铜文化的影响范围,并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运输和战争能力。因此,马的驯养和开发被认为是欧亚草原文明快速演进的核心条件,也深深地影响着古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④。世界范围来看,家马的驯化最晚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纪中叶;之后,家马遗骸在中亚草原地带及欧亚大陆地区诸多考古遗址多有发现②。大约在商代晚期,家马突然大量出现于中原地区,并被用做牺牲埋葬于高等级祭祀坑及贵族墓地③。
陈相龙李悦刘欢陈洪海王振
关键词:考古遗址稳定同位素分析枣树青铜文化草原文明人类文明
早期铁器时代游牧人群用马策略初探——以新疆喀拉苏墓地M15随葬马匹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本文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M15随葬马匹进行研究,利用动物考古学的方法复原马的年龄、性别,对不同部位的骨骼的表面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据此探讨古代人类选择随葬马匹的策略,探寻古代人类骑乘马匹的行为,结合殉马方式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结果探讨古代阿尔泰山南北地区的文化交流,为研究早期铁器时代游牧人群的用马策略提供重要材料。
尤悦于建军陈相龙李悦
关键词:早期铁器时代动物考古学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遗址2016~2018年祭祀坑出土三牲骨骼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本文对血池遗址祭祀坑出土的马牛羊三牲骨骼进行了鉴定,主要为马(256匹),其次为牛(31头),羊最少(8只)。马骨年龄偏小,全为马驹,分布于南北向的马坑和东西向的车马坑内。南北向的马坑马骨数量多,时代早于东西向的车马坑。牛在东西向牛坑内,全为牛犊。羊和牛为南北向的合葬坑,年龄主要在1~3.5岁之间,时代和南北向的马坑接近,均为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对祭牲的马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均为马驹,但对牛羊祭牲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到西汉时期,除马继续为马驹外,牛变成了牛犊。
胡松梅杨苗苗李悦田亚岐陈爱东
关键词:祭祀坑
非高斯环境下的深度学习脉冲信号去噪与重构被引量:3
2021年
由于实际海洋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非高斯噪声,一些基于高斯假设的传统去噪方法在实际海洋环境中性能下降甚至失效。针对非高斯噪声,如α稳定分布噪声、非平稳行船噪声下的脉冲信号的去噪与重构,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去噪模型首先通过学习带噪信号短时傅里叶变换谱与残差谱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去除环境噪声,之后对去噪信号的时频谱进行逆变换重构脉冲信号。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模型在非高斯噪声环境下脉冲信号的去噪与重构任务中有着良好的表现,在实测样本上也表现出良好的泛化性,体现了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李悦李悦马晓川王磊
关键词:非高斯噪声信号去噪
欧亚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1年
2010年9月18日~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委托西北大学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欧亚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在西北大学隆重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和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李悦
关键词:学术考古学欧亚
非等声速信道下的循环神经网络机动目标跟踪模型
2021年
针对水下非等声速信道声线弯曲导致传统滤波跟踪轨迹偏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循环神经网络的目标跟踪模型。该模型在缺乏声速剖面信息的情况下,通过数据驱动迭代训练,学习输入观测值与输出状态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目标位置和瞬态特征变化的精确获知。蒙特卡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非等声速信道下复杂机动场景中相较传统单模型滤波算法以及交互式多模型算法,水平距离跟踪精度分别提升4.06%,1.57%,深度估计精度分别提升0.87%,0.85%。本文模型相较于传统滤波方法具有更高的跟踪精度,并且能够在失配声速分布信道下进行迁移学习,提升模型在失配声场环境下的泛化性。
李悦李悦马晓川王磊刘宇刘宇
关键词:交互式多模型算法循环神经网络失配声速分布蒙特卡洛仿真
早期驯化与农业:为了更好的认识,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做什么?被引量:1
2019年
本文旨在阐明动物考古学(以及植物考古学)面对的一系列概念、策略、技术上的挑战,以便更好地理解过去12000年间动植物驯化和农业发展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原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立足于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以个案研究(部分研究尚未发表)和关于欧亚大陆(特别是东亚、西南亚和塞浦路斯)动物驯化与饲养的大量参考文献为基础。从概念的角度来说,本文倡导一种在人类系统结构框架内的综合系统方法,这一人类系统即将社会及其环境(也就是生物多样性)加以组合的元系统。为了应对这一系统的复杂性,我们需对生物、进化和生态要素以及包括技术、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人类社会的人类学动态给予同等关注。为了推进这一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动态研究方向,以期探索我们在驯化初期和新石器时代化研究方面的诸多缺环,包括起因和古代社会运用的丰富策略。本文对能运用于上述研究项目的多种前沿技术予以特别关注,尤其是定量数据处理和数据库建设、生物考古遗存的碳十四测年、传统形态测量和几何形态测量、古遗传学和古基因组学以及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序列分析。总体而言,本文致力于为发展这一极具潜力的新兴跨学科研究做出贡献。
让·德尼维涅李悦
关键词:驯化动物考古学
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出土马骨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研究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出土马匹是否为已经驯化,为中国家养马匹的判定提供系列标准,同时复原遗址周边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类型.鉴定马坑出土马匹的性别年龄,测量其骨骼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形态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数量比例、考古学现象、病理学、食性分析和古DNA分析的方法开展综合研究.马坑内4匹马的年龄分别为15 ~18岁、1岁、2~2.5岁、1~2岁,且其中一匹为雄性.形态特征、性别比例、考古学现象等系列标准显示它们为家养马匹.这是目前首次对陕西地区先秦马坑、车马坑出土马骨进行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为探讨家马起源、迁徙、埋葬习俗、遗址自然环境和经济类型等问题提供更为科学的信息.
李悦陈洪海袁靖王振
关键词:古环境经济类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