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江
- 作品数:4 被引量:52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丰台教学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糖化血红蛋白联合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联合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别检测134例T2DM患者HbA1c、DD及FIB水平,并以60例健康对照人群作比较分析。结果 T2DM患者HbA1c、DD和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组中血浆HbA1c、DD及FIB三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且均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HbA1c单项检测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或T2DM无微血管病变)的阳性率低于HbA1c联合DD(或FIB),HbA1c联合DD和FIB检测的阳性率高于两项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联合DD和FIB检测有助于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李华李思江冯振东叶树新
- 关键词:微血管病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糖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8
- 2013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糖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在T2DM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116例T2DM患者(T2DM组)和6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糖监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T2DM组患者FPG、HbA1c、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与FPG(r值分别为0.790、0.782、0.804、0.650、0.803、0.755和0.649,P均<0.01)、HbA1c(r值分别为0.273、0.217、0.297、0.226、0.226、0.441和0.269,P均<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糖监测指标呈正相关,故常规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病情预测、早期诊治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 李华冯振东叶树新李思江
-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34例T2DM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公式non-HDL-C=TC-HDL-C计算出non-HDL-C含量,并与60例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2DM组TC、TG、LDL-C及non-HDL-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P<0.05);HDL-C明显低于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P<0.05)。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HDL-C略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微血管病变与TC、TG、LDL-C、non-HDL-C等指标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且non-HDL-C与T2DM微血管病变之间相关性优于TG、TC和LDL-C。结论:脂质代谢紊乱的敏感指标non-HDL-C与T2DM微血管病变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 李华冯振东叶树新李思江
- 关键词: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 2009-2011年医院感染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变迁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了解本单位南院医院感染的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到2011年南院医院感染病例,分析感染者的病区分布、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的变迁。结果 3年内医院感染率达2.01%,以呼吸科、神经内科和心内科为最高;引起感染的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非发酵菌科类、肠杆菌科类)和革兰阳性球菌类比例分别为67.8%(41.5%和26.3%)和32.3%,这3类细菌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4.4%)、金黄色葡萄球菌(14.1%)和肺炎克雷伯菌(10.3%);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高度敏感,耐药率<20%。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未产生耐药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性都很高。结论医院感染发生率先上升再下降,细菌耐药普遍较多,应减少侵入性操作,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刘君廷李思江王蕾周丽娟
- 关键词:医院感染细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