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常辉

作品数:19 被引量:177H指数:7
供职机构:日照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关节
  • 4篇外科
  • 3篇置换术
  • 3篇皮瓣
  • 3篇皮支
  • 3篇髋关节
  • 3篇外科皮瓣
  • 3篇解剖学
  • 3篇骨折
  • 3篇关节置换
  • 2篇血量
  • 2篇掌背
  • 2篇掌背动脉
  • 2篇支皮瓣
  • 2篇韧带
  • 2篇失血
  • 2篇失血量
  • 2篇手术
  • 2篇皮支皮瓣

机构

  • 10篇日照市人民医...
  • 6篇山东省立医院
  • 3篇青岛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日照市中医医...

作者

  • 19篇李常辉
  • 7篇王增涛
  • 6篇王建然
  • 5篇林祥波
  • 5篇李桂石
  • 5篇郝丽文
  • 4篇缪博
  • 4篇陈波
  • 3篇李从达
  • 3篇王代宪
  • 3篇王希山
  • 3篇朱磊
  • 2篇王元吉
  • 2篇尹纪军
  • 2篇王英华
  • 2篇何波
  • 1篇段永壮
  • 1篇郑德伟
  • 1篇赵夏
  • 1篇罗薇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山东省第十一...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正中小切口前后联合内固定椎体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爆裂性腰椎骨折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讨后正中小切口前后联合内固定椎体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爆裂性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取后正中小切口前后联合内固定椎体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爆裂性腰椎骨折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自身对照比较手术前后脊柱形态、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并予1~2年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 40例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恢复95%~100%,CT扫描未见椎管内骨块残留,后凸畸形纠正率100%.所有患者予1~2年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和失效.手术前、后脊柱Cobb角[(20.1±3.3)°与(1.8±0.8)°]、伤椎后凸角[(15.2±2.9)°与(0.7±0.1)°]、伤椎前缘高度[(67.5±6.4)%与(96.4 ±1.3)%]、矢状位指数[(66.8±7.3)%与(95.6 ±2.3)%]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85、31.604、27.988、23.798,均P<0.05);手术前、后JOA总评分[(5.47±1.28)分与(23.52 ±3.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34,P<0.05),随访时与术后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小切口前后联合内固定椎体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爆裂性腰椎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常辉王元吉
关键词:脊柱骨折骨重建
第1跖骨颈部跖侧动脉分布及吻合的临床解剖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研究足底第1跖骨颈部附近的动脉吻合特点,为临床涉及该部位动脉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2侧成人足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制作血管显微解剖标本,对第1跖骨颈部跖侧的动脉分布及吻合进行观察。结果:在第1跖骨颈部跖侧,由第1跖底动脉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两支,两者与第1跖底动脉主干呈‘Y'型分布。两个支在长屈肌腱下,分别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两侧的上行支和下行支分别与各自的发起动脉又各自形成一个‘Y'型。以上三者相互联系形成立体型的"3Y吻合"。第1跖骨中远1/3交界附近,还有第1跖骨胫侧动脉自第1跖底动脉发出,该动脉也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形成第4个"Y",考虑到该处则共形成"4Y吻合"。结论:第1跖骨颈部跖侧的动脉吻合的参与血管较多,结构较复杂,本文中作者引入"3Y吻合或4Y吻合",能够较形象地描述该处的动脉结构特点。
李常辉王增涛缪博何波李桂石郝丽文
关键词:跖骨跖底动脉
腕部桡动脉变异1例被引量:4
2007年
2006年7月我们解剖时发现1例腕部桡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报道如下:
王增涛朱磊缪博李桂石李常辉郝丽文
关键词:症状病例
T形掌背动脉皮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指环形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报道应用T形掌背动脉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指环形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在掌背部设计长轴与掌背动脉平行的纵行掌背皮瓣,在掌背皮瓣的近端设计一与之相联的横行掌背皮瓣,皮瓣整体上呈“T”型。纵行掌背皮瓣的长度相当于掌指关节至手指环形创面的长度,横行掌背皮瓣的长度,略长于手指环形创面的长度。以指蹼动脉为蒂,旋转轴点在掌指关节平面,皮瓣逆行转移至手指,横行掌背皮瓣部分修复手指环形创面,纵行掌背皮瓣部分相当于横行掌背皮瓣的蒂部。结果临床应用6例,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量佳。结论T形掌背动脉皮瓣是修复手指环形创面的可行方法之一。
王增涛朱磊李常辉
关键词:掌背动脉外科皮瓣
指动脉皮支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比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7
2008年
目的:为不带指固有神经的指动脉岛状皮瓣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10侧尸体手标本,观测指掌侧固有动脉各皮支的起点、走行、外径、分布,皮支与指掌侧固有神经相对位置关系。结果:⑴在手指近节,指动脉皮支按与指固有神经的比邻关系分为2型:①外侧优势型:皮支多行经神经外侧;②均势型:行经神经内、外侧的皮支数量均等。⑵在手指中节,指动脉皮支多从指固有神经外侧穿出。⑶在手指末节,两侧指固有动脉向中央靠拢并吻合成弓,发出的皮支多经神经内侧至皮肤。结论:⑴手指中节皮支多经神经外侧发出,在此处切取皮瓣时,应将神经向内侧分出,以免损伤皮支导致皮瓣血管障碍;⑵在手指近节切取指动脉皮瓣时,指固有神经从皮瓣内侧或外侧分离出皆可,但从内侧分离相对更安全一些。
李桂石王增涛朱磊梁友李常辉郝丽文
关键词:指固有动脉指固有神经外科皮瓣皮支
新生儿雷诺氏综合征诊治分析与文献参考(附一例报告)
目的 探讨雷诺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雷诺氏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报告并分析1例新生儿雷诺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参考。结果 本例新生儿雷诺氏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寒冷刺激后出现右手全手皮肤苍白无血运,经保...
王建然林祥波李常辉王希山李从达王宾
关键词:雷诺氏综合征新生儿
内侧髌股韧带的解剖学特征和起止点足印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1.国人内侧髌股韧带的解剖特征及其起止点足印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内侧髌股韧带是限制髌骨外移的主要软组织结构,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是治疗髌骨脱位的重要手术方式。更加深入的研究内侧髌股韧带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髌骨侧和股骨侧的附着...
李常辉
关键词:内侧髌股韧带髌骨脱位解剖学特征单束重建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
王建然林祥波陈波王希山李常辉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并发症髋假体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比较微创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施行THA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前外侧入路微创组和标准后外侧入路组,各100例患者,对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评分、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12~30个月)。两组患者均无骨折、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相比平均手术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Harris评分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小、恢复快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王建然林祥波王静王代宪李从达尹纪军陈波王希山李常辉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微创
小指长展肌1例被引量:2
2006年
王增涛李桂石郝丽文缪博李常辉王英华
关键词:鱼际肌指长新鲜尸体成年男性左前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