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博华

作品数:52 被引量:174H指数:7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7篇抗体
  • 18篇肿瘤
  • 13篇人源
  • 13篇人源化
  • 11篇细胞
  • 10篇人源化抗体
  • 9篇免疫
  • 8篇抗肿瘤
  • 8篇活性
  • 7篇单克隆
  • 7篇单克隆抗体
  • 7篇淋巴
  • 7篇克隆
  • 6篇特异
  • 5篇体外
  • 5篇淋巴瘤
  • 4篇药物
  • 4篇农杆菌
  • 4篇亲和
  • 4篇免疫原性

机构

  • 52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国家工程研究...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5...

作者

  • 52篇李博华
  • 23篇郭亚军
  • 15篇王皓
  • 14篇钱卫珠
  • 14篇杨扬
  • 10篇王华菁
  • 7篇孟艳春
  • 7篇高洁
  • 7篇张汉明
  • 7篇戴建新
  • 6篇丁如贤
  • 5篇寇庚
  • 5篇许铁峰
  • 5篇张大鹏
  • 4篇赵健
  • 4篇于晓杰
  • 3篇季军捷
  • 3篇陆斌
  • 3篇邹豪
  • 3篇侯盛

传媒

  • 8篇现代免疫学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中草药
  • 2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解放军药学学...
  • 1篇生物技术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2014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0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8年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然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所以提高药物的肿瘤选择性,减少其在非靶向部位的聚集是提高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关键。减少药物对非靶向部位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并减少给药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这种治疗方法即被称为肿瘤靶向治疗。现今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高洁李博华
关键词: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纳米药物抗肿瘤药物疗效组织器官
靶向HER2和包裹PE38KDEL的PLGA纳米球能抑制高表达HER2的乳腺肿瘤的生长
目的PE毒素(绿脓杆菌外毒素)来源的免疫毒素的临床应用受限于PE毒素的毒副作用和免疫原性。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在本研究中我们拟制备一种包裹PE38KDEL(PE的一种衍生物)并且连接入源化抗HER2单克隆抗体的Fab′片段...
李博华高洁寇庚钟延强郭亚军
关键词:免疫原性毒性
文献传递
双功能VEGF受体融合蛋白突变体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为了研制出能同时阻断肿瘤血管与淋巴管生成的抗肿瘤制剂,我们设计构建了同时包含VEGFR1和VEGFR3功能域的基因工程双功能融合受体(VEGFRIg)。为了改善VEGFRIg的血浆半衰期以增强其抗肿瘤疗效,我们选择VEGFRIg的3个碱性氨基酸进行突变诱导获得了双功能受体的突变体VEGFRIgm。研究结果表明,VEGFRIgm具有与VEGFRIg相似的与VEGF-A和VEGF-C结合的能力,能有效地抑制VEGF-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C诱导的人皮肤淋巴内皮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表明,VEGFRIgm在小鼠体内的半衰期比VEGFRIg显著延长,提示其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高效抗肿瘤药物。
王韬张大鹏杨扬许静石金平钱卫珠李博华魏于全王皓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半衰期抗肿瘤活性
针对乙肝表面蛋白的双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乙肝表面抗原蛋白的双特异性抗体A<Sub>3</Sub>B<Sub>5</Sub>-BsAb,该双特异性抗体由抗体A<Sub>3</Sub>D<Sub>5</Sub>以及抗体B<Sub>5</Sub>...
李博华孟艳春王华菁杨扬于晓杰
一种适用于评价CD20抗体体内外抗肿瘤效应模型的建立
2010年
研究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建立了稳定表达不同水平人CD20分子的小鼠骨髓瘤细胞克隆:CD20高表达(NS1-CD20H)、中表达(NS1-CD20M)和低表达(NS1-CD20L)的NS-1细胞株。利用建立的CD20分子高、中、低表达的NS-1细胞系,我们初步研究了CD20分子表达水平与CD20抗体杀伤活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D20分子表达水平的提高,CD20抗体(Rituximab和2F2)的CDC和ADCC作用均相应增强。2F2抗体具有与Rituximab相似的ADCC作用。对于CD20高表达细胞,2F2抗体显示出和Rituximab相似的CDC活性。但对于CD20低表达的NS-1细胞,2F2的CDC活性远强于Rituximab。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荷有NS1-CD20L的小鼠,Rituximab不能显示出抗肿瘤活性,而2F2则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由于这两个抗体有相似的ADCC活性,实验结果提示CDC可能是CD20抗体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我们建立的不同程度表达CD20的NS-1细胞克隆可以成为一种新型的CD20抗体活性评价模型,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CD20抗体的作用机制。
刘广洛钱卫珠李博华杨扬许静王皓
关键词:CD20RITUXIMAB单克隆抗体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西妥昔单抗或贝伐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高居第三位和第四位。目前,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成为CRC治疗的新策略。西妥昔单抗是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其可竞争性阻断EGFR与配体结合,阻断细胞内下游信号转导途径,从而起到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贝伐单抗则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为靶点,特异性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组织生长和肿瘤细胞血行转移。单抗药物通过联合FOLFIRI(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伊立替康)细胞毒性化疗方案对CRC的治疗有显著疗效。本文主要对西妥昔单抗或贝伐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赵一蓉徐进郭怀祖李晶李博华
关键词:FOLFIRI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转移性结直肠癌
肝癌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触发T淋巴细胞的凋亡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研究肝癌细胞表面 Fas/ Fas L系统的变化及对其逃避机体免疫监控的影响。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 PCR检测肝癌细胞株 Hep G2、Hep3B和 PL C/ PRF/ 5 Fas和 Fas L的表达 ;观察化疗药物争光霉素诱导肝癌细胞 Fas L表达及 Fas L表达上调后的肝癌细胞触发淋巴细胞株 Jurkat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Hep G2、Hep3B和 PL C/ PRF/ 5肝癌细胞株Fas表达均阴性 ;Hep G2 Fas L m RNA的表达为阴性 ,而 Hep3B和 PL C/ PRF/ 5 Fas L m RNA的表达均阳性。经争光霉素(0 .6 mg/ m l)诱导后 ,上述肝癌细胞 Fas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而其 Fas L的表达却增加 ,与 Jurkat细胞混合孵育则触发后者发生显著性凋亡。结论 :肝癌细胞可能一方面降低或不表达 Fas而对 Fas介导的凋亡耐受 ,另一方面又增强自身 Fas L的表达以诱发与之接触的 T淋巴细胞凋亡 ,在完成免疫逃避的同时 ,可对周围的
梁云陆斌李晓冬王华菁崔贞福李博华胡慧红杨扬郭亚军刘彦君
关键词:肝肿瘤T淋巴细胞FAS/FASL系统
包裹紫杉醇和连接SM5-1单链抗体的PLGA纳米球的制备和抗肿瘤研究
目的靶向纳米药物是将包裹药物的纳米药物连接上靶向性配体制备而成一种具有靶向性的药物。靶向纳米药物可以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而且其毒副作用较小。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一种包裹紫杉醇和连接带多聚赖氨酸(polylys)的SM5-1...
王皓高洁寇庚李博华钟延强郭亚军
关键词:纳米药物紫杉醇单链抗体
文献传递
靶向VEGF双特异性抗体及其用途
本发明在Bevacizumab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B<Sub>5</Sub>E<Sub>3</Sub>基础上构建一个针对VEGF两个表位的双特异性抗体Bev‑B<Sub>5</Sub>E<Sub>3</Sub>BsAb,实...
李博华汪超孟艳春王华菁杨扬
文献传递
抗CD3人源化抗体恒定区突变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活性被引量:1
2004年
为了降低抗CD3人源化抗体hu12F6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克服首剂效应 ,构建了恒定区特定位点突变的hu12F6重链表达载体 ,将其与hu12F6的轻链表达载体共转染CHO细胞 .ELISA和RT PCR证实 ,恒定区特定位点突变的人源化抗体hu12F6m在CHO细胞中获得了表达 .竞争抑制实验证实hu12F6m具有与原鼠源抗体及hu12F6相似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增殖实验表明hu12F6m对T细胞的刺激作用明显弱于hu12F6 .实验结果为深入探讨hu12F6m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
李博华王皓杨扬陆斌王华菁张大鹏钱卫珠季军捷李晓东郭亚军
关键词:CD3人源化抗体定点突变首剂效应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