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光录

作品数:56 被引量:576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农业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7篇土壤
  • 12篇黄土高原
  • 11篇梯田
  • 9篇水土
  • 8篇织物
  • 8篇土壤侵蚀
  • 8篇PP
  • 7篇水土流失
  • 6篇雨滴
  • 6篇田坎
  • 5篇地形
  • 5篇养分
  • 5篇黄土高原南部
  • 4篇养分流
  • 4篇养分流失
  • 4篇输移
  • 4篇微地形
  • 4篇稳定性
  • 4篇小流域
  • 3篇入渗

机构

  • 47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西北林学院
  • 4篇水利部黄河水...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科技公司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绵阳市农业科...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作者

  • 55篇李光录
  • 11篇吴发启
  • 8篇刘秉正
  • 8篇魏舟
  • 6篇高霞
  • 6篇赵晓光
  • 6篇张胜利
  • 6篇杨娟
  • 5篇张腾
  • 4篇赵小风
  • 4篇姚军
  • 4篇庞小明
  • 4篇朱首军
  • 4篇付玉
  • 3篇贺敬滢
  • 3篇赵晓光
  • 3篇张桐艳
  • 3篇杨晨辉
  • 3篇任磊
  • 3篇郑腾辉

传媒

  • 10篇西北林学院学...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中国水土保持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土壤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环境科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测绘科学
  • 1篇土壤侵蚀与水...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2
  • 5篇2000
  • 2篇1997
  • 1篇1996
  • 6篇1995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南部土壤养分流失规律被引量:125
1995年
本文以定位试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机理、数量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泥沙流失是养分流失的主要方式,养分流失总量随地面坡度增大呈幂函数增加,土壤养分衰减氮素较磷素快,肥力高的土壤相对衰减快,坡度增大相对衰减慢,流失土壤的养分在坡度<12°时与坡度呈线性相关,在>12°时呈幂函数相关。土壤中锰、锌和有效硼微量元素衰减不明显。
刘秉正李光录吴发启赵晓光
关键词:水土流失养分流失黄土高原
缓坡耕地水土管理原理及配套技术研究
吴发启赵晓光王忠林朱首军张胜利李光录朱德兰王建姚军刘世海崔云鹏
该研究属水土保持学科领域,是陕西省重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示范研究”的专题之一。15年来,专题以泥河沟流域为研究基地和示范样板,就黄土高原塬面缓坡耕地水土资源管理原理及区域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技术配套问题展...
关键词: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坡耕地土壤酶流失规律
1997年
本文通过对淳化县泥河沟侵蚀试验小区土壤及流失泥沙中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坡地土壤及泥沙中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流失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酶的流失随耕地坡度增大而减小,呈指数关系变化,这种变化与耕地土壤中酶活性相一致,且流失泥沙中酶除脲酶外均高于土壤中酶活性,呈现出高肥力土壤高流失,低肥力土壤低流失的基本规律。
李光录吴发启
关键词:水土流失土壤酶活性
陕南膨胀土区夯土筑坎梯田试验
2021年
研究以典型膨胀土为对象,将膨胀土与一定比例的生石灰、水泥(2%、4%、6%和8%)拌和,保持土体含水量在22%并夯实(夯实密度1.65 g/m),采用常规土壤物理学方法,测定膨胀土梯田田坎的力学强度、崩解性和抗冲性等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生石灰、水泥添加比例的增加,膨胀土的膨胀率与膨胀力均有明显下降,当添加比例超过4%时,膨胀土的膨胀率与膨胀力降低幅度减小。2)添加2%的生石灰、水泥后,膨胀土的崩解速度最快,添加4%以上生石灰、水泥后,膨胀土的崩解速度开始逐渐降低,尤其以添加6%的生石灰和8%的水泥表现最好。3)随着生石灰、水泥添加比例的增加,膨胀土的抗冲性逐渐提高。加入2%的生石灰、水泥后,膨胀土的抗冲性大为增强,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膨胀土的抗冲性提高不显著。4)随着生石灰、水泥添加比例的增加,膨胀土的水稳性逐渐增强,当生石灰添加比例增加到8%时,膨胀土的水稳性开始降低。添加水泥、生石灰到膨胀土,能减小膨胀土的膨胀率,提高土体的抗崩解性、抗冲性和水稳性,在考虑梯田建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添加4%生石灰、6%水泥,能达到最佳膨胀土梯田筑坎的效果。
张泽瑜孙睿哲赵云龙李泽芳安妮周子皓李光录
关键词:抗冲性膨胀土
基于TM影像的半干旱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以山西省定襄县为例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更准确提取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信息,以山西省定襄县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TM影像,在主成分分析(PCA)的基础上,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纹理信息,构建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模型,提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结果表明:与最大似然法和单纯依靠纹理特征SVM分类方法相比较,基于NDVI和纹理特征的SVM分类法的分类精度有了显著提高,分类总精度达到了84.50%,Kappa系数为0.8113。研究表明,该方法对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较为理想。
卢柳叶李光录张莉张伐伐
关键词:SVMNDVI纹理特征
黄土高原南部土壤退化机理研究被引量:10
2000年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极其严重 ,这不仅导致了土壤生产力的降低 ,同时也导致了土壤的退化。本文在定位监测、室内分析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土壤的退化机理。结果表明 :土壤中 <0 0 1mm颗粒和土壤养分流失是造成黄土高原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 ,耕地土壤结构状况的恶化和土壤酶的流失使土壤退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从而成为严重制约该区经济发展障碍。
李光录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壤退化养分流失土壤结构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体系优化配置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采用优化规划的方法 ,把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视为一个系统 ,以生态、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 ,以塬 (坡 )面和沟道之间的水沙联系为纽带 ,把塬 (坡 )面工程和沟道工程统一起来 ,建立了小流域整个工程防治体系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 ,以淳化县泥河沟小流域为例对工程体系结构进行了优化配置。
张胜利李光录
关键词:黄土高原小流域优化配置
PP织物袋梯田筑坎稳定性试验与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针对陕南秦巴山区梯田垮坎严重,石坎、混凝土预制件坎等难以大面积推广的现状,探索PP织物袋筑坎的稳定性,为PP织物袋梯田田坎在不同高度、坡度和降雨强度等各因素组合影响下的构筑提供参考。【方法】以PP织物袋梯田筑坎作为研究对象,坡度设置65°~70°和70°~75° 2个处理,每个处理分有连接扣和无连接扣共4个处理,并对各个处理的田坎设置坎高1.0,1.2,1.4 m。对各处理分别在雨前和雨后进行试验,测定抗剪强度、抗滑力、抗倾覆力和土压力,然后分析各个处理的田坎稳定性。【结果】强降雨后,随着土压力的增大,PP织物袋田坎剪切强度显著增加,抗倾覆稳定系数和抗滑稳定系数显著减小;增加连接扣后抗剪切作用明显;强降雨后,在无连接扣的条件下发生剪切破坏的可能性更大,主要集中在坎高1.2~1.4 m的第2、3层;在有连接扣的条件下,田坎的剪切破坏多发生在坎高1.2~1.4 m的第3层,而且坡度越大破坏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PP织物袋田坎的坡度为65°~75°、坎高≥1.2 m时,强降雨后容易发生滑动破坏,但基本不会发生倾覆破坏。【结论】PP织物袋梯田田坎在坎高≤1.0 m、坎坡65°~75°时都是稳定的;在有连接扣的条件下,当坎高≥1.2 m、坎坡为65°~75°时,强降雨后更容易发生滑动破坏。
白振锋李光录李想张鹏鑫刘鹏高霞朱首军
关键词:梯田田坎
PP织物袋梯田效益研究
2015年
PP织物袋梯田是陕南秦巴山区一项新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定点观测试验,分析和比较了PP织物袋梯田的蓄水保土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结果表明:PP织物袋梯田与坡耕地比较,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调水保土、增产增收效益显著;与土坎和石坎梯田相比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差异不大,但节约投资效益明显。因此,PP织物袋梯田为该区低成本高效益梯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李光录刘利年张腾杨娟魏舟
关键词:梯田
秦岭火地塘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水质效应被引量:43
2007年
根据降水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空间顺序,分别对火地塘林区火地沟流域大气降水、林内雨、枯透水、支沟溪流水和流域出口径流水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变化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均有使微酸性降水pH值升高的作用,但以林冠层和森林土壤的作用最大,升幅分别为0.58和0.61;森林生态系统对NO3-、NH4+、K、PO43-均有净化作用,净化NO3-的关键阶段为沟道径流阶段,净化NH4+、K、PO34-的主要方式则为土壤吸附;森林生态系统各层次均增加Ca含量,除土壤外,也增加Mg,但Ca主要来源于土壤和岩石,Mg主要来源于岩石;降水中的Cd、Pb、Mn、Zn经过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阻减,含量分别降低了0.721μg·L-1、6.528μg·L-1、0.0128mg·L-1和1.4674mg·L-1,其中以林冠层的阻减作用最大,阻减效果分别为83%、76.7%、54%和99%。总体上,林冠层是净化水质的关键层次,其次为森林土壤。
张胜利李光录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水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