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部抗真菌药物在儿科中的应用及用药评价
- 丁翔宇刘艳辉贾晨虹李倩王磊
- 课题通过引入儿童限定日剂量(cDDD)与儿童药物利用指数(cDUI),建立了儿童深部抗真菌药物剂量合理性评价方法,由于儿童用药剂量合理性评价缺乏科学的计算方法,而cDUI方法的建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评价儿童用药剂量合理...
- 关键词:
- 关键词:药物滥用抗真菌药物
- PICU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评分系统建立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高危因素,并建立风险评分系统。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PICU中符合IFI诊断的6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按1∶1分配原则,将同期、同病区基础疾病相似的65例非IFI住院患儿纳入对照组。分析影响PICU患儿发生IF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赋值,建立IFI风险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验证该评分系统的效能。结果观察组住院天数长于对照组;留置胃管、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3 d、两种及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联用、低蛋白血症、手术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天数(OR=1.109,95%CI:1.048~1.174)、中心静脉置管(OR=38.344,95%CI:5.354~274.609)、两种及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联用(OR=6.194,95%CI:2.267~16.924)为PICU患儿发生IFI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根据独立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分别赋值,住院天数为1,中心静脉置管为36,两种及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联用为18,建立评分系统。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75(95%CI:0.816~0.934,P <0.001),cut-off值为0.615,对应临界值为28,此时敏感度为0.754,特异性为0.862。结论该评分系统效能优秀,特异性好,对于PICU早期识别IFI高危患儿具有一定的意义。
- 李倩丁翔宇贾丽丽张古英
-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儿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评分系统
- 1549例患儿莲必治注射液应用合理性分析及药物利用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莲必治注射液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合理性以及中药注射剂在儿童患者中的药物利用研究。方法:对2018年某儿童医院应用莲必治注射液的住院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药品说明书以及患儿年龄、体质量,对给药剂量、给药浓度、用药频次及溶剂选择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初步探讨中药注射剂在儿童患者中的合理评价方法。结果:最终纳入1549例患儿,合理性评分均值为5.43分;适应证合理率最低,仅为45.32%(702/1549);给药浓度均值超过规定范围(0.8~1.5 g/L),最小浓度为0.2 g/L,最大浓度达6.25 g/L。年龄方面,≤1岁患儿的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剂量(cdDUI)>1.1,而>4岁患儿的cdDUI<0.9,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儿童药物利用指数-浓度(ccDUI)均>1,尤以≤6个月为著。体质量方面,≤30 kg患儿的儿童药物利用指数(cDUI)均>1.1,而>30 kg患儿的cDUI均<0.9。结论:从年龄、体质量和平均给药剂量、药物利用指数可见,均存在低年龄或低体重患儿莲必治注射液用药量大,而高年龄或高体质量患儿用药量不足的现象,且均存在给药浓度过高的现象。因此,应加强中药注射剂在儿童中应用的合理性评价。
- 丁翔宇贾晨虹张古英李倩冯超
- 关键词:莲必治注射液合理用药
- 深部真菌感染患儿血清PCT、HBP、SAA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肝素结合蛋白(HB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儿科住院并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116例作为真菌组,另选细菌性肺炎患儿102例、体检健康儿童105例分别作为细菌组和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PCT、HBP、SAA水平,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按照预后不同将真菌感染患儿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ROC曲线分析血清PCT、HBP、SAA水平对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真菌组、细菌组患儿血清PCT、HBP、SA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真菌组患儿血清PCT、HBP、SAA水平低于细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感染患儿中生存组85例,死亡组31例。死亡组患儿血清PCT、HBP、SAA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PCT、高HBP、高SAA水平,以及肠外静脉营养、使用免疫抑制剂、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低是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血清PCT、HBP、SAA水平预测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ROC曲线,其AUC分别为0.810、0.765、0.786,PCT、HBP、SAA 3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908,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患儿血清PCT、HBP、SAA水平偏高,且对患儿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李倩丁翔宇张古英
- 关键词:深部真菌感染血清淀粉样蛋白
- 低能级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儿童泌尿系三聚氰胺结石的临床研究
- 贾建业张铁军王丽亚张东风董凤群石磊赵学强侯振洲吴涛高瑞峰李春荣樊艳辉史丽萍周云赵玺段李倩赵晓博盖荣平
- 该研究将两大热点ESWL与小儿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1、在短时间内出现的集聚型大样本量ESWL治疗过程中,积极摸索出了合理托扶患儿臀腰部配合B超定位的碎石方法,对不同月份的患儿采用了针对性优选技术参数治疗。2...
- 关键词:
- 关键词:冲击波碎石治疗
- 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300例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体外震波碎石(ESWL)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ESWL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300例,患儿年龄7个月~10岁,其中肾结石202例,输尿管结石98例。首次ESWL治疗后1周~3个月检查发现尿路梗阻或结石未排尽者再行ESWL治疗。首次ESWL治疗后3个月评定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202例肾结石患儿1次ESWL治愈169例(83.66%),2次ESWL治愈32例(15.84%),1例改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98例输尿管结石患儿1次ESWL治愈84例(85.71%),2次ESWL治愈13例(13.27%),1例改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首次ESWL治疗后3个月肾、输尿管结石治愈率分别为94.55%和98.98%,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SWL是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 贾建业张铁军王丽亚高瑞峰吴涛张东风石磊樊艳辉李春荣赵玺段盖荣平李倩
- 关键词:体外震波碎石上尿路结石儿童
-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婴幼儿鹿角形结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三聚氰胺致婴幼儿肾鹿角形结石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采用DornierCompactDeltaⅡ型碎石机ESWL治疗婴幼儿鹿角形结石22例。年龄10~36个月,平均(22.9±6.3)个月。身长68~100cm,平均(80±7.3)cm。体重7~16.5kg,平均(12.0±2.6)kg。采用超声或X线定位。冲击次数300~1500次,工作电压8~12kV。结果 22例肾结石1次治愈11例(50%),2次9例(40.45%),1例(4.54%)多发性右肾结石效果不明显改成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残石1例(4.54%)。3个月结石排净率为90.91%。所有患儿麻醉苏醒后耐受良好,无石评定时间平均24.68d。无严重并发症。20例(90.90%)术后有1~3次肉眼血尿。3例出现石街,长度1.9~4.3mm,经再次ESWL碎石成功。结论 ESWL治疗三聚氰胺致婴幼儿鹿角形结石的方法是安全的、有效的。建议身长<100cm患儿ESWL治疗时,辅助合理的托扶姿势以配合超声跟踪定位较精确,3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采用成人治疗剂量的1/8~1/6。
- 贾建业张铁军王丽亚吴涛高瑞峰董凤群侯振洲张东风石磊赵玺段李倩赵晓博盖荣平
- 关键词:碎石术肾结石婴儿
- 应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评价氟康唑在儿童用药中的合理性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建立儿童药物利用评价方法,应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children drug utilization index,cDUI)评价氟康唑在儿童用药中剂量的合理性。方法:对河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使用氟康唑的出院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按照体质量与年龄进行分组,计算cDUI。结果:按体质量分组计算,使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的患儿中,体质量<10 kg组的cDUI为0.82,表明用药剂量偏小;体质量20~30 kg组的cDUI为1.32,表明用药剂量偏大。使用氟康唑胶囊的患儿中,体质量20~30 kg组和>30 kg组的cDUI分别为0.80和0.81,表明用药剂量偏小。按年龄分组,使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的患儿中,4~8岁组和8~15岁组的cDUI分别为1.30和1.64,表明用药剂量偏大。使用氟康唑胶囊的患儿中,8~15岁组cDUI为1.42,表明用药剂量偏大。结论:cDUI在评估儿童用药剂量合理性方面有一定可行性,但现有的评价方法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 丁翔宇贾晨虹张古英李倩刘艳辉
- 关键词:氟康唑合理用药
- 普外科婴幼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与评分系统建立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普外科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评分系统。方法对2010年1月—2018年12月某儿童医院普外科诊断为IFI的82例住院患儿与同期、同病区82例基础疾病相似的非IFI住院患儿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IFI的危险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评分系统,将回归系数整数化赋值,建立评分公式,计算Z值,并绘制ROC曲线评价该评分系统的效能,根据cut-off值确定Z临界值。通过该评分系统对2019年1月—12月227例入住同病区与上述评分系统组基础疾病相似患儿进行验证,并与根据诊断标准确诊或临床诊断的阳性率进行比较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住院天数长于对照组,腹腔引流管、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机械通气>3 d、广谱抗菌药物>2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联用、低蛋白血症、糖皮质激素>7 d等指标的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患儿年龄、性别、留置胃管和/或尿管、行胃肠道手术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天数、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7 d为普外科婴幼儿IFI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分别赋值2、26、15并建立评分系统,ROC曲线的AUC=0.880(95%CI:0.825~0.935,P<0.001),cut-off值为0.700,即在Z临界值为63.5时,敏感度为0.778,特异性为0.922。验证组应用评分系统预测的阳性率与根据诊断标准确诊或临床诊断的阳性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74),Kappa=0.769,表明两种方法一致性好。应用评分系统的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981,与cut-off值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基本一致。结论该评分系统效能良好,其正确性得到验证,对于临床早期识别普外科IFI高危患儿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丁翔宇贾晨虹张古英李倩刘艳辉
-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婴幼儿普外科评分系统
-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
- 2024年
- 目的: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运用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可视化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9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178例RMPP患儿作为RMPP组;以RMPP组病例数为参考,按照1∶3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剩余MPP患儿中抽取534例作为非RMPP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住院时间、热程、热峰、入院后检测的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铁蛋白、D-二聚体(D-D)]、影像学表现(是否有胸腔积液、肺不张、肺坏死)、有无塑形分泌物和肺外表现(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高凝状态、其他脏器积液、皮疹)。采用逐步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运用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RMPP发生概率的可视化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能力;Brier评分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应用重抽样(Bootstrap=1000)进行内部验证。结果:RMPP组男91例,女87例,年龄6(5,8)岁;非RMPP组男279例,女255例,年龄6(4,8)岁,2组患儿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P=0.009),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795)。RMPP组患儿住院时间和热程均长于非RMPP组,热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RP、PCT、ESR、ALT、AST、LDH、铁蛋白和D-D均高于非RMPP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RMPP组;影像学表现有胸腔积液、肺不张、肺坏死的比例均高于非RMPP组,有塑形分泌物、肺外表现的比例均高于非RMPP组,差异均有�
- 李倩丁翔宇黄坤玲刘建华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儿童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