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内热温控式经皮骨骼肌松解治疗仪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8例背部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内热温控式经皮骨骼肌松解治疗仪行经皮骨骼肌附着点松解术,B组20例给予口服妙纳(盐酸乙哌立松片)及氙光、低频等物理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背部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结果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及7 d记录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3 d、7 d 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治疗前A组VAS评分[(4.68±0.67)分]与B组VAS评分[(4.63±0.8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在治疗后3 d、7 d VAS评分分别为(2.16±0.69)分和(1.58±0.61)分,B组则分别为(2.95±0.85)分和(2.05±0.78)分,A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热温控式经皮骨骼肌松解治疗仪行经皮骨骼肌附着点松解术治疗背部肌筋膜炎有确切疗效,且具有见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等优点。
目的:探讨不同容量对胸段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TFEI)药液扩散范围和镇痛效果的影响以及胸段TFEI用于诊断性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胸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4组,实施单次TFEI并分别注入不同容量含造影剂局麻药(A组:0.2 m L;B组:0.5 m L;C组:1.0 m L;D组:2 m L),CT扫描并观察造影剂在硬膜外向头侧、尾侧及总扩散节段,造影剂在椎间孔、同侧椎旁间隙、同侧及对侧硬膜外间隙扩散情况,判断是否为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评估注射前、注射后30分钟及24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头侧和尾侧扩散节段以及总扩散节段数,D组最多,A组最少(P<0.05);C组、D组造影剂扩散≥3个节段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C组、D组病例造影剂扩散至同侧椎旁间隙和对侧硬膜外间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仅A组37.1%的病例实现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其余各组均无选择性阻滞病例。注射后30分钟,C、D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注射后24小时,D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结论:胸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患者TFEI药液扩散范围随注射容量的增加而扩大,且在硬膜外倾向于头侧扩散,2 m L容量单次TFEI可阻滞3个以上的神经节段,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胸段TFEI行诊断性阻滞的可行性较差。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TOLF)是造成胸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的主要疾病,高达51%因胸段脊髓压迫需要手术的病人与黄韧带骨化相关[1],其特征为胸椎黄韧带的异位骨化。TOLF以东亚地区多见[2],国内人群发病率为3.8%~63.9%[3~5]。主要症状为胸背部疼痛、胸部束带感、下肢麻木、乏力,严重时可出现步态异常、下肢痉挛性瘫痪等。若病人出现脊髓压迫症状,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建议早期行减压手术治疗[2,6]。开放性手术是目前治疗TOLF的主流,但是创伤大、费用高、恢复时间长。随着脊柱内镜技术的成熟,采用脊柱内镜手术是治疗TOLF的一个发展方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我科在CT引导下经皮后路脊柱内镜治疗TOLF 6例,取得明显的疗效,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