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光伟

作品数:23 被引量:9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理学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7篇加氢
  • 8篇加氢脱硫
  • 7篇催化剂
  • 6篇催化
  • 5篇裂化
  • 4篇深度加氢
  • 4篇深度加氢脱硫
  • 4篇孔容
  • 4篇MCM-41
  • 3篇加氢裂化
  • 3篇MO
  • 2篇深度加氢脱硫...
  • 2篇酸度
  • 2篇脱氮
  • 2篇平均孔径
  • 2篇脱金属
  • 2篇脱硫催化剂
  • 2篇无定形
  • 2篇裂化催化剂
  • 2篇裂化反应

机构

  • 15篇抚顺石油化工...
  • 7篇大连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石化
  • 5篇中国石化催化...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23篇曹光伟
  • 10篇任靖
  • 7篇王安杰
  • 7篇胡永康
  • 3篇赵琰
  • 3篇魏登凌
  • 3篇佟明海
  • 2篇李翔
  • 2篇王继峰
  • 2篇何金海
  • 2篇罗锡辉
  • 2篇李顺新
  • 1篇肖太顺
  • 1篇陈松
  • 1篇凌凤香
  • 1篇李振华
  • 1篇郭振洪
  • 1篇李沂濛
  • 1篇刘昶
  • 1篇文建军

传媒

  • 3篇辽宁化工
  • 3篇石油学报(石...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石油炼制与化...
  • 1篇工业催化
  • 1篇分子催化
  • 1篇Chines...
  • 1篇石油化工高等...
  • 1篇石油化工
  • 1篇中外能源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8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喹啉对Ni-Mo催化剂HDS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考察了喹啉存在时Ni-Mo/MCM-41、Ni-Mo/MCM-41-Y(C)和Ni-Mo/MCM-41-Y(M)催化剂对二苯并噻吩(DBT)的加氢脱硫(HDS)活性,研究了载体孔道及酸性位的分布对催化剂耐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喹啉对DBT加氢脱硫的加氢反应路径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氢解反应路径没有抑制作用。喹啉对DBT加氢脱硫的氢解反应和加氢反应路径的不同作用,表明DBT在Ni-Mo催化剂上进行HDS时氢解反应和加氢反应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活性位。孔道结构和酸性位的分布不同的Ni-Mo/MCM-41-Y(M)催化剂的耐氮能力弱于Ni-Mo/MCM-41-Y(C)催化剂,表明载体的孔道结构和酸性位的分布对催化剂的耐氮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邵为谠任靖曹光伟王安杰胡永康
关键词:喹啉加氢脱硫
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Ⅰ.MoNiP/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助剂的作用被引量:50
2001年
采用专利方法制备出一种新型的γ Al2 O3 ,并以其为载体 ,制备出加氢处理催化剂MoNiP/Al2 O3 .用PAS CA ,XPS ,DRS ,TPR和微型反应色谱等技术对γ Al2 O3 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Ni和P两种助剂的作用 .结果表明 ,γ Al2 O3 具有较大的孔径 ,集中的孔分布和较高的机械强度 ;活性金属Mo在γ Al2 O3 表面上的化学分散量(分散阈值 )可达 5 0 4~ 5 82 μmol/m2 .因而特别适合用作高活性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载体 .引入的Ni主要是同Mo/Al2 O3 催化剂表面上较稳定的金属 载体相互作用复合物反应 ,并生成类NiMoO4 化合物 ;在MoNi/Al2 O3 催化剂中引入P ,有利于抑制四面体配位结构的物种Mo[T],增加八面体配位结构的物种Mo[O],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加氢处理活性 .助剂Ni和P的最佳含量分别为w(Ni) =4 0 %和w(P) =2 6 % .
曹光伟罗锡辉刘振华何金海
关键词:加氢处理催化剂金属载体助剂催化活性
一种无定形硅铝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酸度、高比表面的大孔无定形硅铝,其氧化硅含量为10—50w%,比表面350—600m<Sup>2</Sup>/g,孔容0.8—1.5ml/g,红外酸度0.25—0.55mmol/g。该无定形硅铝不仅具有裂...
陈松曹光伟李廷钰
文献传递
MCM-41-HY复合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深度加氢脱硫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6年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包覆型MCM-41-HY复合分子筛.采用XRD、N2气吸附和S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CM-41-HY复合分子筛和MCM-41与H型Y沸石(HY)的机械混合物明显不同,在复合分子筛MCM-41-HY中,中孔相MCM-41附晶生长在HY沸石上,将HY包覆起来.以二苯并噻吩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该材料担载NiMo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结果表明,MCM-41-HY复合分子筛与MCM-41和HY的机械混合物担载NiMo催化剂的加氢脱硫(HDS)活性相当,但MCM-41-HY复合分子筛担载NiMo催化剂的裂化活性较低.其裂化活性不同的原因在于其载体孔道结构和酸性位的分布不同.
任靖王安杰李翔曹光伟鲁墨弘胡永康
关键词:复合分子筛MCM-41HY沸石
统计方法在渣油加氢催化剂生产中的应用
2003年
统计技术是研究事物变异性及其规律的方法。在催化剂的生产过程中 ,通过分析检测 ,应用统计技术来优化工艺参数 ,实现产品的质量控制。
郭振洪肖太顺李顺新曹光伟
关键词:渣油加氢催化剂工艺参数
H_2S对Ni-Mo催化剂HDS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考察了H2S存在时Ni-Mo/MCM-41、Ni-Mo/MCM-41-Y(M)和Ni-Mo/MCM-41-Y(C)催化剂的加氢脱硫(HDS)活性,研究了载体孔道及酸性位的分布对催化剂耐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2S对DBT的HDS反应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H2S对DBT的HDS反应的氢解(DDS)反应和加氢(HYD)反应路径的抑制程度不同,表明DBT在Ni-Mo催化剂上HDS反应时DDS反应和HYD反应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活性位上。Ni-Mo/MCM-41-Y(M)催化剂的耐硫能力强于Ni-Mo/MCM-41-Y(C)催化剂,表明载体的孔道结构和酸性位的分布对催化剂的耐硫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任靖曹光伟王安杰胡永康
关键词:H2S耐硫
MCM-41-ZSM-5复合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在深度加氢脱硫中的应用
<正>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表明[1],在MCM-41中引入25wt%ZSM-5明显提高了Ni-Mo催化剂的HDS活性;但也增加了催化剂的裂化活性,使得许多产物裂化为小分子,降低了液收。为了克服
曹光伟任靖王安杰
关键词:复合分子筛孔结构脱硫
文献传递
催化剂工业制备过程中减少NO_x排放的研究
2015年
以醋酸代替硝酸作为胶溶剂制备催化剂载体,考察了不同酸对催化剂载体性质的影响;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醋酸可以代替硝酸作为胶溶剂制备催化剂载体。另外,在配制催化剂的浸渍液时添加尿素,考察了尿素浓度、浸渍时间、浸渍温度对催化剂物化性质及焙烧尾气浓度的影响,发现最佳制备条件为尿素浓度12 wt%,浸渍温度25℃,浸渍时间1 h。研究发现的环保型催化剂制备方法,既减少了NOx的排放,又无其他废气排放。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无三废污染等优点。
任靖曹光伟李卓胡永康
关键词:环保型催化剂
以SBA-15为载体担载Ni-Mo制备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被引量:8
2008年
以TEOS为硅源、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SBA-15,用XRD、N2吸附、HRTEM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以SBA-15作载体,担载Ni-Mo制备了深度加氢脱硫(HDS)催化剂,在高压固定床反应器上以二苯并噻吩(D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以SBA-15作载体的催化剂对DBT和4,6-DMDBT的HDS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SBA-15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均匀的孔径。SBA-15担载Ni-Mo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其中Ni/Mo原子比为0.25时,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最高。
任靖曹光伟王安杰胡永康
关键词:SBA-15深度加氢脱硫
核壳复合材料Y-SiO_2与ZSM-5-SiO_2的工业放大制备及其表征
2015年
考察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核壳复合材料Y-SiO2和ZSM-5-SiO2的工业放大过程,并采用XRD、N2吸附-脱附、SEM和TEM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SEM和TEM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核壳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特征,且壳层结构连接紧密。试验结果表明,在核壳复合材料的放大过程中,采用机械搅拌的混合方式可实现核壳复合材料的工业制备,搅拌转速对其物化性质没有影响。制备的两种核壳复合材料的BET比表面积、外比表面积及孔体积均达到指标要求,两个批次的Y-SiO2试样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866 m2/g和872 m2/g,外比表面积分别为262 m2/g和277 m2/g,孔体积均大于0.40m L/g;两个批次的ZSM-5-SiO2试样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426 m2/g和418 m2/g,外比表面积分别为222 m2/g和217 m2/g,孔体积均大于0.20 m L/g。两种核壳复合材料的工业放大试验过程的重复性好,可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任靖秦波杜艳泽曹光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