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积年

作品数:61 被引量:1,684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6篇生物学
  • 12篇理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8篇多糖
  • 10篇纯化
  • 8篇分离纯化
  • 7篇化学结构
  • 6篇色谱
  • 6篇糖类
  • 6篇中药
  • 5篇活性
  • 4篇子实
  • 4篇子实体
  • 4篇免疫
  • 4篇猴头
  • 4篇猴头菇
  • 3篇多糖成分
  • 3篇多糖组分
  • 3篇药物
  • 3篇液相
  • 3篇液相色谱
  • 3篇色谱法
  • 3篇糖组分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重庆邮电学院
  • 1篇湖南医药工业...

作者

  • 56篇方积年
  • 9篇董群
  • 6篇董群
  • 5篇王顺春
  • 5篇丁侃
  • 5篇鲍幸峰
  • 4篇贾联盟
  • 3篇刘翠平
  • 3篇郑芸
  • 3篇王雪松
  • 3篇王展
  • 3篇魏远安
  • 2篇张志花
  • 2篇刘柳
  • 2篇何宗玉
  • 2篇郑芸
  • 2篇冯怡
  • 2篇张劲松
  • 2篇王雪松
  • 2篇段金友

传媒

  • 10篇药学学报
  • 7篇中草药
  • 6篇中国药学杂志
  • 5篇分析化学
  • 4篇天然产物研究...
  • 4篇色谱
  • 3篇Acta B...
  • 3篇第八届全国复...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食品与药品
  • 1篇微量元素与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化学通报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成药
  • 1篇食用菌学报
  • 1篇Chines...
  • 1篇全国首届海洋...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11篇2004
  • 3篇2002
  • 9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9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菟丝子多糖H3的研究被引量:21
2001年
目的 研究从中药菟丝子 (CuscutachinensisLam .)种子中提取分离所得的酸性纯多糖H3的结构特征。方法 利用化学方法 (糖组分分析、甲基化分析、糖醛酸还原和部分酸水解等 )和光谱分析方法 (1HNMR谱、13CNMR谱、IR谱等 )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 H3的分子量大于 1 0× 10 6,糖组分分析显示其是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的 ,甲基化分析 ,部分酸水解和NMR光谱分析进一步揭示H3分子中各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及次序。结论 H3为一多分枝的结构复杂的杂多糖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王展方积年
关键词:菟丝子核磁共振光谱甲基化分析中药
云芝糖肽在高效液相凝胶柱上色谱行为的研究被引量:15
1997年
用高效波相凝胶柱测定了云芝糖肽(PSP)主要组分的分子量,发现分子量随着流动相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离子浓度越小,分子量越大。结果表明,以已知分子量的多糖Dextran作标准测得的云艺糖肽的分子量只是一个相对值,但在流动相离子浓度一定情况下仍可作为质量控制的一个指标。
张志花杨晓彤方积年
关键词:云芝糖肽糖肽分子量高效液相色谱
柿叶多糖的化学结构和免疫抑制活性的研究
从柿叶的热水初提物中获得一果胶多糖级分,DL-4OAC-1。通过结合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和部分酸水解等化学方法,以及1H NMR、13C NMR和ESIMS光谱学方法闸明了其结构特性。该多糖主链骨架由2-连接的鼠李糖和4...
段金友方积年
文献传递
石见穿中两个酸性多糖的化学研究被引量:39
2004年
目的 研究石见穿 Salvia chinensis全草中的多糖组份。方法 采用 DEAE-纤维素柱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进行分离纯化 ,化学和光谱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 分别从石见穿水提取物和稀碱提取物中分得 2个均一多糖组份 SC5和 SC6 ,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4 .8× 10 4和 >1.0× 10 6 ,二者均为结构复杂的酸性多糖组份。结论 SC5和 SC6都是首次从该植物分得的酸性杂多糖。
刘翠平王雪松方积年
关键词:多糖
山豆根多糖的性质和化学组成被引量:36
2001年
目的 研究山豆根中各种水溶性多糖的性质、组成和类型。方法 山豆根脱脂后 ,用热水 ,1mol·L-1NaOH ,2 .5mol·L-1NaOH依次进行提取 ,分离纯化 ,进行组成分析和性质测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 8种均一的多糖 :山豆根水提多糖SSa 1,SSa 2 ,SSa 3,SSa 4,山豆根碱提多糖SSb 1FA ,SSb 2 ,SSb 3和SSc 1,根据组成和性质 ,它们分属于 5种结构类型。结论 山豆根中的可溶性多糖包括 :淀粉、类淀粉、半纤维素、果胶 ,其中淀粉的含量最多 。
董群方积年
关键词:山豆根多糖化学组成中药
多糖类药物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59
1999年
从迁移、检测和应用3方面综述了多糖药物毛细管电泳在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
丁侃方积年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多糖类药物
麦冬多糖MDG-1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被引量:54
2005年
目的分离纯化麦冬多糖抗心肌缺血的活性部位,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均一的组分 MDG-1,并进行结构分析。方法水提醇沉得麦冬粗多糖,超滤后经 DEAE Sepharose FF 柱和 Sephadex G25柱色谱纯化后得 MDG-1。经完全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 降解、甲基化分析、~1H NMR 及^(13)C NMR 等研究分析 MDG-1的化学结构。结果和结论MDG-1为β-D-果聚糖,易溶于水,数均分子量(M_n)为3400,重均分子量(M_w)为4800,峰尖分子量(M_p)为5000,以2→1连接的呋喃型果糖为主,平均每2.8个主链残基上有一个 Fruf(2→6)Fruf(2→分支)。该多糖还含有微量葡萄糖(果糖:葡萄糖=35:1),可能连接在多糖的还原端。
徐德生冯怡林晓邓海林方积年董群
关键词:麦冬多糖
女儿茶多糖NLC-A的分离纯化及化学结构被引量:6
1989年
女儿茶为民间常用中草药。经水提取,去蛋白及小分子杂质得到女儿茶多糖(NLC-A)粗制品。再经Cellex D,Sepharose 6B和Sephadex G-100相继柱层析,得到均一组分NLC-A,分子量为1.2×104,NLC-A经全水解,甲基化反应,过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KI-I2反应和IR证明其结构为以α(1→4)-D-葡萄糖为主链,并在o-6位有分枝的葡聚糖。
焦佩玉方积年
关键词:女儿茶葡聚糖
菊花多糖的研究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经95%乙醇脱脂,沸水提取,透析,80%乙醇沉淀,无水乙醇和丙酮依次洗涤,真空干燥,得到水提粗多糖CMA。CMA用Sevag法脱蛋白后,经DEAE纤维素柱纯化,分别...
郑芸方积年
文献传递
An Antioxidant Acidic Polysaccharide from Cuscuta chinensis被引量:12
2001年
An acidic polysaccharide, H2, was isolated from the alkali-extract CHC of seeds of Cuscuta chinensis Lam. with the molecular weight more than 1.0 x 10(6). 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studies led to th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as follows: the backbone chain consists of 1, 6-linked-beta -D Galp, 1,4-linked-X -D Galp, 1,4-linked-beta -D GalA and 1,2- or 1,4-linked-beta -L Rhap having branching points at position O-3 of some 1,6-linked-beta -D Galp residues (one among eight) and O-4 or O-2 of 1,2- or 1,4-linked-beta -L Rhap residues to terminal beta -D-galactopyranose. The side chains composed of terminal Galp, 1,6-linked-beta -D Galp, 1,4-linked beta -D Galp and 1,3,6-linked-beta -D Galp also linked at position O-3 of 1,6-linked-beta -D Galp residues in the backbone chain. beta -L-arabinofuranosyl and terminal beta -L-rhamnopyranosyl residues existed in the periphery of this polysaccharide linked to O-3 of 1,6-linked-beta -D Galp residues in the backbone chain and the side chains. The polysaccharide H2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survival rate of PC12 cells indicating that it had protective effects against H2O2 insult.
王展方积年
关键词:POLYSACCHARIDES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