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熹
- 作品数:44 被引量:134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 对大众化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理性思考
- 2006年
-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已逐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也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那么,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如何理解高等教育质量?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怎样确保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 康琼方熹李慧勤
-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质量观
- 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略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被引量:20
- 2007年
-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是提高组织生存和发展能力至关重要的因素。高校人事工作目前存在诸多弊端,改革迫在眉睫。本文试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分析入手,探讨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 刘伟方熹
-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建构与价值指向被引量:1
- 2019年
- 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主旨之一就是复兴先秦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并在中西印哲学比较中凸显了儒家人生伦理的圆融品质和跨越时空的独特价值与精神气质。梁漱溟把宇宙生命作为思考人生伦理的起点,以人“性本善”作为价值理论的前提,在直觉的指引下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尚情无我的伦理价值社会,并对伦理本位主义作出了自己的独特阐释与评价。开掘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并予以创造性转换,有助于当代中国新型人生伦理思想的建构与弘扬。
- 方熹
- 论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双向诉求被引量:3
- 2018年
- "规范教化"和"德性涵养"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它们各具不同的内涵、特征和不足。新时代道德教育已经形成"规范"或"德性"取向的差异性评判,这两种取向的道德教育范式各司其职于不同的领域,它们致德路径的终极目标完全一致,并非本质意义上的相互对立。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既要实现规范教化这一应然诉求,又要确保德性涵养这一实然诉求,最终道德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从而真正培养出道德之人和智慧之人。
- 方熹朱辉进
- 关键词:道德教育
- 现代高校“以人为本”管理之探究被引量:2
- 2007年
- “以人为本”是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是高校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源泉,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高校管理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理解“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出发,阐明现代高校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必然性,并提出几点思考。
- 方熹魏峻峰娄星
- 关键词:高校管理
- 西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当代价值检视
- 2017年
- 当代社会对理性和规则的过度张扬,导致了德性伦理的边缘化,道德难题的不断涌现致使学界重新审视德性伦理学的复兴。本文基于对当代社会道德状况的体认、对现代伦理话语和谐的重整以及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这三个方面展开粗浅的探释,尝试检视西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当代价值。
- 方熹方如萍
- 关键词:德性伦理学道德建设
- “3+1”中泰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
- 2012年
- 当前,对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云南省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体现,是推进"桥头堡"战略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急需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本文结合云南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情况,具体阐述了对外汉语本科教学"3+1"中泰合作模式的内涵、特点和成效,并就如何促进我校中泰合作办学科学发展提出了4点思考。
- 吴雁江方熹
- 关键词:云南高校
- 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工作探索
- 2006年
-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要培养出更多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搞好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目前,进一步搞好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的必然要求。本文就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作些粗浅的探讨,初步提出建设性建议与对策,以期拓展我们的工作思路。
- 刘伟方熹
- 关键词:人事管理
-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
- 在科学统筹高等教育事业问题上,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基础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集中表现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结构与高等教育形式、科类、层次、布局等子结构的冲突,...
- 方熹
- 关键词:云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结构
- 文献传递
- 从“本体论”到“伦理学”:西方形而上学的本真转向
- 2014年
- 生存实践性的主题意识在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上占有自身的"席位"。要真正理解"后形而上学"的深层根据,必须置越于纯粹理论话语的圈子,从"实体思维"转向"实践伦理思维"的界面,看到后形而上学的理论命运与人生存命运之间的内在生存的隐喻关涉,而非单一的在某一限定的维度里进行单一形式的逻辑思辨或置界、越界,这才是后形而上学生存的旨趣,同时也是伦理学维度在其"晦蔽""去蔽"后的"敞亮"。
- 方熹朱必法
- 关键词:形而上学本体论存在论伦理学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