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晶
-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缺血及rt-PA再灌注后脑水肿形成
- 2002年
- 缺血性脑卒中在老龄化社会中发病率日益增高,而对超早期患者选择溶栓治疗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手段.但在临床中发现,脑水肿仍然是使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以下对缺血性脑水肿和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的机制分别综述.
- 方晶胡钧培
- 关键词:脑缺血脑水肿再灌注RT-PA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
- <正> 目的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在老龄化社会中越来越高,其发病多由于动脉血栓形成所致,涉及血管、凝血因子、抗凝系统及纤溶系统方面因素。本文集中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改变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旨在研究血浆纤溶活性变...
- 胡钧培方晶窦红菊王学锋王鸿利
- 文献传递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亚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及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最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两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P<0.001)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P<0.05)、糖尿病(P<0.05)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更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预测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严为宏方晶沈仙娣李威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LOGISTIC回归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偏头痛中的应用和研究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脑干反应测听仪(NGT-Ⅱ型)对18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BAEP测定,其中发作期49例,间歇期131例,并与256例正常人的BAEP对照.结果 偏头痛患者中BAEP的异常者为95例,占52.8%,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发作期检查者49例,其中40例异常,占81.6%,异常率明显高于间歇期.结论 偏头痛的BAEP的异常率明显增高,尤其在发作期,BAEP可作为偏头痛的辅助检查之一.
- 周翠娟董幼镕陆勤方晶金嘉翔张建秋
- 关键词:偏头痛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
- 2003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改变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38例脑梗死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进行检测,并观察梗死体积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PAI-1和PA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PA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梗死体积较大的患者PAP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1的水平异常,既提示了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又可能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浆PAP的升高则反映了纤溶系统被激活的程度,其临床检测有助于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溶栓和抗凝等治疗。
- 胡钧培方晶窦红菊王学锋王鸿利
- 关键词:急性期血浆纤溶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 脑梗死患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在脑梗死 (C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 3 8例CI患者在发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 ,并比较不同梗死灶体积上述细胞因子血清水平的变化。结果 :CI患者急性期的血清IL 6水平均较亚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TNF α水平急性期比对照组升高 (P <0 .0 5 )而与亚急性期、恢复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中、大梗死体积组的急性期TNF α水平比小体积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IL 6水平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细胞因子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
- 胡钧培窦红菊方晶邹丽芳庄衍
- 关键词:脑梗死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ELISA发病机制
- 脑梗死急性期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变化与内皮细胞损伤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为探讨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病理生理变化,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antiplasmincomplexes,PAP)水平进行测定。方法:设立脑梗死组(n=48)和对照组(n=44),前组按梗死体积不同分为较大体积梗死亚组和腔隙性梗死亚组,分别测定急性期血浆TM,PAP水平。检测法为ELISA法。结果:脑梗死组TM为(3.98±0.86)μg/L,PAP为(474.30±191.54)μg/L,较对照组(3.51±0.32),(345.11±174.20)μg/L,明显升高(t=2.954,2.901,P<0.05)。较大体积梗死患者PAP为(553.9±148.63)μg/L,较腔隙梗死组(364.78±115.52)μg/L显著升高(t=4.239,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TM的水平升高,反映局部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严重,可根据PAP水平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
- 沈仙娣方晶严为宏
-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内皮细胞损伤
- 头晕、乏力、气促、浮肿
- 1999年
- 方晶庄衍胡钧培
- 关键词:头晕乏力气促浮肿贫血病例讨论
- 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评分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脑梗死的不同时期,监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2-07/2003-02收治脑梗死患者28例,发病24h内入院,在脑梗死发病的不同时期测定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21例比较,检验该因子与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非参数统计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IL-6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不同梗死体积组之间无差异。脑梗死急性期IL-6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有相关性(r=0.43425,0.6173,P<0.05),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无相关性(r=0.2587,0.1225,0.18353,-0.0279,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相关。
- 方晶严为宏沈仙娣李威
- 关键词:脑梗死血清白细胞介素6神经功能急性期
- 脑梗死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a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活性和PAI-14G/5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发色底物法和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脑梗死患者52例(2001-06/2002-12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和3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AI-1活性和PAI-14G/5G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PAI-14G/4G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25/52)和23%(7/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PAI-1活性分别为(10.77±0.80)和(10.05±0.86)kU/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8622,P<0.001);PAI-1活性与PAI-14G/5G基因型及血糖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提示PAI-14G/4G基因型及PAI-1活性增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严为宏方晶沈仙娣李威胡钧培
- 关键词: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