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冰兰

作品数:8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角膜
  • 6篇角膜塑形
  • 6篇角膜塑形镜
  • 3篇屈光
  • 3篇近视
  • 2篇屈光度
  • 1篇对眼
  • 1篇眼轴
  • 1篇眼轴长
  • 1篇眼轴长度
  • 1篇有效性
  • 1篇少年
  • 1篇塑形术
  • 1篇托品酰胺
  • 1篇配戴
  • 1篇青少年
  • 1篇屈光回退
  • 1篇屈光力
  • 1篇屈光状态
  • 1篇睫状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方冰兰
  • 5篇杨晓
  • 5篇王化荣
  • 3篇翟洲
  • 2篇曾骏文
  • 2篇崔冬梅
  • 2篇戴祖优
  • 1篇肖满意
  • 1篇马薇
  • 1篇李丽
  • 1篇魏玲
  • 1篇瞿小妹
  • 1篇赖欣婕
  • 1篇陈翔
  • 1篇沈晔
  • 1篇刘陇黔
  • 1篇周佳奇
  • 1篇蓝方方
  • 1篇林智
  • 1篇李超宇

传媒

  • 2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眼科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停戴角膜塑形镜后屈光状态和角膜地形的变化
杨晓曾骏文王化荣方冰兰崔冬梅
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中央和周边角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观察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中央和周边角膜厚度的变化。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03例(197眼)近视患者,平均年龄(19.0±7.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25±0.91)D。方法过夜戴角膜塑形镜,采用眼前段分析仪(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后1天、1个月和3个月角膜中央和距中央半径1、2、3、4 mm处角膜厚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中央角膜屈光力的变化。主要指标角膜厚度、等效球镜度、中央角膜屈光力。结果戴镜3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减少(-3.01±0.09)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3个月后角膜中央屈光力减少(2.40±0.1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1天不同位点角膜厚度均增厚,中央区、半径1 mm、2 mm、3 mm、4 mm处角膜分别增厚(5.90±3.69)μm、(7.54±3.73)μm、(10.52±3.91)μm、(11.76±4.23)μm、(9.33±4.93)μm。戴镜1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厚度分别减少(-4.18±3.68)μm、(-0.50±3.73)μm;半径2、3、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6.39±3.91)μm、(9.57±4.22)μm、(2.00±5.05)μm;戴镜3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减少(-6.61±3.67)μm、(-3.67±3.72)μm,半径2、3、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3.05±3.90)μm、(6.42±4.21)μm、(5.63±4.94)μm。除半径4 mm位点以外,其他各角膜位点在不同配戴时间的角膜厚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央角膜厚度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快于周边角膜厚度(P=0.00)。结论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不同位点厚度的变化与角膜形状改变一致,中央角膜变薄,从旁中央半径2 mm开始角膜增厚。
翟洲杨晓王化荣方冰兰戴祖优魏玲
关键词:近视眼角膜塑形镜角膜厚度
停戴角膜塑形镜后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杨晓曾骏文王化荣方冰兰
托品酰胺滴眼液对眼睫状肌麻痹效果的客观观察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通过客观观察托品酰胺滴眼液的睫状肌麻痹效果,尝试对临床上如何更科学地使用托品酰胺滴眼液进行验光检查作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方法利用移近法、负镜法、"Shin-Nippon Auto-Refractor"三种主客观方法测量21例(42眼)受试者在滴用托品酰胺后的调节幅度变化情况,分析托品酰胺的睫状肌麻痹效果和药效动力学。结果使用客观测量方法评价托品酰胺的药效动力学时,最佳睫状肌麻痹效果在第一次滴药后第45分钟出现残余调节M=(0.40±0.26)D,在同一时间用移近法所得的平均残余调节M=(1.80±0.60)D,负镜法所得的平均残余调节M=(1.62±0.42)D,三种方法测量残余调节的结果显示主观与客观测量方法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0.5%托品酰胺滴眼液是一种有效的睫状肌麻痹剂,适合正常人群(含轻度近视)眼科屈光检查时使用,同时应注意主观调节检查的缺陷,尽量使用客观检查结果作为科研依据。
陈翔林智赖欣婕方冰兰李超宇李丽
关键词:托品酰胺睫状肌麻痹
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18
2020年
目的:评价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年龄≥8岁的双眼近视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配戴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进行随访,评估裸眼远视力、屈光度、角膜K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镜片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眼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291例受试者完成初次配戴,试验组143例,对照组148例。配戴后各随访时间点,2组左、右眼LogMAR裸眼远视力、屈光度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左、右眼角膜平坦K值及右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配戴后1 d、9个月以外,其余随访时间点,2组左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6个月、1年时,2组左、右眼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1年时,2组角膜塑形镜配适状态和镜片状态均良好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与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2种角膜塑形镜疗效一致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姜珺瞿小妹杨晓沈晔肖满意刘陇黔蓝方方周佳奇方冰兰马薇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非球面有效性安全性
停戴角膜塑形镜后屈光度及角膜屈光力回退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短期停戴角膜塑形镜后屈光度及角膜屈光力回退率。方法自身对照研究。36例(69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效果稳定,复查时在摘镜后即时、摘镜10h、摘镜24h观察停戴镜片后的改变。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主观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已被矫正的屈光度分为3组:〉-4.50D组,-3.12--4.50 D组,-0.12--3.00D组。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摘镜后不同时间点各参数均逐渐回退。摘镜10h及摘镜24h,裸眼视力(10gMAR)分别回退0.09-0.20(回退率为11%)和0.30±0.24(回退率为36%)。等效球镜度分别回退(0.25±0.74)D(回退率为8%)和(1.15±1.05)D(回退率为36%),角膜平均屈光力(simK)分别回退(0.00±0.85)D(回退率0%)和(0.62±0.68)D(回退率为46%)。不同组别回退速度不同,配戴前屈光度越高,停戴后回退的速度越快。结论摘镜后白天10h屈光度及角膜屈光力可保持相对稳定,停戴24h后回退明显,且配戴前屈光度越高,回退的速度越快。
杨晓王化荣翟洲方冰兰魏玲戴祖优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屈光回退角膜曲率
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低中高度近视发展的效果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治疗青少年轻度、中度及高度近视的效果差异。【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54例(107眼)青少年近视患者,平均年龄(11.6±2.4)岁,按患者戴镜前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51眼,-0.75^-3.00 D)、中度近视组(36眼,-3.25^-5.00 D)及高度近视组(20眼,-5.25^-9.00 D)。观察配戴前1天及配戴1年后3组内及组间等效球镜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眼轴变化。【结果】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基线平均等效球镜度(D)分别为-2.15±0.63、-4.20±0.54和-6.63±1.18;三组基线眼轴(mm)分别为24.50±0.66、25.16±0.65及26.35±0.87。三组患者基线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中央角膜K值、平K值及陡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戴镜1年后3组眼轴增长值(mm)分别为0.22±0.27、0.09±0.22和0.02±0.22;其中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相比,组间眼轴增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0.008),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两组间眼轴增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35)。三组戴镜1年后等效球镜度显著下降,3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01),低度近视组与中度、高度近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1年前后3组中央角膜K值、平K值、陡K值均明显变平坦,组内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01)。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及角膜直径1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高度近视者采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作用较低度近视更优。角膜曲率改变的量可能是影响OK镜近视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姚卫兰崔冬梅李周越翟洲王化荣方冰兰杨晓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近视眼轴长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