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涛

作品数:109 被引量:56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40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0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1篇地壳
  • 30篇地震
  • 15篇射线追踪
  • 12篇地壳速度
  • 12篇地壳速度结构
  • 12篇成矿
  • 11篇地震波
  • 11篇震波
  • 11篇青藏高原
  • 10篇地壳结构
  • 8篇地幔
  • 8篇矿带
  • 8篇反演
  • 8篇波场
  • 8篇成矿带
  • 7篇青藏
  • 6篇人工源
  • 6篇接收函数
  • 6篇波速
  • 6篇长江中下游成...

机构

  • 96篇中国科学院
  • 4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6篇中国科学技术...
  • 1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3篇桂林理工大学
  • 6篇成都理工大学
  • 6篇中国地震局
  • 3篇福建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滨州学院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中国石化

作者

  • 108篇徐涛
  • 31篇白志明
  • 24篇滕吉文
  • 23篇徐涛
  • 18篇张忠杰
  • 15篇田小波
  • 12篇刘有山
  • 9篇徐果明
  • 9篇陈赟
  • 9篇吕庆田
  • 9篇张智
  • 7篇邓阳凡
  • 7篇梁晓峰
  • 7篇张明辉
  • 6篇张中杰
  • 6篇艾印双
  • 6篇张晰
  • 5篇刘永霞
  • 5篇高尔根
  • 5篇武振波

传媒

  • 28篇地球物理学报
  • 12篇地球物理学进...
  • 5篇中国科学:地...
  • 4篇岩石学报
  • 3篇2014年中...
  • 2篇石油地球物理...
  • 2篇地球与行星物...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地震科学进展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5中国...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7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1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14篇2015
  • 19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分频波形拟合方法的鲁甸MS6.5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2014年鲁甸MS6.5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孕震机理和动力学成因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由于目前的反演主要采用单一的反演方法进行处理,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使得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机理等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近震波形求解震源机制解的gCAP(general Cut And Paste)方法和全波形拟合方法,分别反演了鲁甸地震主震及其9次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此评价近震数据反演震源机制解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结果表明数据方位角覆盖对gCAP解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针对全波形拟合方法反演过程中,低频信号稳定、高频信号解析度高的特点,采用0.01~0.05Hz和0.01~0.2Hz分频段波形拟合思路:在低频段剔除拟合差的数据,进一步在高频段进行高解析度波形拟合,从而获得主震可靠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鲁甸地震主震倾角为76°~83°、滑动角为-157°^-164°,为一次高倾角走滑型地震.两种方法获得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比较一致,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鲁甸地震的高倾角破裂特征,会导致其能量释放快速且完整,这可能是导致鲁甸地震地面破坏加重及缺乏较大震级余震的主要原因.
陈俊磊陈俊磊郑勇武振波侯爵郭桂红郭桂红刘有山徐涛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
基于非均匀化多尺度方法的自组织介质波前愈合效应波场模拟
随机介质表征的地球介质自组织性,体现了地球内部复杂介质在大尺度背景场上附加的小尺度非均匀性和统计性特征,对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演化有重要的意义.地球介质自组织性的研究,对正确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实际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与...
韩颜颜张忠杰徐涛
关键词:波场模拟
文献传递
二维和三维复杂非均匀介质逐段迭代射线追踪
常见的非均匀介质:常梯度速度场,发展了逐段迭代法射线追踪,该方法属于弯曲法范畴。对初始射线路径顺序选取三点,利用稳定走时原理,采用一阶显式增量代替传统多次迭代法修正路径点,大大提高射线追踪的速度。
徐涛张忠杰
关键词:地震波传播非均匀介质
哀牢山地区新生代岩浆活动与掀斜式抬升:来自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的证据被引量:5
2020年
地质研究表明,新生代以来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南段先后经历了掀斜式抬升和复杂成矿过程.为探讨该区大坪、长安等重要金及多金属矿床的深部结构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在云南南部布设一条长240km、台间距约500m的短周期密集台阵剖面.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数据,用接收函数H-κ扫描和共转换点叠加方法,揭示了绿春-马关剖面地壳精细结构特征,并获得以下认识:(1)剖面下方地壳平均厚度37km,平均波速比为1.75;哀牢山隆起下方地壳偏厚,地壳平均波速比为异常高值1.79,高于东西两侧的华南和印支地块,可能暗示造山后地壳内富含铁镁质组分或存在热流体异常.(2)哀牢山隆起下方的中上地壳存在显著倾斜界面,指示哀牢山中上地壳在造山过程中遭受了强烈变形;较弱的Moho界面Pms转换波震相、上地幔顶部较低的P波速度、地表高热流值及普遍发育的温泉等证据表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南段存在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包括幔源岩浆的底垫作用(东强西弱)、印度板块侧向碰撞的挤压作用及红河断裂走滑运动引起的差异性隆升等,这些深部作用共同导致了哀牢山的掀斜式抬升.(3)结合矿集区的位置、地壳平均波速比变化特征、小震分布、Moho界面形态及Pms震相振幅横向变化情况等,推测哀牢山断裂是新生代深部成矿岩浆上涌的通道,对该时期哀牢山地区发育多形式金属矿床起重要控制作用.
张路白志明徐涛徐涛徐涛俞贵平陈俊磊郑孟杰
关键词:接收函数
地球介质自组织性对地震波走时和振幅的影响被引量:17
2007年
本文采用随机介质描述地球内部大尺度背景场上存在的小尺度不均匀性和自组织结构;文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层状网格结构,提出了块状结构来描述复杂的二维自组织结构的方法,分别以高斯型、指数型和vonKarman型等自相关函数描述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非均匀分布自组织特征;采用射线追踪分析了不同分布特征自组织结构对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地球内部介质的自组织性存在,地震波射线轨迹可能发生明显的畸变;不同偏移距处,地震反射振幅减弱或增强;自组织结构从高斯型到vonKarman型,在小尺度上表现更大的非均匀性,因此走时和振幅表征依次更强的平均效应.
徐涛宁俊瑞刘春成李守林
关键词:地震波走时振幅
印度板块下地壳北向俯冲与榴辉岩化的地震学证据:接收函数成像结果被引量:2
2020年
印度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的俯冲前缘和俯冲形态,对认识高原构造变形、隆升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青藏高原西缘分布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TW-80测线和Y2台网)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接收函数H-κ网格搜索与CCP叠加方法,对研究区地壳结构进行成像.结果显示:(1)研究区西侧北西—南东向剖面(剖面1,2),狮泉河逆冲断裂带以南,深度67~80 km范围内均观测到连续的Moho界面;40~55 km范围内存在另一组横向上可连续追踪的界面,其形态与之下Moho面横向变化趋势近乎平行;(2)研究区东侧剖面3下方,Moho面从南端喀喇昆仑断裂带下方向北逐渐加深,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增至大约67 km,进入拉萨块体至台站WT20和WT03下方至最深75~80 km,然后向北有所抬升.基于成像结果和岩石学研究成果推测藏南块体下方,自西向东均存在俯冲印度板块下地壳的榴辉岩化现象,可以用来指示印度板块地壳尺度的俯冲前缘,其在青藏高原西部(约80°E)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向东逐步递减至拉萨块体中部.
武振波唐国彬徐涛徐涛梁春涛
关键词:青藏高原接收函数
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渗透性能对水合物分解行为影响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水合物地质系统(整体地质赋存环境)包括含水合物沉积物层、上覆盖层和下伏地层,其各个组分的渗透性能在水合物分解行为中的都将充当重要角色。本文中设计了不同渗透性能的地质系统模型,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得到如下结论:首先,上下盖层的...
徐涛张召彬李守定李晓陆程
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速度结构与基底特征:万载-惠安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约束被引量:9
2020年
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是华南大陆两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中生代陆内造山时期.地质研究表明,基底和地表断裂的特征对成矿过程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上地壳结构特征对成矿差异性特征的认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基于跨越钦杭、武夷山成矿带江西万载至福建惠安的NW-SE向深地震测深剖面初至波数据,利用有限差分走时反演方法,获得了钦杭、武夷山成矿带8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1)钦杭、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横向非均匀特征明显,以5.8 km·s^-1速度等值线作为基底参考面,发现剖面基底埋深较浅,约1.0~3.0 km;钦杭成矿带的基底埋深总体小于武夷山成矿带,分别为0.5~2.0 km和1.5~3.0 km;(2)P波高速区(速度正异常区)与地表出露的岩浆岩对应较一致,P波低速区(速度负异常区)与主要的断裂位置或沉积盆地对应较一致,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和政和—大浦断裂下方的低速特征显示两条断裂至少向深部延伸8 km以上,暗示两条断裂具备深大断裂的性质,推测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可能是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的边界;(3)综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我们推测钦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P波速度的不同,反映了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的差异,基底深度及断裂性质是造成两个成矿带成矿差异的重要因素.
林吉焱林吉焱徐涛徐涛徐涛蔡辉腾吕庆田白志明邓阳凡
关键词:钦杭成矿带武夷山成矿带结晶基底
胶东成矿省巨量金成矿模型:来自地壳速度结构的约束
2023年
为理解地壳结构对超大规模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的控制作用,布设了一条NWW-SEE向穿越胶东金成矿省的宽频带流动台阵,通过噪声成像获得地壳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在金矿省12~20km深度处存在一个显著的低速带(LVZ),可能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热液蚀变带;在矿化规模和强度更大的成矿省西部下方8~12km处发育高速异常体,可能含有大量斜长角闪岩类组分,为金成矿提供部分物质来源.此外,成像结果还显示,在成矿省西部和东部分别发育犁式断层系统和陡倾斜断层系统.结合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及区域上金矿化与镁铁质岩脉有密切时空关系的地质事实,文章提出了基于地震学约束的胶东地区金成矿过程模型:镁铁质岩浆的积聚和脱气导致大规模成矿之前在中地壳形成热液蚀变带(LVZ);后来,随着上升流软流圈的加热,壳内蚀变带释放出含金流体,在犁式断层系统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又可能从上地壳斜长角闪岩等岩石中萃取出部分金等成矿物质,形成富金流体;随后,富金流体继续沿不同的断层系统向上运移并因条件改变而发生矿质沉淀,在西部以韧-脆性为主的犁式断层系内形成大规模的蚀变岩型矿石,而在东部陡倾斜脆性断层系内形成规模相对较小的石英脉型矿石.
侯爵徐涛徐涛艾印双杨英杰许博王庆飞
关键词:成矿流体地壳速度结构
中国大陆下扬子及邻区地壳结构基本特征:深地震测深研究综述被引量:11
2016年
系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下扬子及其邻区开展的深地震测深工程,总结了相关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波组特征及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下扬子及邻区深地震测深资料普遍具有较清晰的初至震波Pg、上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1、中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3、莫霍界面反射波Pm及上地幔顶部首波Pn,震相连续,易追踪对比.受浅表沉积盖层或基岩等的影响,Pg波常出现局部延迟滞后或走时超前现象.尤其是大别造山带个别炮点的反射能量较弱或同相轴扭曲、波形紊乱等,均与地壳内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突变或破碎有关.该区域地壳结构大致分为上、中、下3层,但视资料情况中地壳和下地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层.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地壳厚度30~ 36km,莫霍界面形态变化较缓,存在局部隆起,下地壳平均速度6.7±0.3km/s.但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厚度32~41km,莫霍界面下凹且出现4~7km垂向错断,下地壳平均速度6.8±0.2km/s.
白志明吴庆举徐涛王晓
关键词:深地震测深波组特征地壳结构特征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