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证明是有效的,其具有简便的手术操作,安全的模式,能迅速缓解疼痛,明显恢复椎体高度。但目前对于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还存在争议。目的:利用Meta分析对于国内外应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在样本量较大的前提下比较和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收集PubMed、Web of Knowledg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关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文献进行Meta分析,纳入语种包括中文、英文,时限设定在2000至2014年,其中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试验组,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对照组;疗效及差异评价指标以加权均数差和95%可信区间(CI)、RR值表示,运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到国内外7篇随机对照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组病例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8,95%CI(-0.05,-0.21),P=0.21];Cobb角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7,95%CI(-0.16,-1.47),P=0.93];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76,95%CI(-4.21,-0.69),P=0.16];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手术时间较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短[RR=-23.99,95%CI(-26.01,-21.97),P<0.000 01]。提示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相比,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但在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变化、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方面两者在统计学范畴无明显差异。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科收住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将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植于L3∽4棘突间或L4∽5棘突间单节段或连续L3∽4、L4∽5棘突间节段。所有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疼痛视觉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情况。观察20例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恢复住院观察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1)住院时间平均9 d ,术后恢复住院观察时间平均3∽5 d ,手术时间平均82 m in ,术中失血量平均100 m L。全部病例下腰痛明显缓解;3例(15%)术前绝对不能下床自主活动者术后2例(10%)可下床活动,患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臀部感觉异常、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后伸障碍、小腿外侧或足背外侧感觉减退情况均较术前有明显缓解。(2)JO A 评分由术前的(8.55±2.33)分增至术后的(264.0±16.4)分,ODI由术前的(838.8±46.7)%减至术后的(466.5±45.8)%,VAS评分由术前的(80.5±10.0)分减至术后的(37.5±09.1)分,术后JOA、VAS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20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现感染、棘突周围骨折、植入物脱落或断裂等严重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出现脑脊液漏,术中放置术区引流,切口严密缝合,延迟拔管后痊愈。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