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丹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机器大工业
  • 2篇分工
  • 1篇宣言
  • 1篇学术意义
  • 1篇演变逻辑
  • 1篇哲学
  • 1篇正确处理人民...
  • 1篇政治经济
  • 1篇政治经济学
  • 1篇政治经济学批...
  • 1篇人民
  • 1篇人民内部
  • 1篇人民内部矛盾
  • 1篇社会分工
  • 1篇生产力
  • 1篇施密特
  • 1篇主体性
  • 1篇主义
  • 1篇资本
  • 1篇自然概念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2篇集美大学
  • 2篇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8篇徐丹
  • 2篇朱进东
  • 1篇张传平

传媒

  • 4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马克思对尤尔的思想超越及其理论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尤尔是一个决不可小觑的重要人物。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及《资本论》中大量征引了尤尔的著作《工厂哲学》。尤尔对马克思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尤尔对机器大工业的判断上,这个判断是从机器和机器体系入手的;但尤尔仅仅将机器看作是机器(机器是纯粹的机器),因此导致他对机器大工业的判断主要是从生产力的层面展开的。马克思正是在尤尔的影响下,超越了尤尔从生产力着手的理论路径,既由机器的物理层面出发又穿透机器的物理层面,从而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理,最终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完成了对机器大工业的阐释。
徐丹朱进东
关键词:机器大工业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绝不会——基于《共产党宣言》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文献群视角被引量:2
2007年
马克思超越带有应然逻辑色彩的两个必然,做出体露为实然辩证法的两个绝不会这一判断时,才形成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中亮出的两个必然(作为对1848年以前思想的总结),表明马克思的哲学已经达到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层面,但源于特定历史时段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多少带有点泛化的判断,在1848年革命后被马克思自己所颠覆,从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绝不会的判断;做到这一点的条件是,马克思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既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动轮资本所涵盖的巨大的历史时空维度,又发现了工人身上的观念拜物教,以及将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融为一体。
朱进东徐丹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当代价值
2008年
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思想结晶,是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典范。《矛盾》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揭示,谱写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篇章,它不仅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哲学基石,也是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矛盾》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
徐丹
关键词:和谐社会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演变逻辑及其学术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不同于斯密的分工理论的。马克思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分析,厘清了两种分工即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分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深入到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的分工与机器大工业中的分工的不同。工场手工业中,工人的技术是分工的依据。而机器大工业中,机器本身是分工的依据。由此,马克思发现在这两种生产方式下生产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于是马克思从关注人本身转向关注客观的生产本身。通过对分工的辨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得到了不断深化。
徐丹
关键词:分工社会分工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误读与批评——基于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2014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做过多种理解,但是如果不能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去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无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以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为例,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如何误读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这一文本中,施密特从经济学的视域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对自然的分析重新厘清什么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施密特准确地捕捉到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工业社会的背景,并基于这一理论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重要的理论场域的转换。但施密特仅仅看到的是经济运行的现象层面,没有能够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很多地方,施密特误读了马克思,这源于施密特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的肤浅的理解。
徐丹
关键词: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政治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维度新阐释
2008年
作为马克思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与物都不是一个具体的黑格尔式的纯概念。站在哲学层面上来理解历史,历史就是社会不断涌动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历史事实的堆积;这样理解的历史也有别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物并非现实经验层面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在哲学范畴中,物所指向的是社会关系。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客观上构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前岸,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成熟的过程,正是在共时地超越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实现的。
徐丹张传平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经验主义
何种主体性,如何叙述——对奈格里“马克思主体性问题”的反思被引量:1
2015年
马克思的晚期著作中是否弱化了主体性,过多强调了客体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西方学者奈格里从主体政治的角度解读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认为马克思晚期存在主体性思想的断裂。其实,奈格里因为没有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客观矛盾的分析,而过度地诠释了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主体性。在马克思的晚期著作中,主体性并没有从他的视野中隐退,反而更加隐秘地蕴含在他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分析中。
徐丹
关键词:主体性
解读马克思资本三层面
2010年
商品、货币和资本三者是不同的理论层面,货币是商品的完成,资本是货币的完成。从商品中,马克思看到的是异化;透过货币,马克思走向了物化;只有站在资本层面,才能看到资本承载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才能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去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对这三者的步步深入,达成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机理的分析和批判。对马克思资本概念的理解,关系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涉及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亦有其内在矛盾。我们既要认同这种现实状况又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当下社会资本。
徐丹
关键词:货币资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