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铁生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高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卒中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脑卒中
  • 4篇梗死
  • 3篇依达拉奉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疏血通
  • 2篇他汀
  • 2篇疗效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伐他汀
  • 2篇阿托
  • 2篇阿托伐他汀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解
  • 1篇电生理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11篇高州市人民医...

作者

  • 11篇彭铁生
  • 5篇李上华
  • 5篇黎才源
  • 4篇黄成锋
  • 4篇黄雄
  • 4篇卢常盛
  • 2篇万里飞
  • 2篇黄汉宁
  • 1篇吴学永
  • 1篇陈一鸣

传媒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2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配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ACI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常规治疗)、观察1组27例(常规治疗+依达拉奉)、观察2组27例(常规治疗+依达拉奉+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比较三组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凝血功能。结果: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观察2组最高,为96.30%;治疗后,三组神经功能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2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其他两组;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配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用于ACI者治疗,临床疗效好,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机体高凝状态明显改善,且用药不良反应少。
彭铁生万里飞黎才源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梗死神经功能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
阿替普酶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羟乙基淀粉与阿替普酶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羟乙基淀粉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3、7、14 d,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5.09±3.45)、(4.12±1.78)、(2.01±0.4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8±5.34)、(9.11±3.09)、(4.56±2.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06%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性凋亡诱导配体(sTRAIL)和骨保护素(OPG)水平分别为(67.23±10.09)、(108.23±34.23)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09±15.67)、(143.25±27.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运用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推广。
刘润彭铁生吕燕媚袁圣亮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羟乙基淀粉骨保护素
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以依达拉奉、疏血通联合治疗的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病床单双号分组,对照组37例(基础治疗+依达拉奉)、观察组38例(加用疏血通),评估不同药物治疗脑梗死疗效差异,对患者认知功能、精神状态以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进行评分,观察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7%,高于对照组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Mo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上升,观察组MMSE、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对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时选择疏血通、依达拉奉联合用药,临床治疗效果理想,患者认知、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用药安全性较高。
彭铁生张钊勇黎才源
关键词:依达拉奉疏血通腔隙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卒中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卒中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12月间收治的74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NIHSS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1%,与对照组的18.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为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中联合使用依达拉奉与阿托伐他汀共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促进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且用药后不良发生率较低。
彭铁生李上华黎才源
关键词:脑卒中疗效安全性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
3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总结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1例临床确诊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女性稍多于男性,全年均发病;多有前驱感染史,平均12d发病,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无力、四肢远端感觉异常,部分患者有颅神经受损;发病1~2周多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经治疗大多效果良好。结论: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多样,经治疗效果良好。
黄成锋卢常盛黄雄李上华彭铁生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病
进展性脑卒中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分别为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11.6±2.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8±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946,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
彭铁生
关键词:进展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
多发性硬化96例临床回顾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9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以急性起病为主;首发症状以视力障碍最多见;疲劳、肢体无力、麻木及视力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脑脊液检查部分有异常;诱发电位在发现亚临床病灶中发挥重要作用,MRI阳性率高,已成为诊断MS的重要手段。结论:MS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临床特点,结合神经电生理、脑脊液检查及MRI检查能大大地提高临床确诊率。
黄成锋卢常盛黄汉宁李上华黄雄彭铁生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脑脊液神经电生理MRI
疏血通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200例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0%、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李上华吴学永彭铁生
关键词:疏血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
青年、中年及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青年、中年及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便对各组危险因素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符合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病例74例,分成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其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73.7%)、高血压(52.6%)、高脂血症(47.4%)、糖尿病(3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6.3%)、酗酒(26.3%),中年组依次为高血压(78.9%)、高脂血症(73.7%)、糖尿病(63.2%)、吸烟(57.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6.8%)、酗酒(31.6%),老年组依次为高血压(77.8%)、高脂血症(66.7%)、糖尿病(47.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1.7%)、吸烟(25.0%)、酗酒(19.4%)。结论年轻者的危险因素与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嗜好关系更为密切,应更注重控制各种不良生活嗜好;而年长者则以代谢因素较多,更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
黄成锋卢常盛黄汉宁李上华黄雄彭铁生
关键词: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预防干预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检测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偏头痛急性发作期间的应用情况。方法抽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入我院治疗的偏头痛患者71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体检的非偏头痛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异常率为84.29%较对照组异常率15.71%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同年龄段的MCA、VA均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先兆偏头痛组急性发作期血流增快、正常以及减慢的发生率分别为84.85%、9.09%、6.06%,与无先兆偏头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不仅可显示偏头痛患者血流运行处于异常状态,还能够清楚显示动脉血管变化情况,在临床诊断偏头痛急性发作期间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黄成锋卢常盛黄雄黎才源彭铁生陈一鸣
关键词: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经颅多普勒超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