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庆
-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近代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冲突模式探析
- 2020年
- 在近代文化民族主义与种族民族主义的双重作用下,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在反洋教运动中展开激烈博弈,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高潮。二者之冲突模式:一是表现为以近代士大夫阶层为主体的“正邪之辩”,其中尤以周汉的反洋教揭帖、文书最为典型;二是以下层民众为主体所进行的灭洋斗争,尤以义和团运动最为典型。与明末清初相比,近代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冲突,其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表现为反洋教与反侵略斗争的合流。
- 孟英莲彭淑庆
- 关键词:民间信仰基督教文化冲突
- 义和团战争期间清政府“停还洋款”始末——以东南督抚为线索
- 2012年
- 义和团战争时期,清廷为筹备军饷,曾谕令各省暂停偿还所分摊的各项"洋款",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东南督抚对此坚决反对,最终迫使清廷收回成命。"停还洋款"风波不仅反映了晚清中央与地方政权的政治博弈,也暴露出东南社会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依赖性。
- 彭淑庆
- 评价农民起义不能走极端
- 2021年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阶级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和参加起义就是民心所向。历史一再证明:民心向背是无法被裹挟的,漠视农民生存权益必将给统治者带来覆灭。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频繁发生并有一定周期性的客观现象,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农民起义虽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制度,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一论断是史学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而取得的共识。然而,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论调,无限放大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消极面,完全抹杀其正义性和历史价值,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有违史学的客观精神。
- 彭淑庆
- 关键词:农民起义中国历史发展民心向背正义性
- 国家、地方与社会
- 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清廷中央采取“招拳御侮”的政策,利用义和团以对抗外国列强的武装侵略,北方陷入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此时,坐镇南方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大吏,在盛宣怀等绅商精英的引线联络下,利用中央政令歧...
- 彭淑庆
- 关键词:区域史义和团东南互保权力资源
- 文献传递
-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上古神话研究--以《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为中心被引量:1
- 2012年
- 晚清传教士从基督教文化的普遍主义出发,试图以《圣经》为基准,在中国典籍中爬梳中国上古史,索隐、比拟及调和中外历史文化,借此打破中西文化的沟通藩篱,以证明《圣经》的权威性及其普世价值。其中既有对比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与《圣经》记载的暗合之处,也有对中国上古时期之上帝的信奉文献的爬梳,同时也涉及到中国上古人物与《圣经》人物的比拟论说。
- 彭淑庆崔华杰
- 关键词:基督教传教士中国上古神话
- 义和团运动不应被“污名化”
- 2022年
- 义和团虽然组织相对松散,但绝非“乌合之众”。尽管100多年前,“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概念还未在中国广为流传,但义和团的“反帝”目标是明确的。义和团运动是19、20世纪之交震撼世界的大事件。它是近代列强对华不断进行武力侵略和文化渗透背景下,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结果,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对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回应。对这场与时代主题密切相关的运动搞“污名化”是是非不分、极为有害的。
- 彭淑庆
-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污名化旧民主主义革命农民阶级乌合之众救亡图存
- 晚清东南督抚的地方自治思想探究——以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为中心被引量:4
- 2011年
- 当义和团运动渐趋高潮时,坐镇南方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在中外几种政治势力的怂恿下,因不满清廷的政策而各自萌发了"独立"、"自治"想法,但他们随着时局变化很快又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全力经营"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时期的"独立"、"自治"思想,因其所处的特殊政治形势而凸显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离心力,尽管其中偶尔迸发出一丝"革命"火花,但终未能突破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政治界限。它实质上是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反映了晚清中央政权所面临的深重政治危机。换言之,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持续发展和以地缘情结为基础的"省界"(区域)观念的不断深化是东南互保形成的重要思想诱因。
- 彭淑庆孟英莲
- 关键词:东南互保地方自治张之洞
- 国家、地方与社会——区域史视角下的“东南互保”研究
- 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清廷中央采取“招拳御侮”的政策,利用义和团以对抗外国列强的武装侵略,北方陷入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此时,坐镇南方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大吏,在盛宣怀等绅商精英的引线联络下,利用中央政令歧...
- 彭淑庆
- 关键词:区域史义和团运动东南互保权力资源
- 文献传递
- 分野与认同:清季东南社会对“浙江三忠”的祭奠活动述论
- 2009年
- 庚子事变中,许景澄、袁昶、徐用仪三位浙江籍官员因主张剿匪议和,被清廷诛杀。东南社会以《新闻报》、《申报》等为舆论阵地,严词抨击清廷的内外政策,表彰三人之忠肝义胆。其灵榇抵达上海后,上海社会各界为之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此现象一方面凸显了南北业已存在的政治分野格局,同时起到了强化东南区域认同、巩固东南互保成果的作用,是晚清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各种矛盾交相作用的典型个案。
- 彭淑庆
- 济公信仰形成、演变的几点思考被引量:3
- 2008年
- 济公,生年不详,卒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法名道济,俗名李修元,。时人称为湖隐、方圆叟,浙江天台人,因不守佛门戒律,饮酒食荤,举止痴颠,时人和后人亦称他“济颠”。《增订佛祖道影》尊他为禅宗第50世禅师,杨岐派第6世祖。其生平最早的可靠记载,见于同时代其师侄辈的释居简(1164-1246)所撰《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简称《舍利铭》)。
- 路遥彭淑庆
- 关键词:济公舍利法名戒律禅师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