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艳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老红砂
  • 2篇形成期
  • 2篇夏季
  • 2篇末次间冰期
  • 2篇季风
  • 2篇间冰期
  • 2篇冰期
  • 1篇冬季风
  • 1篇有机碳
  • 1篇溶解有机碳
  • 1篇示踪分析
  • 1篇紫外
  • 1篇紫外辐射
  • 1篇稀土元素
  • 1篇稀土元素分析
  • 1篇夏季风
  • 1篇湖泊
  • 1篇风沙
  • 1篇臭氧
  • 1篇臭氧损耗

机构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4篇张红艳
  • 4篇俞鸣同
  • 1篇龚正权
  • 1篇王佳韡
  • 1篇陈有喜
  • 1篇吴惠
  • 1篇张熠

传媒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中季风组分以及形成期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先前研究认为老红砂是末次冰期沿海风沙沉积,近期发现老红砂形成于末次间冰期。在福建平潭青峰典型老红砂分布区采集114个老红砂样品,130冬季风沙样品,60个夏季风沙样品做粒度测量和光释光测年。粒度测量显示冬季风沙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400μm、夏季风沙280μm,老红砂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300μm与冬季风沙不同。夏季风沙和冬季风沙以7∶3混合可拟合老红砂粒度分布,表明青峰老红砂沉积期夏季风历时或强度远大于冬季风,对应于气候暖期,而不是末次冰期。老红砂剖面4个自然层光释光测年自下而上为122.5±6.7 ka B.P.、97.7±6.1 ka B.P.、83.1±4.2 ka B.P.、61.9±3.4 ka B.P.,对应末次间冰期,青峰老红砂是暖期气候的风沙响应。
俞鸣同张红艳龚正权陈有喜王佳韡张熠胡绍洁吴惠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物源示踪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本研究分别在平潭青峰、坛南湾和闽江口琅岐岛采集18个老红砂样品、19个海滩砂样品以及40个河滩砂样品,并对这些样品进行粒度和稀土元素(REE)测量。结果发现老红砂与闽江口琅岐岛河口砂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十分接近;分别对老红砂与闽江河口砂REE数据以及坛南湾海滩砂与闽江口砂(REE)进行了判别函数分析,老红砂的∑REE平均值为84.25μg/g,琅岐岛河口砂的∑REE平均值为89.81μg/g,相似性明显;坛南湾海滩砂的∑REE平均值为16.41μg/g,与闽江河口砂含量差别较大。研究表明:青峰老红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闽江口河口砂,末次间冰期暖湿气候下闽江输砂量增大,河口外沿岸流增强,大量河砂进入海坛海峡,在强劲的季风搬运下,沉积于平潭岛北部,形成以青峰为代表的平潭岛北部老红砂;而坛南湾海滩砂代表海洋波浪搬运的泥沙,不是老红砂的物源。
张红艳俞鸣同
关键词:老红砂稀土元素分析
利用沉积色素恢复湖泊古紫外强度研究综述
2013年
自从南极臭氧空洞被发现以来,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导致到达地表的紫外辐射增强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一状况还在不断加剧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下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在长时间尺度上的意义以及合理预测未来地球表面紫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科学家开始尝试恢复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紫外辐射的变化。Scytonemin是蓝绿藻细胞外鞘上的一种抗UV色素,高UV强度照射能够促使细胞合成更多的这种色素以保护细胞免受紫外辐射的伤害,并且这种色素在湖泊沉积物中能够很好地保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蓝绿藻细胞的scytonemin含量来反映历史时期湖泊紫外环境的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推测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生态系统对这些过程的响应,为预测未来地表紫外环境的变化及生态系统的响应提供合适的理论和证据。
张红艳俞鸣同
关键词:紫外辐射臭氧损耗SCYTONEMIN溶解有机碳
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中季风组分以及形成期研究
在典型老红砂分布区福建平潭青峰采集114 个老红砂剖面样品,130 冬季风砂样品,60 个夏季风砂样品做粒度测量和光释光测年.测量显示冬季风砂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400 μm、夏季风砂280 μm,老红砂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
俞鸣同张红艳龚正权陈有喜王佳韡张熠胡绍洁吴惠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