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涛

作品数:16 被引量:129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芦芽山
  • 6篇落叶松
  • 6篇径向生长
  • 6篇华北落叶
  • 6篇华北落叶松
  • 4篇气候
  • 4篇海拔
  • 3篇林线
  • 3篇环境因子
  • 3篇海拔梯度
  • 2篇阳坡
  • 2篇树轮
  • 2篇树种
  • 2篇主要有效成分
  • 2篇径向
  • 2篇黄芩
  • 2篇记录仪
  • 2篇不同海拔
  • 1篇野生
  • 1篇油松

机构

  • 16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交通运输部公...

作者

  • 16篇张文涛
  • 13篇江源
  • 8篇董满宇
  • 5篇王明昌
  • 5篇杨艳刚
  • 4篇张凌楠
  • 3篇杨浩春
  • 3篇肖雁青
  • 3篇任斐鹏
  • 3篇郭媛媛
  • 2篇李俞萍
  • 2篇王耿锐
  • 2篇张文生
  • 1篇赵守栋
  • 1篇闫世军
  • 1篇马涛
  • 1篇熊兴
  • 1篇李磊
  • 1篇王辉
  • 1篇李智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草药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树轮—气候响应研究中气象数据选择探究——以贺兰山油松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贺兰山同时存在高山气象站和山下气象站的条件,在高山气象站旁采集油松树轮样本,建立3种树轮年表,并选用标准年表分别与高山气象站和山下的阿左旗气象站的月降水量和月均温进行相关分析,探究利用山下气象站数据代替山上气候是否可行.结果表明,在贺兰山地区,用山下气象站数据代替高山气候,能较准确地反映树轮与月均温的响应显著的月份;而在反映树轮与月降水的响应关系时,则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异.因此在树轮—气候的研究中,可以用山下气象站的数据代替山上的月均温,而不能代替月降水来进行相关分析.
张凌楠江源张文涛王辉董满宇赵守栋
关键词:油松气候响应
芦芽山林线华北落叶松径向变化季节特征被引量:21
2012年
利用点状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对芦芽山林线树种华北落叶松树木茎干的径向变化进行了一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华北落叶松茎干径向日变化规律及茎干累积变化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茎干日变化在温暖季和寒冷季存在着相反的变化模式。在温暖季,茎干径向日变化归因于空气温度导致树木蒸腾作用强度的日变化而使茎干组织水分发生变化;在寒冷季,茎干径向日变化主要是因为空气温度通过热力学原理导致的"茎干冻融作用"。华北落叶松年内茎干径向变化存在4个不同阶段:1)春季茎干水分恢复期,2)夏季茎干快速增长期,3)秋季茎干脱水收缩期,4)冬季茎干相对稳定期。在不同阶段,影响华北落叶松茎干径向变化的环境因子并不一致。土壤温度为生长季中控制华北落叶松茎干径向生长的主导因子。
董满宇江源王明昌张文涛杨浩春
关键词:林线华北落叶松
芦芽山林线附近华北落叶松茎干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
2009年
分别于7月15日~8月7日(夏季期)和9月5日~10月9日(秋季期),在山西芦芽山林线附近,应用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Dendrometer)分别测量了3株和4株华北落叶松树干的径向生长过程,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茎干变化在晴好天气呈现出有规律地波动式上升,在阴雨天气下则表现为持续上升,降雨结束后迅速下降;2)茎干变化在7~8月观测期内与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正相关,在9~10月观测期内与土壤含水量正相关,与土壤温度、空气温度负相关;3)径向净生长在夏季期为正,在秋季期为负,在9月初先下降,在9月中期后基本保持为0;4)在两个观测期内,径向净生长与空气温度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
杨艳刚江源张文涛王耿锐
关键词:环境因子华北落叶松
芦芽山优势针叶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山区是陆地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且海拔梯度的变化包含了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剧烈变化,因此山区成为研究海拔梯度格局上树木生长变化的理想区域。山区海拔梯度引起的气候条件的梯度变化,而这种环境异...
张文涛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树轮宽度径向生长海拔梯度
芦芽山林线白杄生长季径向生长动态被引量:24
2012年
高山林线作为树木分布的高度上限,是全球范围最重要的植被过渡带之一,其树木生长显著受到外界极端环境条件的影响。利用点状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于2009年5–9月,对山西省芦芽山林线组成树种白杄(Piceameyeri)生长季内树木径向生长进行了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白杄茎干日变化主要受到树木蒸腾作用日变化的影响,茎干呈现出白天脱水收缩与夜间吸水膨胀的循环变化;生长季白杄径向生长可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长时段:1)茎干水分恢复时段,2)茎干快速生长时段,3)茎干脱水收缩时段。在茎干水分恢复时段,白杄茎干径向累积变化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土壤温度是茎干快速生长时段影响茎干径向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同时它也影响着白杄茎干径向生长的开始。在茎干脱水收缩时段,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茎干径向累积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白杄径向生长最大速度出现在6月末,其主要受到光周期(即白昼长短)影响,是对林线处极端环境的一种适应。
董满宇江源杨浩春王明昌张文涛郭媛媛
关键词:生长季径向生长林线
芦芽山林线白杄与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特征比较被引量:17
2009年
分别于2007年7月15日—8月7日和9月5日—10月9日,在山西芦芽山林线附近,应用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测量了6株白杄和5株华北落叶松树干的径向生长过程,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白杄与华北落叶松在7—8月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无显著性差异,在相对低温干旱的9—10月,白杄对环境的敏感度更高;两树种的净生长曲线和累积变化曲线在7—8月呈上升趋势,9—10月则先下降而后基本保持不变,且白杄生长曲线的波动较大;两树种的茎干变化与水分条件显著相关,其中白杄受大气湿度和温度影响较强,而华北落叶松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强.
江源杨艳刚董满宇张文涛任斐鹏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
基于GIS与群落调查的北京市野生北柴胡资源量测算被引量:9
2009年
以2007年北京地区236个群落调查样方数据和典型区域300株野生北柴胡采样数据为基础,采用模型模拟、样方调查、GIS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野生北柴胡分布与资源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野生北柴胡在植物群落中的种群密度介于0—6000株/hm^2之间,产量密度介于0~683kg/km^2之间,密度最大的生境为海拔1800m左右的山顶杂草草甸;②不同生境下根生物量(Y)与植株地上形态特征株高(x1)、叶片数(x2)和分枝数(x3)显著相关;③北京地区北柴胡资源分布面积为752937hm^2,资源总量约为410t;④北京市野生北柴胡资源的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怀柔、密云和平谷等地产量密度低,西部和中部地区密度较高,从垂直变化规律看,北柴胡分布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海拔100—2000m的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产量密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趋势。
江源任斐鹏肖雁青张文涛李俞萍熊兴
关键词:群落调查GIS
山西芦芽山林线附近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2年
于2008年植被生长季,在芦芽山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及森林-草甸过渡带内布设观测样带,应用FDR土壤剖面水分测量仪测量10~4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根据所处位置及地上植被状况可将样带分为林地样带和草甸样带,林地样带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草甸样带则恰好相反。(2)10和40 cm深度为土壤含水量稳定层,20和30 cm深度为活跃层,且林地样带1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小于草甸样带,20、30和4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则大于草甸样带。(3)降雨发生后,阴坡上部树岛样带土壤含水量增幅最大,阳坡上、中、下部草甸样带土壤含水量增幅也较大;不同土层深度比较而言,10cm深度土壤含水量增幅最大,20、30和4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增幅较为接近,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存在1~2d的时滞。(4)10、20和3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值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30、4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值与初始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20、3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值与地形湿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内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受植被和降雨影响显著,初始土壤含水量、坡度以及地形湿度指数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杨艳刚江源张文涛李雪飞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林线芦芽山环境因子
芦芽山阳坡不同海拔白杄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被引量:12
2013年
使用树轮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山西芦芽山建群种白杄(Picea meyeri)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状况,发现随着气温升高,不同海拔白杄生长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变化存在差别。研究区气温可以分为1958–1983年的气温降低阶段和1984–2007年的气温升高阶段。由气温降低阶段进入气温升高阶段,低海拔白杄树轮年表的序列间相关系数和第一主成分解释量均增大,而高海拔白杄树轮年表的序列间相关系数和第一主成分解释量均减小,表明气候条件对低海拔白杄生长的影响增强而对高海拔白杄生长的影响减弱。随着气温升高,不同海拔白杄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均出现了变化。1958–1983年,低海拔(2060 m)白杄生长与7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在1984–2007年,这一关系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与生长季中5–7月平均气温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海拔2 330 m,白杄在1958–1983年与7月降水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进入1984–2007年后与气候因子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海拔2 440 m,白杄生长由1958–1983年的与气候因子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转变为1984–2007年的与上一年10月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高海拔(2 540 m)白杄生长在1958–1983年与上一年11月平均气温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1984–2007年与上一年10月、当年1月平均气温和6月降水量均显著负相关(p<0.05)。滑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温升高,低海拔主要气候因子对生长的影响增强,而高海拔主要气候因子对生长的影响减弱,这可能成为高海拔白杄生长对气温升高敏感性降低的原因。在气候变暖的驱动下,海拔引起的白杄生长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差异发生了变化。
张文涛江源王明昌张凌楠董满宇郭媛媛
关键词:气候变暖海拔梯度芦芽山
使用MiVnt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树木年轮细胞特征研究的尝试被引量:1
2015年
以芦芽山白杄(Picea meyeri)的树轮样本作为对象,尝试使用MiVnt图像分析系统观测树轮细胞特征.建立了包含树轮宽度、细胞数目、细胞大小、最大细胞大小、最小细胞大小、早材细胞数目、晚材细胞数目在内的7个树轮年表.结果表明,树轮宽度、细胞数目和早材细胞数目年表具有较高的气候信息质量.晚材细胞数目年表与其余年表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表明细胞特征可以体现与树轮宽度不同的气候信息.除晚材细胞数目年表外,其余年表均与生长季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体现了土壤干旱对树木生长的限制.晚材细胞数目年表与生长季末期的降水显著负相关,体现了生长季末期气候条件对形成层细胞的影响.本文是研究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关系的有益补充.
张文涛江源王明昌张凌楠郭媛媛
关键词:细胞特征芦芽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