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慧敏

作品数:16 被引量:302H指数:10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头穴
  • 6篇血管
  • 6篇灶性
  • 6篇灶性脑缺血
  • 6篇缺血
  • 6篇卒中
  • 6篇脑缺血
  • 6篇脑卒中
  • 5篇针刺
  • 5篇头穴丛刺
  • 5篇微血管
  • 5篇局灶
  • 5篇局灶性
  • 5篇局灶性脑缺血
  • 5篇康复
  • 5篇丛刺
  • 4篇运动性
  • 4篇运动性失语
  • 4篇针康法
  • 4篇治疗脑卒中

机构

  • 7篇黑龙江中医药...
  • 6篇北京中医药大...
  • 6篇北京世纪坛医...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中国中医药报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张慧敏
  • 6篇唐强
  • 4篇图娅
  • 3篇费宇彤
  • 3篇时宇静
  • 3篇贾宝辉
  • 2篇李志刚
  • 2篇赵万标
  • 2篇王艳
  • 2篇朱路文
  • 1篇于致顺
  • 1篇倪金霞
  • 1篇刘波
  • 1篇张立
  • 1篇周海纯
  • 1篇李季
  • 1篇李晶
  • 1篇关莹
  • 1篇白晶
  • 1篇胡凌娟

传媒

  • 6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1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3区微血管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9影响的动态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动态观察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后脑微血管内皮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8只,缺血模型组、头针治疗组各32只,后两组又分为造模后1、3、51、0 d 4个时间段组,每时间段各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头针组选取"百会""曲鬓"穴进行手捻针治疗。各组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在规定的时间点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梗死局部脑组织海马CA 3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海马CA 3区微血管内皮MMP-9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各时间段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1),头针10 d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时段模型组(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海马CA 3区神经细胞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针刺后完整的神经细胞明显增多,血管病变主要以内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为主。模型组MMP-9在脑缺血后1 d即开始表达,3 d逐渐增多达到高峰,5 d持续高峰,10 d开始下降,而头针各时段组缺血侧海马CA 3区MMP-9的阳性细胞表达较同时段模型组减少,其中3、5、10 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头针能够有效改善脑缺血状态下海马CA 3区微血管内皮MMP-9的表达;随治疗次数的增加,针刺的疗效出现累加蓄积效应。
张慧敏韩焱晶赵万标胡凌娟费宇彤图娅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
针康法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79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0
2011年
目的研究针康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7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穴丛刺法结合言语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失语商、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语言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为83.82%;在语言功能评分、失语商、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上,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不同程度优于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P<0.05或P<0.01)。结论针康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及失语商,降低失语程度,疗效稳定并有累加蓄积效应。
张慧敏唐强
关键词:针康法脑卒中运动性失语头穴丛刺
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及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被引量:34
2004年
目的 :探讨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和对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 (HPA轴 )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 7种不同的应激方式交替作用于SD大鼠 2 1d ,制成慢性应激模型 ,用韩氏电针仪 ,以 2Hz频率 ,0 .6mA电流强度 ,电针“百会”和“印堂”穴 ,每天 1次 ,每次 2 0min ,共2 1d。通过开野实验及糖水实验进行大鼠行为学检测 ,运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下丘脑CRF、垂体ACTH、肾上腺CORT的含量 ,并与空白组、模型组、百优解组及束缚组做比较。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 ,模型组及模型束缚组开野实验的水平运动次数和垂直运动次数明显减少 ,糖水的摄入量明显减少 ,垂体ACTH、肾上腺CORT的含量明显升高 ,而电针组和百优解组可明显增加开野实验的垂直运动次数及糖水的摄入量 ,并可降低垂体ACTH、肾上腺CORT的分泌。结论 :慢性应激引起大鼠的活动性降低 ,探究行为减少和HPA轴亢进 ,电针可能通过调整垂体ACTH、肾上腺CORT的过度分泌 ,从而纠正HPA轴亢进 ,进而改善慢性应激大鼠的行为学表现。
贾宝辉李志刚时宇静费宇彤张慧敏图娅
关键词:慢性应激模型电针HPA轴放射免疫法
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影响的动态观察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炎性机理和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后治疗1d、3d、5d、10d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针刺不同疗程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定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ICAM-1脑缺血后ID即出现表达,5D达到表达高峰,各个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对脑缺血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全方位和多层面良性调节机制,并且这种良性机制随着干预时间的选择(早期/6 d)和疗程的适度延长(5天以上),具有明显的累加蓄积效应。
张慧敏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粘附分子
头穴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影响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头穴针刺对脑缺血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模型大鼠在脑缺血后治疗1d、3d、5d、10d时与内皮细胞功能有关的因子Ⅷ相关抗原的表达,动态观察头穴针刺在不同时间点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动态关联性。结果:FⅧ相关抗原主要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在缺血后3d开始增加(P<0.05),并持续上升;脑缺血针刺治疗组10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穴针刺能够有效促进缺血半暗带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且具有明显的累加蓄积效应。
张慧敏
关键词:针刺局灶性脑缺血微血管
头穴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观察
张慧敏
关键词:脑缺血脑血管疾病针刺血脑屏障
针康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的影响。方法将70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言语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言语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程度和失语症程度。结果治疗4周后,针康组不仅失语症程度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其抑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针康组卒中后失语症抑郁量表(SADQ)分值下降也更为显著(P<0.01)。结论针康法可很好地改善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
张慧敏唐强朱路文
关键词:针康法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抑郁
针康法治疗脑卒中技术规范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唐强邢艳丽王艳张立刘波白晶关莹张慧敏周海纯李季朱路文
(1)中医康复文献的继承与创新。挖掘中医理论中关于整体康复、辩证康复的文献,引入现代康复功能观,组织再生论,基于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临床疗效,提出脑卒中针康结合的治疗理念。(2)脑卒中康复新方法--针...
关键词:
关键词:针康法脑卒中头穴丛刺康复治疗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7
2001年
目的 :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 ,常规透刺组 ,药物组 ,每组各 3 0例。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 :头穴丛刺法组治疗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达 95 %,疗效比较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唐强郭艳芹田晓彦倪金霞张慧敏于致顺
关键词:头穴丛刺法针刺疗法
针刺加康复防治脑卒中异常运动模式的康复学评定被引量:46
2011年
目的:探讨针刺与康复结合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异常模式的影响,并采用康复学方法进行评定。方法:将90例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针康组)、体针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药物组给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针康组、体针组在药物组治疗之上分别加头穴(顶区、顶前区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及传统体针(肩髃、风市等)配合持续电针,共治疗8周。各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临床疗效评价、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关节活动度(ROM)测量和肩部疼痛评分为观察指标进行康复学评定。结果:针康组有效率为93.1%(27/29),优于体针组的66.7%(20/30)与药物组的57.1%(16/28)(均P<0.01)。各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肌张力Ashworth分级、下肢及肩关节ROM测量和肩部疼痛评分(除药物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针康组在Fugl-Meyer评分、肌张力Ashworth分级、上肢ROM测量和肩部疼痛评分改善方面显著优于体针组及药物组(P<0.05,P<0.01)。结论:针刺加康复与传统体针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针刺加康复明显优于传统体针方法,能够有效防治脑卒中患者异常模式的产生,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张慧敏唐强
关键词:针刺疗法康复疗法中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