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星

作品数:53 被引量:312H指数:9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针灸
  • 10篇教学
  • 8篇针灸学
  • 7篇针刺
  • 6篇中医
  • 6篇经筋
  • 5篇实验针灸
  • 5篇实验针灸学
  • 5篇紫杉
  • 5篇紫杉醇
  • 5篇膝骨
  • 5篇小鼠
  • 5篇关节
  • 5篇关节炎
  • 4篇针药
  • 4篇结筋病灶点
  • 4篇灸治
  • 4篇META分析
  • 3篇蛋白
  • 3篇蛋白表达

机构

  • 53篇辽宁中医药大...
  • 7篇辽宁中医药大...
  • 3篇鲁迅美术学院
  • 2篇辽宁省中医研...
  • 2篇沈阳市大东区...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作者

  • 53篇张志星
  • 31篇李春日
  • 20篇张小卿
  • 17篇陈以国
  • 13篇董宝强
  • 9篇成泽东
  • 8篇白增华
  • 6篇谷忠悦
  • 4篇林星星
  • 3篇张文静
  • 3篇王轶蓉
  • 3篇王树东
  • 3篇马铁明
  • 3篇任路
  • 3篇陈佳丽
  • 3篇边青山
  • 3篇韩煜
  • 2篇沈宇平
  • 2篇于本性
  • 2篇吴景东

传媒

  • 9篇中国中医药现...
  • 9篇辽宁中医药大...
  • 6篇中华中医药学...
  • 4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中国针灸
  • 2篇科教文汇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亚太传统医药
  • 2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当代医学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中医杂志
  • 1篇新疆中医药
  • 1篇河北中医药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年份

  • 1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针灸临床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针灸临床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校2016级针灸推拿专业11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7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实验组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法授课,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试、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情况。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实验组学生期末成绩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中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针灸临床课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荆秦王巍吴兆利侯国亮白增华张志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更年滋肾汤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前后诸证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1年
绝经前后诸证,西医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指的是绝经前期或绝经后期的女性,出现经期经量失调或绝经,伴随潮热汗出、目眩耳鸣、易激易怒、心情烦躁、心悸失眠等症状[1]。年龄范围在40~55岁的妇女中约有80%的人会出现上述不同程度的临床不适感。西药如Femarelle对绝经后女性此类症状有一定的疗效[2]。中医治疗本病常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锻炼等手段[3]。王轶蓉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创更年滋肾汤,用于治疗肾虚肝郁型绝经前后诸证,现将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李春日张志星白增华杨涵舒陈欣舒任路王轶蓉
关键词: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后期肾虚肝郁型绝经后女性滋肾汤绝经前期
针灸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腰椎管狭窄作为一种老年人的常见腰椎疾病,其发病率逐渐上升。中医治疗腰椎管狭窄上有着独特的优势。针灸作为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可以达到使病情缓解或是临床治愈的效果。为了更好地降低其发病率,并探求更好的治疗方式,文章就近十年的针灸诊治腰椎狭窄概况做一总结综述,希望有利于临床医生对治疗本病的认识。
马熙蘭王秀华张志星
关键词:椎管狭窄针灸中医
论按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在继承传统针灸治疗思路的基础上,以经络辨证为主体和特色,从哲学和医学角度阐释按疾病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针灸临床体会,具体阐述按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的几种情况分类,确保针灸辨证的准确性,体现针灸理论和临床的独特性和优势,为临床医师制定针灸处方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刘晓亭张志星徐琳李春日董宝强
关键词:伴随症状体征辨证选穴针灸处方
基于针刺调“气”思想治疗不寐被引量:4
2019年
不寐是临床常见疾病,目前通过针刺治疗不寐已经成为一种常用手段。《黄帝内经》指出针刺目的在于调气,而不寐与'气'密切相关。文章介绍通过针刺调理营卫之气以及脏腑气机治疗不寐,并且举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丁思元王琪格张志星王颖沈宇平安利君陈以国
关键词:调气针灸治疗不寐营卫脏腑
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临床随机筛选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167个膝关节,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结合经筋病灶点的解剖特点,统计经筋病灶点出现的部位和频次;选100名同年龄段正常人的200膝做对照,通过红外热成像图比较两组经筋病灶点处温度和经筋循行部位的体表温度。结果:患者的足阳明经筋足三里次、胫骨结节次、解溪次、鹤顶次、髌内上,足太阴经筋的阴陵上、血海次,足太阳经筋的委阳次等经筋病灶点区域体表温度高于正常人(P<0.05);患者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循行部位温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与膝骨性关节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董宝强赵宗仙宋杰韩煜张志星陈以国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红外热成像
国内针刺治疗妊娠恶阻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针刺治疗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及手工检索,收集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和质量评估,并对针刺治疗妊娠恶阻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11项研究Mate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妊娠恶阻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针刺治疗在改善尿酮体水平、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终止妊娠率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西医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基本肯定,但纳入的研究存在着潜在的发表偏倚,有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针刺治疗妊娠恶阻的疗效及安全性。
李怡王轶蓉李春日张志星
关键词:妊娠恶阻针刺META分析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为膝骨关节炎的证候提供新内容。方法: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集膝骨关节炎病例120例:男57例,女63例;分为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脾肾两虚、湿注骨节证,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整理临床特征资料,采用ELISA法用酶标仪测定I型和Ⅱ型胶原抗原表位C1,2C(C1,2C)、Ⅱ型胶原抗原表位C2C(C2C)、Ⅱ型前胶原C末端肽(PIICP)、硫酸软骨素846(CS846)、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血清透明质酸(HA),整理KOA中医症候的生物标志物和临床症状特征,研究KOA中医症候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BMI、WOMAC评分、关节活动度等指标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和脾肾两虚、湿注骨节证明显高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P<0.05),并且CS846和HA在明显高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结论:血清蛋白多糖在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和脾肾两虚、湿注骨节证明显高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低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
韩煜张志星边青山齐鹏坤李洪久李春日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血清生物标志物
中医学长学制对培养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作用与影响
2021年
不同于单纯的康养结合和养老,医养结合强调"预、诊、辨、治、养"。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融入更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培育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符合养生市场的未来需求。中医学长学制是培养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推进中医学长学制教学改革、加快医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董佳梓张小卿张志星
针刺“鼻三针”对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IL-4和行为学的实验观察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观察针刺"鼻三针"对过敏性鼻炎大鼠模型的血浆中IL-4含量和行为学的影响,揭示针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部分现代生物学和行为学基础。方法:将40只清洁级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过敏性鼻炎模型对照组、西地利嗪疗组、针刺"鼻三针"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过敏性大鼠模型,观察针刺"鼻三针"治疗后血浆IL-4含量以及行为学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血浆IL-4含量明显升高,行为学指标升高,针刺"鼻三针"治疗组血浆IL-4含量含量明显降低,行为学指标比照明显减低。结论:针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IL-4含量,从而减轻鼻黏膜变应性炎症,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或减缓过敏性鼻炎的发作,以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目的,而且能够降低行为学指标,从而有效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宋成林张志星成泽东陈以国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IL-4鼻三针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