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川荛

作品数:10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血
  • 4篇树鼩
  • 4篇缺血后
  • 4篇缺血后适应
  • 4篇脑缺血
  • 3篇动脉
  • 3篇神经保护
  • 2篇血栓性
  • 2篇血栓性脑缺血
  • 2篇神经保护效应
  • 2篇水肿
  • 2篇脑水肿
  • 2篇光化学
  • 1篇单肺
  • 1篇单肺通气
  • 1篇电阻抗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多普勒超声

机构

  • 8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昆明医学院
  • 1篇云南省第二人...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作者

  • 10篇张川荛
  • 4篇李树清
  • 2篇光雪峰
  • 2篇付娟娟
  • 1篇俞志成
  • 1篇李丽莎
  • 1篇郑林琼
  • 1篇刘星玲
  • 1篇赖碁
  • 1篇肖高鹏
  • 1篇何亮
  • 1篇廖祁伟
  • 1篇李鑫楠
  • 1篇刘睿
  • 1篇许传志
  • 1篇王嫱
  • 1篇贾德梅
  • 1篇赵艳花
  • 1篇何波
  • 1篇冯蕊

传媒

  • 4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分析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分析,探讨男性及女性高血压患者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对472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结果按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组,比较高血压患者IMT增厚及硬化斑块形成发病率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结果本组472例患者中共检出颈动脉IMT增厚男性142例,患病率76.3%,女性180例,患病率62.9%,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男性97例,患病率52.2%,女性129例,患病率45.1%.将男性和女性按年龄段分组对比,结果发现随年龄增长,各年龄组男性颈动脉IMT增厚的患病率高于女性,61。70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硬化斑块的患病率除71-80岁组女性略高于男性外,各年龄组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51-60以及61-70年龄组男性与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硬化斑块的患病率与性别有关.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及早发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在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有较好的作用.
庞兴美张川荛宋文娟陈端珍董志坚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神经保护效应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及药物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大脑皮层脑水含量、脑血流量、梗塞面积及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比较缺血后适应及药物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神经保护效果,探讨两种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神经保护的...
张川荛
关键词:光化学脑缺血神经保护树鼩
文献传递
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脑缺血Occludin/ZO-1表达与脑水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目的: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及缺血后适应(PC)模型,观察缺血PC对树鼩脑缺血局部脑血流(rCBF),紧密连接(Occludin和ZO-1)表达以及脑水含量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树鼩6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
李树清李凡何波冯蕊张川荛何亮
左向右分流型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制作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4种左向右分流型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探讨有效的,可重复的,操作简单的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为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动脉高压研究提供模型.方法选取猪,家兔,大鼠4种动物,分别采取经房间隔缺损,经主-肺动脉吻合,经颈外动-静脉吻合、鼠经颈外动-静脉吻合的方法建立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观察吻合口通畅率,肺动脉压力变化及病理解剖变化.结果成功建立经房间隔缺损猪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经主-肺动脉吻合和经颈外动-静脉吻合兔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术后即刻,术后3月肺动脉压力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房间隔缺损,经主-肺动脉吻合和经颈外动-静脉吻合的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有效,具有可重复性和操作性.
光雪峰付娟娟郑林琼茹志刚吴宇张川荛
关键词:左向右分流动物模型肺动脉高压
白三烯B4在单肺通气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运用乌苯美司减少单肺通气(OLV)兔肺内白三烯B4(LTB4)生成对肺组织磷脂酶Cεl(PLCE l)表达变化的影响,阐明LTB4在OLV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通透性增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溶剂(生理盐水)预处理组(S组)、(乌苯美司+生理盐水)预处理组(B组)、OLV组(O组)、生理盐水预处理+OLV组(SO组)和(乌苯美司+生理盐水)预处理+OLV组(BO组)。ELISA检测肺内LTB4含量。Western blotting和定量PCR分别用于检测白三烯A4水解酶(LTA4H)和PLCE1蛋白及各自mRNA表达水平。以肺通透性指数、肺湿/干(W/D)比值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反映PMVEC通透性,并通过肺组织形态学评分对肺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除LTA4H表达水平在B组明显下降外(P<0.05),C组、S组和B组其它各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OLV兔肺组织LTA4H表达水平上调(P<0.05),肺内LTB4生成增多(P<0.05),同时伴有PLCE1表达水平、PMVEC通透性和肺组织学评分的显著增加(P<0.05)。生理盐水预处理对OLV实验动物上述指标变化无显著影响;乌苯美司预处理可显著抑制LTA4H表达(P<0.05),减少OLV实验动物肺内LTB4生成(P<0.05),下调肺组织PLCE1表达(P<0.05),明显减轻OLV诱导的PMVEC通透性增加和肺损伤(P<0.05)。结论乌苯美司可通过下调OLV兔LTA4H表达,减少肺内LTB4生成,继而发挥抗OLV致肺损伤保护作用。LTB4致OLV兔PMVEC通透性增加的作用机制与其上调PLCE1表达有关。
李丽莎杨泳刘星玲张川荛叶青妍后文俊赵艳花肖高鹏李鑫楠李艳华刘睿
关键词:单肺通气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白三烯B4乌苯美司
昆明地区汉族成人人体成分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汉族成人人体成分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23例(男性338人、女性285人)21-82岁健康体检者,采用生物电阻抗人体脂肪测量仪测定人体成分指标并检测血脂指标.结果(1)除体脂肪率无差异外,男性蛋白质、肌肉量、总水分、去脂体重、无机盐占体重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2)男性TG、HDL-C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5),TC、LDL-C无性别差异.结论正常人人体成分指标和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并存在性别差异.建议采取合理膳食、体育锻炼等措施控制体脂肪率、BMI、WHR以防疾病发生.
贾德梅许传志张川荛冯群王嫱
关键词:正常人生物电阻抗血脂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院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8例的回顾性分析,比较药物辅助IABP泵治疗前,治疗24小时后,拔泵后HR,EF,CI,SBP,NT-pro BNP值以及临床体征的变化.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药物辅助IABP治疗后HR,EF,CI,SBP,NT-pro BNP值较IABP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药物辅助IABP治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住院天数,提高生存率.
付娟娟光雪峰张川荛赖碁张小勇廖祁伟
关键词:主动脉球囊反搏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神经保护效应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及药物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大脑皮层脑水含量、脑血流量、梗塞面积及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比较缺血后适应及药物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神经保护效果,探讨两种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神经保护的可能...
张川荛李树清
关键词:缺血后适应药物后适应树鼩血栓性脑缺血
文献传递
缺血后适应减轻树鼩缺血性脑水肿及脑梗死的机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大脑皮层脑水含量、局部脑血流、梗塞面积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对树鼩脑缺血时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8只健康成年树鼩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4 h组、脑缺血24 h组、后适应4 h组及后适应24 h组(每组n=8),另取8只动物做HE染色(n=3)及电子显微镜观察(n=5)。本实验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血栓性脑缺血而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在脑缺血模型建成后4h夹闭缺血侧颈总动脉5 min,再灌注5 min,如此交替进行3个循环以建立缺血后适应模型。测定大脑皮层局部脑血流,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范围,并观察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脑缺血时神经元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溶解或形成空泡,内质网肿胀,内质网池形成。缺血后适应能使海马CA1区神经元固缩减少,线粒体和内质网的病理改变减轻,细胞水肿改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24 h组脑水含量明显增加86.81%±1.08%,此时脑梗塞面积明显扩大33.00%±3.03%,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134.27±28.75)ml/min。缺血后适应24 h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81.04%±1.04%,P<0.01);脑梗塞面积缩小(16.79%±1.29%,P<0.01);而局部脑血流明显增加[(195.25±21.18)ml/min,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可缓解树鼩缺血性脑水肿并缩小梗死范围,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局部脑血流有关。
张川荛俞志成李树清
关键词:局部脑血流脑水肿神经保护光化学树鼩
脑缺血后适应脑保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1年
近年的研究发现,心梗病人血运重建后的头几分钟多次阻塞、再灌注,便可获得与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相同的效果,即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PC),类似于动物心脏研究所见。由此断定,缺血PC是一种在方法上与IP完全不同,但效果基本一致的细胞保护措施。缺血PC的发现提示:机体缺血状态下,内部天然内源性保护机制的激活对机体的抗损伤反应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意义[1]。
张川荛李树清
关键词:脑缺血脑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