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又

作品数:58 被引量:591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6篇病毒
  • 34篇轮状
  • 34篇轮状病毒
  • 32篇腹泻
  • 18篇婴幼
  • 18篇婴幼儿
  • 10篇婴幼儿腹泻
  • 10篇幼儿腹泻
  • 10篇儿童
  • 9篇基因
  • 9篇病毒感染
  • 8篇患儿
  • 6篇住院
  • 6篇轮状病毒感染
  • 6篇腹泻患儿
  • 6篇VP4
  • 5篇腺病
  • 5篇腺病毒
  • 5篇聚合酶
  • 5篇合酶

机构

  • 54篇首都儿科研究...
  • 11篇首都儿科研究...
  • 6篇广州市儿童医...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医院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长春市儿童医...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兰州医学院第...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26...

作者

  • 58篇张又
  • 56篇钱渊
  • 25篇贾立平
  • 24篇董慧瑾
  • 21篇刘立颖
  • 20篇陈冬梅
  • 16篇赵林清
  • 12篇邓莉
  • 11篇朱汝南
  • 5篇常汝虚
  • 5篇杨松
  • 4篇高燕
  • 3篇潘瑞芳
  • 3篇孙宇
  • 3篇王之梁
  • 3篇袁丽娟
  • 3篇刘军
  • 3篇关德华
  • 3篇肖玮
  • 3篇熊朝晖

传媒

  • 9篇病毒学报
  • 8篇中华儿科杂志
  • 7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国循证儿科...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2012全国...
  • 1篇新生儿科杂志
  • 1篇首都医药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与儿童腹泻相关的跨多种属的基因重配G3P[3]型轮状病毒被引量:7
2016年
G3P[3]型别多见于猫/狗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本研究前期工作中从广西农村一名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检测到1例在人的感染中少见的G3P[3]型RVA(命名M2-102),但经初步基因分析提示其VP7和VP4基因均同猫/狗G3P[3]RVAs进化距离远。为了解M2-102的种属来源,本研究对其全基因组11条基因进行了RT-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使用RotaC分型工具对所获得的M2-102全基因组基因序列进行分型。结果显示RVA/Human-wt/CHN/M2-102/2014/G3P[3]具有G3-P[3]-I3-R3-C3-M3-A9-N3-T3-E3-H6基因组型。序列分析进一步显示M2-102基因组中有5条基因(VP7、VP1、VP2、NSP2和NSP3)同云南蝙蝠MYAS33株亲缘关系近,处于相同的进化树支;另有5条基因(VP4、VP3、NSP1、NSP4和NSP5)同猿猴RRV株进化距离近,位于相同的进化树支;仅有1条基因VP6同人AU-1样RVAs处在相同进化树支,并具有较高核苷酸同源性。推测M2-102是一例由人AU-1样病毒同蝙蝠株MYAS33及猿猴株RRV类似病毒经基因重配而产生的多种属来源的重配毒株。
董慧瑾钱渊农艺张又莫兆军李荣成
关键词:人轮状病毒基因组基因重配
2010-2012年北京地区门诊和住院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流行调查
目的 监测北京地区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RV)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12月门诊和住院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分别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门诊)和抗原检测(住院)进行RV初筛,用RT-PC...
董慧瑾钱渊张又刘立颖贾立平陈冬梅朱汝南赵林清
三种轮状病毒免疫层析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性能比对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轮状病毒是1973年由澳大利亚的Bishop等首先发现的人类胃肠炎相关病毒病原。目前已经确定它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以A组轮状病毒为主,占儿科秋冬季感染性腹泻的40%以上。早期快速地发现儿童A组轮状病毒感染,对于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一种快捷灵敏、
张又刘立颖董慧瑾钱渊
关键词:A组轮状病毒免疫层析免疫胶体金技术轮状病毒感染病毒病原
在我国腹泻患儿中发现G9型轮状病毒感染被引量:41
1994年
在我国腹泻患儿中发现G9型轮状病毒感染钱渊,袁丽娟,熊朝晖,张又,刘军,关德华,王之梁(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感染与免疫中心实验室,北京100020)关键词轮状病毒,VP7(G)血清型,套式PCRA组轮状病毒是严重婴幼儿腹泻的最重要的病毒病原[1],在发...
钱渊袁丽娟熊朝晖张又刘军关德华王之梁
关键词:轮状病毒血清型婴幼儿腹泻
2010年广西部分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流行以G9P[8]a型为主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5岁以下散居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情况。方法于2010年1~5月收集广西3个腹泻监测哨点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应用RT-PCR、核酸打点杂交及基因测序的方法对205份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VP7(G)和VP4(P)基因分型,并运用MEGA4.1软件对广西G9型轮状病毒的VP7基因进行进化分析。结果基因分型结果显示G9P[8]a最多见(35.3%),其次是G3P[8]a(28.7%)、G1P[8]a(16.8%)及G2P[4](10.8%);少见的轮状病毒型别分别为G9P[4]3例(1.8%)、G1P[6]1例(0.6%)及G4P[6]2例(1.2%);G9型轮状病毒VP7基因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中广西G9型同国内多地近期流行的G9型一样均属于进化分支Ⅲ,并且同国内近期流行的G9P[8]型病毒株进化关系最近。结论这是国内首次在农村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野毒株流行中发现G9型是最主要的流行型别,基因进化分析提示国内各地近期流行的G9型轮状病毒的来源可能相同。
董慧瑾钱渊张又黄腾李荣成李艳萍
关键词:轮状病毒基因分型
北京地区79例婴幼儿诺如病毒腹泻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分析婴幼儿诺如病毒腹泻的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318例急性腹泻患儿采集粪便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诺如病毒抗原,同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轮状病毒。结果经检测的318份粪便标本中,诺如病毒阳性标本共79份,阳性检出率为24.8%(79/318)。其中有48例在10-12月份检出,占阳性标本的60.8%(48/79)。2岁以内患儿占91.2%。有16例同时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经统计学分析,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组与单纯诺如病毒感染组在发热的严重程度上有差异,但是在腹泻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诺如病毒阳性患儿中有14例是以其他疾病住院,分别于住院1-11d出现腹泻。结论诺如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之一,也是医院内感染性腹泻的病因之一。
邓莉贾立英陈冬梅张又钱渊
关键词: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婴幼儿急性腹泻
北京市6岁以下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腺病毒检出率及流行特征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了解北京单中心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腺病毒(Ad)检出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6岁以下门诊腹泻、因腹泻住院和在住院期间出现腹泻症状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PCR法检测Ad基因组DNA,分析流行特征。结果进入本文分析腹泻患儿3 357例,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分别为862和2 495例。13 357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Ad检测阳性341例(10.2%),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Ad检出率分别为8.1%(70/862)和10.9%(271/2 495);门诊腹泻患儿肠道Ad(EAd)40例,包括Ad41和40型别,非肠道Ad(NEAd)30例(42.9%),包括Ad31和Ad2等5种型别;住院腹泻患儿EAd 271例,包括Ad41和Ad40型别,NEAd 157例(57.9%),包括Ad31和Ad7等11种型别;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Ad和NEAd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2和0.002)。2Ad在门诊腹泻男女患儿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0%和6.5%,在住院腹泻男女患儿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1.7%和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206和0.086)。男女患儿Ad检出率在住院和门诊腹泻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80和0.112)。3门诊腹泻患儿~6月龄、~1岁、~2岁和~6岁的Ad检出率分别为4.4%、7.7%、11.6%和12.3%,各年龄段A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住院腹泻患儿<28 d、~6月龄、~1岁、~2岁和~6岁的Ad检出率分别为4.4%、9.4%、13.2%、12.3%和13.4%,各年龄段A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无论是门诊亦或住院腹泻患儿,全年各月均可见Ad检出。5Ad合并轮状病毒感染门诊腹泻患儿8/70例(11.4%),住院腹泻患儿29/271例(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结论北京单中心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中Ad检出率为10.2%,以EAd41型占优势,NEAd31型在儿童腹泻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刘立颖张又贾立平董慧瑾钱渊
关键词:腹泻腺病毒聚合酶链式反应
P2、G4型轮状病毒引起产科新生儿腹泻暴发流行被引量:41
1999年
目的查明1997年11月在北京医院产科母婴同室病房发生的新生儿腹泻暴发流行的病原。方法对患儿的粪便进行了细菌培养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并进一步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标本中检测到的轮状病毒VP7全基因及VP4基因,再用巢式PCR和核酸杂交分别对扩增得到的VP7及VP4基因进行分型。结果采集到的9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显示完全一致的A组轮状病毒核酸图型,而4例无腹泻症状的新生儿粪便标本3例为阴性,1例为阳性(经随访,该例患儿出院后发生腹泻),表明这是一次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新生儿腹泻流行。此次新生儿腹泻标本中检测到的轮状病毒均为VP42型(P2)、VP74型(G4)型,不同于从同期门诊收集到的婴幼儿腹泻标本中的轮状病毒。结论通常认为P2型轮状病毒是无毒株或减毒株,仅引起新生儿的无症状感染,而作者的研究证明:(1)此次新生儿腹泻暴发流行的病原为轮状病毒是独立的病原;(2)P2型轮状病毒可以引起较严重的新生儿腹泻的暴发流行。这是国内外首次报告由P2型轮状病毒引起新生儿病房内腹泻的暴发流行,对该病毒株的更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将进一步进行。
钱渊张又肖玮李国华李国华李国华吴婉芳杨松赵玉芳
关键词:腹泻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
改进探针标记法斑点杂交在轮状病毒VP7分型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建立一种更加简便的A组人轮状病毒(HRV)核酸斑点杂交VP7分型方法,以便用于对HRV流行情况进行调查。方法在HRVVP7编码基因各G基因型间高度变异而型内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分型探针,在该区域的两侧相对保守区域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利用PCR分别将地高辛标记HRV5种常见型别(G1~4,G9型)的DNA探针,建立基于VP7的斑点杂交方法;选取经抗原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均为HRV阳性的2006至2008年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00份,RT-PCR扩增VP7全基因,并对扩增阳性产物应用斑点杂交方法进行G型别分析。结果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在5种型别探针间无交叉反应,各型探针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pg。200份PAGE阳性标本中162份RT-RCR扩增VP7基因阳性,斑点杂交显示G1型41例(25.3%),G2型2例(1.2%),G3型63例(38.9%),G9型35例(21.6%),混合感染19例(11.7%),杂交未分出型2例(1.2%),未检测到G4型HRV。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强,适合在HRV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时应用。通过该方法的初步应用,发现北京地区婴幼儿HRV除了常见的G1、G2和G3型外,还有G9型感染。
董慧瑾钱渊张又陈冬梅赵林清刘立颖
关键词:地高辛斑点杂交
2010-2014年北京地区5岁以下住院患儿腹泻标本中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检的出情况和流行特征
刘立颖张又钱渊贾立平董慧瑾赵林清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