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细胞学
  • 4篇病理
  • 3篇针吸
  • 3篇组织病理
  • 3篇细针
  • 3篇病理学
  • 2篇组织病理学
  • 2篇细胞病理
  • 2篇细胞病理学
  • 2篇细胞学检查
  • 2篇细针吸取
  • 2篇细针吸取细胞
  • 2篇细针吸取细胞...
  • 2篇甲状腺
  • 2篇宫颈
  • 2篇妇科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电离

机构

  • 12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泸州市中医医...

作者

  • 12篇张健
  • 7篇刘顺燕
  • 4篇汪少华
  • 4篇陶朝晖
  • 4篇张郁馨
  • 4篇万宇
  • 3篇黄丛改
  • 3篇韩丽英
  • 3篇王洁琼
  • 3篇李丹
  • 2篇汪澍
  • 1篇景莉
  • 1篇白寒松
  • 1篇陆忠鸣
  • 1篇李孟泽

传媒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四川肿瘤防治
  • 2篇四川医学
  • 2篇西南军医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云南医药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针针吸细胞学诊断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针针吸细胞学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156例组织学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针吸细胞学标本,总结8项细胞学特征:排列结构、细胞数量、核内胞浆包涵体、核沟、核仁、毛玻璃样核、多核巨细胞及砂粒体。结果:15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细胞学特点是:①乳头状结构;②核内胞浆包涵体;③核沟;④细胞数量多;⑤大或小核仁;⑥毛玻璃样核;⑦多核巨细胞;⑧砂粒体。结论:针吸细胞学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依据是:乳头状结构、核内胞浆包涵体、核沟、细胞数量多、大或小核仁、毛玻璃样、多核巨细胞和砂粒体。针吸细胞学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作出准确诊断。
汪少华李丹刘顺燕万宇黄丛改张健王洁琼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针吸细胞学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切片
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措施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毒性反应。方法将该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确诊收治的56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化疗(顺铂)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联合辅助化疗(顺铂+伊立替康)措施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缓解率达57.1%(16/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7%(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脱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肿瘤直径较对照组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中,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毒性反应小。
陶朝晖张健
关键词:宫颈肿瘤恶心秃发
川南地区254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例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川南地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患者来自川南地区,均行组织病理学活检确诊。结果川南地区254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年龄16~87岁,56~65岁的发病率最高为26.8%;近四年的发病率升高了2.3倍;原发部位发生于皮肤者为59.8%,发生于鼻部为15.3%,发生于眼部为8.7%,发生于肛管为7.5%,发生于口腔为3.9%,发生于阴道为2.4%;15位转移复发病例时间间隔0.5~84个月不等,其中超过2年5例,且3例为年轻女性。结论川南地区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部位广泛,年轻女性预后相对较好。
黄丛改李孟泽汪少华刘顺燕张健万宇王洁琼汪澍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临床病例分析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离术治疗卵巢囊肿的效果及可行性评价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离术治疗卵巢囊肿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卵巢囊肿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离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6个月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离术治疗卵巢囊肿的效果较传统手术明显。
陶朝晖张健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卵巢囊肿剥离术
细针吸取细胞学在甲状腺肿块术前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在甲状腺肿块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细针吸取细胞,以5ml^10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1ml^3ml负压,在甲状腺肿块处来回快速抽吸2次~3次,把吸取物涂片1张~2张,95%酒精固定,H.E染色。结果:选择有病理组织学对照的175例病例,细胞学诊断与组织学诊断完全符合108例,基本符合38例,符合率83.4%,不符合29例,占16.6%。结论:细针吸取细胞学对区别甲状腺肿块的良恶性,明确诊断某些甲状腺疾病不失为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
刘顺燕张健张郁馨
关键词:甲状腺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术前诊断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不同来源淋巴瘤细胞株及健康人外周淋巴细胞的差异蛋白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对体外培养的人类T、B淋巴瘤细胞株和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蛋白质进行检测,寻找差异蛋白.方法 常规培养人类T、B淋巴瘤细胞株,并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试验,使用蛋白提取液提取蛋白质,应用SELDI-TOF-MS技术进行检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B淋巴瘤细胞株与健康人外周淋巴细胞比较,均有6个差异蛋白质.T淋巴瘤细胞株与B淋巴瘤细胞株比较有7个差异蛋白质.结论 T、B淋巴瘤细胞间及二者与健康人外周淋巴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学水平均有差异.应用SELDl-TOF-MS技术对筛选淋巴瘤的分子标志物有一定价值,并可能为研究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靶佗打下初步基础.
张健陶朝晖景莉韩丽英
关键词:淋巴瘤生物学标志
红细胞置换配合高压氧治疗急性混合气体中毒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置换配合高压氧治疗急性混合气体中毒疗效。方法 21例混合气体中毒患者给予红细胞置换及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行高压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碳氧血红蛋白、指脉氧变化。结果 20例患者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脑电图及脑CT恢复正常),1例成植物人,红细胞置换后血氧饱和度增高。结论红细胞置换配合高压氧治疗急性混合气体中毒能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
张健白寒松陶朝晖韩丽英
关键词:高压氧治疗混合气体中毒
应用妇科细胞学TBS诊断标准对504例职工妇科普查的结果分析
2004年
目的 :应用TheBethedeSystem (TBS)诊断标准 ,对妇科细胞学普查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妇科宫颈刮片 ,H E染色 ,TBS标准诊断报告。结果 :5 0 4例宫颈刮片标本 ,取材满意 4 94例 (98 0 % ) ,满意但受限 10例 (2 0 % ) ;正常细胞学 383例 (76 0 % ) ,良性细胞改变 112例 (2 2 2 % ) ,上皮细胞异常改变 9例 (1 8% ) ,其中癌 2例 (0 4 % )。结论 :TBS诊断方式全面、具体、可信度大 ,其报告内容直观易懂 ,与临床和病理结合更加密切。在职工妇科普查中 ,应用TBS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张郁馨张健刘顺燕
关键词:TBS诊断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1658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与临床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情况,评估液基细胞学技术于妇科普查宫颈疾病的重要性.方法 对2011年7月-2013年6月间所做液基细胞学涂片16587例,应用TBS分级诊断标准诊断,并对在ASC-US以上且有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的582例TCT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16587例标本中取材满意16504例,检出ASC-US 321例,ASC-H 114例,LSIL 46例,HSIL96例,SCC 3例,AGC 0例,腺癌2例.结论 液基细胞学用于妇科细胞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对妇科疾病的诊断,其对上皮细胞异常的诊断与组织病理学有较高的符合率,可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并积极干预、治疗,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有利于女性生殖健康.
黄丛改汪少华刘顺燕张健万宇王洁琼汪澍李丹
关键词:液基细胞学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TBS
LPT技术在非妇科领域应用价值的研究
2012年
目的通过对两种制片方法所做各种非妇科标本的分析研究,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LPT)在临床非妇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85例临床送检的非妇科标本同时分别进行传统涂片法及LPT液基细胞学检测,研究两种涂片的制片质量和诊断结果,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LPT制片与传统涂片相比,前者细胞数量多、核染色质着色鲜明可靠、成团细胞中的单个细胞界限分明,染色背景清晰;传统涂片细胞核染色质着色均一、缺乏立体感,染色背景欠清晰。LTP技术在涂片质量上明显优于传统涂片,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T制片诊断可疑恶性32例,恶性59例,阳性率7.7%;传统涂片诊断可疑恶性16例,恶性29例,阳性率3.8%。两种制片方法的恶性细胞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PT技术克服了传统涂片假阴性率高的缺点,提高了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及准确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汪少华李丹陆忠鸣刘顺燕万宇张健张郁馨
关键词:细胞病理学传统涂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