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为

作品数:174 被引量:1,202H指数:20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语言文字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5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5篇腰椎
  • 50篇椎间盘
  • 49篇手术
  • 42篇颈椎
  • 33篇脊柱
  • 30篇脊髓
  • 28篇后路
  • 27篇颈椎病
  • 25篇椎间盘突出
  • 24篇突出症
  • 23篇疗效
  • 22篇退变
  • 2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0篇退变性
  • 20篇椎间孔
  • 19篇术后
  • 18篇手术治疗
  • 17篇胸椎
  • 16篇椎管
  • 15篇腰椎间盘

机构

  • 167篇河北医科大学...
  • 14篇哈励逊国际和...
  • 12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解放军第30...
  • 4篇河北工程大学...
  • 2篇滨州医学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唐山市第二医...
  • 2篇邯郸市中心医...
  • 2篇廊坊市人民医...
  • 2篇石家庄市第三...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 1篇河北省职工医...
  • 1篇黄骅市人民医...

作者

  • 173篇张为
  • 131篇丁文元
  • 117篇申勇
  • 42篇董玉昌
  • 41篇李宝俊
  • 27篇杨大龙
  • 22篇张英泽
  • 20篇孙亚澎
  • 17篇李鹏飞
  • 16篇姚晓光
  • 15篇靳宪辉
  • 13篇王林峰
  • 13篇曹俊明
  • 11篇张迪
  • 9篇马雷
  • 9篇王亚朋
  • 9篇汤优
  • 9篇贾楠
  • 9篇李华
  • 8篇赵伟

传媒

  • 27篇中华骨科杂志
  • 17篇中国矫形外科...
  • 14篇颈腰痛杂志
  • 12篇中国脊柱脊髓...
  • 8篇河北医药
  • 8篇河北医科大学...
  • 6篇中国修复重建...
  • 6篇中华解剖与临...
  • 4篇实用骨科杂志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中国骨肿瘤骨...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2篇中华老年骨科...
  • 2篇第八届全国创...
  • 2篇第二届首都骨...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7篇2016
  • 6篇2015
  • 14篇2014
  • 12篇2013
  • 10篇2012
  • 15篇2011
  • 5篇2010
  • 10篇2009
  • 16篇2008
  • 11篇2007
  • 11篇2006
  • 9篇2005
  • 5篇2004
1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并探讨不同压迫程度脊髓病变与椎间盘内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三组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轻度压迫模型组(n=30)、重度压迫模型组(n=30)。于大鼠C_(5~7)节段椎板下方,分别植入两种尺寸的水凝胶压迫材料,建立轻度、重度压迫两组模型;对照组不置入水凝胶。在术后第4、8和12周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斜板爬坡试验,处死后取C_(5~7)节段椎间盘和脊髓部分,采用HE染色对受压脊髓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xynucleotidyltransferase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对脊髓凋亡情况进行测定;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C_(5~7)椎间盘内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33和IL-6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斜板爬坡试验,对照组术前与术后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重度压迫模型组术后8周和12周大鼠所能承受的斜板角度均有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标本HE染色发现,术后第4周轻度、重度压迫模型组与术前相比,脊髓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周和12周受压脊髓出现神经元细胞变性、皱缩、脱髓鞘及空泡变性,随着压迫时间延长和程度增加而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法测的轻度、重度压迫模型组中的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8周和12周轻度、重度压迫模型组小鼠椎间盘中的IL-1β等炎性因子的mRNA和蛋白含量均呈高表达水平,且表达水平随压迫程度和造模时间而上调。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为压迫材料可成功建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大鼠模型。模型大鼠的脊髓损伤�
李成立李成立陈松陈松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
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髓核摘除体积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髓核摘除量与临床效果的关联性。方法随机分两组(A组,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本情况、髓核摘除体积、临床效果、腰椎曲度,椎间隙高度丢失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髓核摘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ODI评分、腰痛及双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摘除退变突出的责任髓核、充分解除神经根压迫即可,不必刻意追求髓核摘除量。
靳宪辉李鹏飞贾楠王立红李家承崔胜杰丁文元张为
关键词:髓核摘除术椎间孔LUMBARDISC
后外侧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12年3月,收治单节段腹侧压迫致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33~69岁,平均53.5岁。病程1~18个月,平均6.7个月。椎间盘突出部位:T7/81例,T8/94例,T9/109例, T10/118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11例,D级6例。所有患者均行后外侧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采用Otani等评分系统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并计算临床优良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5~5h,平均3.2h,出血量400~1800ml,平均800ml。2例患者术后即刻有短暂脊髓功能障碍加重,经及时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消肿、营养神经等治疗,分别于术后8h及24h开始逐渐恢复,其余20例患者术后即刻脊髓功能较术前恢复。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40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6例,E级13例。根据Otani等分级标准,优1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6.36%。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外侧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操作安全,并发症少。
曹俊明雷涛申勇丁文元张为杨大龙刘法敬康立星
关键词:胸椎椎管狭窄骨化椎间盘切除术
新型G型臂X线机下行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新型G型臂X线机下行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18例(193个椎体)的临床数据,按普通C型臂X线机下经单侧椎弓根途径行PKP和新型G型臂X线机下经双侧椎弓根途径行PKP分为2组。普通X线机组68例121个椎体,新型X线机组50例72个椎体,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改善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普通X线机组1例患者因不能耐受,终止手术,余117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普通X线机组手术时间(55±12)min,新型X线机组手术时间(53±14)min,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时VAS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后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改变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X线机组椎体再骨折发生率为23.5%,新型X线机组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G型臂X线机下行双侧PKP和普通X线机下行单侧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同样满意,单侧穿刺时间优势不再明显,而前者具有椎体平均高度恢复及局部Cobb角改变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低及X线暴露量少等优点。
伍鹏欢姚晓光申勇丁文元张为王林峰
关键词:脊柱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肥胖( BMI ≥28 kg/ m^2)患者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4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者为开放组(20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TESSYS)者为椎间孔镜组(16例)。按照 VAS 评分和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和体征方面评定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结果36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12~20个月,平均13.6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低于开放组(P 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腰痛、腿痛 VA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腰痛、腿痛 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且两组间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腿痛 VAS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开放组优12例、良 6例、可 2例、差 0例,优良率为90.0%(18/20);椎间孔镜组优10例、良4例、可 2例、差 0例,优良率为14/1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3/20)和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结论 TESSYS 治疗肥胖患者腰椎盘突出症时,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腿疼痛缓解等方面较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具有优越性。
张鑫张为孙亚澎徐佳欣薛睿申勇丁文元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肥胖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2023年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与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应用XLIF或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30例腰椎感染性疾病患者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53.3±12.5)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2组:XLIF组13例(采用XLIF治疗)和腰后路组17例(采用传统腰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椎间融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X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8.5±13.6)min]较腰后路组[(124.1±15.4)min]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66.9±18.4)mL]较腰后路组[(461.8±150.6)mL]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腰腿痛VAS和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XLIF组患者的VAS和ODI[2(2,2)分、15.2%±5.0%]显著低于腰后路组[3(2,3)分、19.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XLIF组、腰后路组的融合患者数分别为13、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LIF组术后出现左大腿麻木无力1例;腰后路组术中出现脑脊液瘘2例,发生伤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腰后路椎间融合术,XLIF在治疗无明显椎管内脓肿、神经压迫的腰椎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微创优势。
李佳奇许亚飞王伟鉴孙亚澎张飞郭磊张为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清创术
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腓总神经瘫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前瞻性分析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腓总神经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应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腓总神经瘫患者的临床和随访...
张为王亚朋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
脊髓造影对腰椎滑脱症手术方法选择的意义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对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方法选择的意义。方法:对4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前行脊髓造影检查,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脊髓造影检查结果采用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1)脊髓造影显示椎管通畅、神经根充盈良好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椎板、横突间植骨,共11例;(2)脊髓造影显示一侧神经根充盈欠佳,椎管部分狭窄,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症状侧半椎板减压或神经根管扩大加横突间小关节突外侧植骨,对侧椎板、横突间植骨,共10例;(3)脊髓造影表现椎管完全梗阻,双侧神经根充盈欠佳,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全椎板减压和神经根管扩大,横突间小关节突外侧植骨或加椎间融合,共2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1个月,神经功能评定按照JOA评分标准,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76%。参考侯树勋等疗效评价标准,临床优良率为86.1%。结论:脊髓造影对腰椎滑脱症患者椎管减压、植骨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丁文元申勇李宝俊张为赵晔韩建军海涌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脊髓造影脊柱融合术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近期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分析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近期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1月,对30例患者的33个节段进行了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男13例,女17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统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2例发生喉上和喉返神经损伤,可能与术中过度牵拉有关,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1例颈部切口血肿形成,可能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有关,经颈部伤口引流、抗感染等处理后痊愈;1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根性疼痛缓解不明显,可能与术中减压不彻底有关,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给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全部病例随访9个月~2年,平均15.6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34±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1.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例术后1年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形成,2年随访时出现自发融合,原因不明;2例术后置换节段后凸,可能与术后椎间高度的丢失及椎间角度的改变有关,患者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手术操作复杂,有其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严格手术操作规范。
杨大龙申勇曹俊明董玉昌孟宪国丁文元姚晓光孟宪中张为李宝俊
关键词:颈椎病并发症
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通过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比较,探讨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技术操作要领和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年1月~2005年7月共收治36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15例颅骨牵引,21例实施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术(C2,3融合10例,C2-4颈融合11例)。暴露C2,3或C2-4后方结构,取C2侧块中点为进钉点,一般为向头端倾斜20°~30°,向内倾斜25°~35°。对于C3、C4采用外倾斜35°~40°,与椎体关节面平行。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5~28个月,平均18个月。15例颅骨牵引者6例丢失复位位置,21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者2例内固定松动,余均获骨性愈合,无颈椎功能受限。结论经C2,3、C2-4后路椎弓根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达到复位固定和早期康复的目的,但两术式无明显差别。
申勇张同庆张英泽丁文元董玉昌张为
关键词:枢椎骨折骨螺丝颅骨牵引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